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张雷声教授访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雷声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不发达论文,经济学论文,教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您所写的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著作和文章中,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提法。您能解释一下“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含义吗?
张雷声:不发达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主题的扩展有紧密关系。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1867年马克思德文第一版的《资本论》第1卷出版,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得到建立,在几十年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始终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研究范围。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没有对不发达经济学作出研究。可以认为,马克思在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也对不发达经济学问题略有涉及。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中,关于不发达经济学问题的探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世界政治经济关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得到发展的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对立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考察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探讨了已经确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怎样在原始积累中对殖民地进行公开抢掠的问题。他认为,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国家,不仅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制度,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在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国家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这就是说,是靠剥夺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发展的。对殖民地的暴力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的必然方式。
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掠夺不发达国家的主要途径。马克思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和掠夺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国家,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两条途径来实现的。在国际贸易关系中,计量各国国民劳动强度的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①劳动生产率高的比劳动生产率低的,在同一时间内也会生产出更多的价值。在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发达国家以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利润率就会提高。这是一种“超额利润”,是由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所产生的,这种“超额利润”是由发达国家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就资本输出途径而言,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存在前资本主义性质的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利息率不仅决定着商业资本的利润率,而且这一利息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那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利息率”。所以,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国家输出的资本,具有和前资本主义性质的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同样的意义和作用,因而能够取得高额利润或利息。再加上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它们的地价、工资水平和农产品价格都比较低,所以也有助于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来攫取高额利润或利息。
第三,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形成,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民族的隔绝和对立也就消失了。在《资本论》中,有一段最受人们关注的话,这就是:“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②显然,马克思这一时期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角度来看的。当时他认为,这种未来景象在发展道路上一是自发地实现工业化,当时的德国和法国走的就是这一道路;二是被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以殖民化的方式被迫实现工业化。也就是说,先由工业较发达国家对经济落后国家进行公开抢掠,强行把它们拖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然后对它们进行殖民式的剥削和掠夺。这种道路的典型的国家就是印度。这两条道路都必须是在走完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以后,才能转向社会主义。
第四,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问题。这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论述的。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首要的就是要有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这无疑是针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来说的,但对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记者:您所说的这四个方面,是马克思在创立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在对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中,关于不发达经济学问题研究的一些思想。马克思到了晚年,有没有进一步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呢?
张雷声:你说得很对。到了马克思的晚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这时把研究的视野也开始转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注重对落后国家问题的研究。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两个重要的新变化。一个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加速向西欧以外,特别是广大亚洲、非洲国家伸展,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然面临如何选择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问题。因为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既具有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功绩,但也明显地暴露出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怎样才能既保留住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成果,又能避免资本主义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就成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矛盾则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而不断激化,无产阶级革命日益高涨。这一重大变化实际表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心开始移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马克思当时特别注意到了俄国所酝酿的革命风暴,认为俄国已站在变革的门前,为此所必需的一切因素都已成熟了。马克思对俄国的社会发展提出了在革命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新思路,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分析,使它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使它跳过资本主义的苦海,由此说明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是多样化的。马克思当时的想法就是:以俄国革命为龙头,开辟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向世界历史的非资本主义化的道路。
由于马克思的经济学主要是以发达形态的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的,他在对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及历史趋势进行科学的研究中,排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的“中间类型”和“混合类型”,因而不可能对不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更广泛的或专门研究。但是,马克思在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对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达与不发达关系的探讨,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不发达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记者:可以认为,马克思关于不发达经济学问题的探讨是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形成的理论渊源。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在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最初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的研究情况?
张雷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最早对不发达问题进行研究的有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和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巴兰。他们奠定了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951年,多布在印度德里大学经济学院作了一个演讲,他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区分为“发达”与“不发达”两大部分,认为不发达部分就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应该是一致的。后来,他在《经济增长与不发达国家》(1960年)中,对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因素作了三个方面的分析。他认为,第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由于大多是依赖一两种初级产品,并且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收入弹性低、价格不稳定、发展潜力小,因而致使其对外贸易受限。第二,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存在着劳动力过剩和就业不足的问题,因而致使其经济发展受阻。第三,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力低下,难以为城市发展工业提供必需的原料,因而致使其工业发展出现“瓶颈”。这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发展中国家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即低生产率导致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生活水平低下和营养不良,最终必然引起高死亡率和低生产率。因此,要摆脱贫困,获得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实行工业发展的计划化。
几乎与此同时,保罗·巴兰在美国曼彻斯特学院学报上发表了《论落后问题的政治经济学》(1952年1月),他认为,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相反却带来了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和政治条件的某种因素,它以惊人的速度把资本主义秩序中固有的一切经济和社会的紧张关系传入发展中国家,有效地破坏了落后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内聚力,用市场契约替代了世世代代保留下来的那种宗法关系,把农业国家的那种部分自给自足或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引向市场商品生产的方向,把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运同变化无常的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并使它们的命运与热病般忽上忽下的国际价格波动连在一起。
