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体课走出的男子舞蹈团——人大附中艺术教育创新叙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附中论文,形体论文,人大论文,男子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缘起:人大附中形体课 形体课是人大附中的校本课程,也是人大附中的特色课程。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是要给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而形体课是普及型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学生们既可以通过形体课塑造健康的身姿,又可以通过艺术教育陶冶情操。所以,在大部分中学都没有条件开设形体课或者只是把形体课作为选修课程的情况下,人大附中校领导高瞻远瞩,在形体课的教学工作上给予极大支持,鼓励师生不但要把形体课上好,还要上出特色来。 人大附中的形体课以舞蹈为教学内容,针对青春期男生与女生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授课。人们一般认为,女生跳舞天经地义,男生跳舞就比较奇怪:因为他们的肢体不如女生柔软,姿态也不如女生婀娜,无法呈现女生那种细腻的表演。久而久之,男生就远离了舞蹈,甚至厌烦跳舞。因此,在中学开展男生形体课的教学,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2011年6月,人大附中举行“人大附中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各学科教师都积极申报课程。为此,周建华副校长专门就刘彭芝校长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做了全面解读,使教师们进一步领悟到素质教育的深广内涵。之后,针对男生“阳刚不足,阴柔有余”的现况,笔者选定“外刚内韧——蒙古族舞蹈体验”为教学内容,将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学方法也在“示范、模仿、讲解”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分析、讨论、即兴、创编”等内容。 首先,教师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学生在课上介绍蒙古族男子舞蹈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蒙古族男子舞蹈的典型动作。其次,根据学习体会,师生一起重温有关舞蹈片段,然后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评价,找出对方的闪光点,在鼓励和肯定中共同进步。再次,学生欣赏蒙古族舞蹈经典作品,从蒙古族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方面,深入体会蒙古舞“外刚内韧”的内在成因与外在表现。最后,学生自己设计舞蹈造型或再将静态的姿势连接成动态的舞蹈,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经过以上调整,男生对形体课的兴趣明显增强了,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认真、专注状态。可以说,这节形体课不论在教学方式还是在内容设计上,无论在教学目标还是在教学效果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刘彭芝校长关于素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有力支撑。 二、创新:从形体课走出的男子舞蹈团 临近展示课时,刘校长走进了形体课的教室,当她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所展示的热情,特别高兴并参与到大家的分组讨论当中,与学生们一起分析准跳得最好,怎么跳可以更好……一堂课下来,大家的劲头十足,意犹未尽。随后,刘校长对该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提议成立人大附中男子舞蹈团,还鼓励大家踊跃报名,希望从中拉出一个男子舞蹈队来,一个月后为全校教师表演男生自己的舞蹈节目。 成立男子舞蹈团无论从教育意义上讲,还是从艺术教育价值上考虑,对学校来讲,都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业,这将成就男生坚韧、顽强的品格,塑造男生阳刚、矫健的形象,从而扭转舞蹈艺术上男女失衡的局面。 随后,笔者在学生报名的基础上挑选了30位男生进行紧锣密鼓的排练,准备在暑期教师培训大会上登台亮相。一个月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安排训练,从制作音乐、编排舞蹈到设计服装,可谓马不停蹄。每一次排练,同学们都挥汗如雨,但是他们的劲头却有增无减,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每一次都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排练场上。 经过不懈的努力,男子舞蹈队终于在形体课的基础上,完成了一个以蒙古族舞蹈为素材的男子集体舞《雁阵》,通过对鸿雁行进队列之象征意义的彰显,表达师生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的精神风貌。《雁阵》首演的时候,大家都特别紧张,但当音乐响起,全校教师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时,学生们受到巨大的鼓舞,即刻忘我投入地完成了这次舞台首秀。 接下来,男子舞蹈团又参加了人大附中“向首都汇报”的教师节