巴兰在对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生产要素、投资状况等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发展工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因为只有提高工业生产率,才能使农业生产者获得农业机器、肥料、电力等;只有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才能提高农业工资,并促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只有发展工业生产,才能把机器所排挤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吸收到生产性职业中去。在发展中国家内部,阻碍工业发展的因素除了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储蓄短缺、缺乏外界有利因素、社会合理性和个人合理性之间的分歧外,还有政治和社会秩序不稳定的因素。发展中国家要改变“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世界的劣点兼而有之”的社会结构,就必须扫除内部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发展中国家要走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路,就必须对现有的政治结构进行整顿,打破封建地主、工业保守主义分子和资产阶级中等阶层的联盟。任何外来的经济援助,都不可能代替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国内变革;任何外来的军事援助,也都无法制止人民群众不断积聚的爆发力。
1957年,巴兰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他以“经济剩余”范畴为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与不发达社会之间在经济增长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作了极有影响的论述。他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剩余会发生不同的“变形”,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剩余主要“变形”为实际的经济剩余和潜在的经济剩余。实际的经济剩余“不包括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政府的管理、军队的建置等等的花费”。潜在的经济剩余除了包括用作积累的剩余价值部分外,还包括由于社会的过度消费、由于非生产劳动的大量存在、由于现存生产机构在组织上的不合理和对生产资料的滥用,以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等方面原因而损失的产量。它的实现“包含着社会产品生产和分配的或多或少的重构,意味着深远的社会结构的变化”。③巴兰认为,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增长落后的原因就在于对经济剩余利用不当。这和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关。因此,只有在经历了一场社会革命之后,才有可能有计划地使用经济剩余,真正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社会制度。巴兰提出,当代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的资本主义发展具有不同的性质,它们不能再沿着当代发达国家历史上已经走过的道路前进。
多布和巴兰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最先站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民族利益的立场上,对不发达经济学作出研究的学者。他们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观点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对后来研究不发达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对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践,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记者: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不断得到发展。您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包括了哪些内容?
张雷声: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对不发达经济学作了深入研究。有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是:德国经济学家安德列·冈德·弗兰克、巴西经济学家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智利社会学家恩里克·卡多佐、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希腊经济学家阿吉里·伊曼纽尔、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
概括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初20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就是实现工业化。但是,当经济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时,很多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状态及趋势作了探讨。例如,弗兰克关于“不发达的发展”的理解、卡多佐关于“依附的发展”的理解,以及阿明关于“边缘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理解等,基本上反映了这一时期他们对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一种追求。但是,他们过于将发展动力的注意力放在外部,因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发展内源论”。它强调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冲动虽来自发达国家的刺激,但外在刺激在转化为内在动力后才有真正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源泉和根本动力在于国内人力、物力、精神力量的调动和发挥,在于国内民众创造能量的释放和自觉程度的提高。工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因此,从8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及很多学者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是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是对“世界体系结构”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关于世界体系结构的分析经历了由“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的发展过程。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地球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和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以少数剥削、压迫别人的国家为一方,以多数处于殖民地弱小民族国家为另一方”的思想,一些学者如智利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松克尔、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等,对世界体系结构作了“中心—外围”的分析,对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及“中心—外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作了探讨。在世界体系结构“二元结构”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缓解“中心—外围”的经济矛盾,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提出了“半外围”的“第三范畴”,作了“三元结构”的理论分析,把不发达放在了世界体系整体中,揭示了世界体系的整体变化规律,由此对“二元结构”的分析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三是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的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这一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凸显,对经济全球化起源和本质的探讨就成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阿明认为,全球化不是新事物,从资本主义产生的15世纪以来,全球化就一直在进行,只是到工业革命以后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了。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认为,我们今天的时代仍然是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经济全球化就是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凸显了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产生了一些基本理论:最早的有萨米尔·阿明和阿吉里·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说明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不平等交换而产生的发展中国家利益受损的结局;到了新的历史时期,又有了沙切斯和瓦纳提出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利益增长”的理论,说明了经济开放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
记者:您基本上对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作了一个大体的概述,从中也反映了一些研究特征,您能不能对研究特征进一步作出概括?
张雷声: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发展的研究特点主要有五个。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进行研究的学者,大多研读或接触过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他们一般都能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利益、批判国际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和经济为目标,对不发达经济问题作出一定程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阐释。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对马克思曾经构想的、但他并没能专门研究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的探讨。因为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产生,意味着经济学研究主题由发达生产方式的研究扩展到不发达生产方式的研究,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生产方式与不发达生产方式并存的研究。
第三,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的研究出现多样化的状况。因为各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根据本国实践经验概括提炼的学说在理论表述、命题规范、具体内容、形态特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他们对如何认识、解释、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如何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践问题并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等问题上的看法有所不同;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角度、选择重点、着眼点选取、所依据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材料、研究的方式方法等也有所不同。
第四,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诸多方法,如唯物辩证法、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的方法、数量分析法等,在研究不发达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多学科结合的视角,也在研究不发达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第五,从世界整体发展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发达经济学。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世界资本主义是一个整体,对不发达经济学的研究不是孤立的、游离于世界资本主义整体之外的;世界资本主义整体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对不发达经济学的研究已被融入了这个整体发展过程之中。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4卷第645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4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第22、23页,每月评论出版社 1968年版。
标签: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殖民地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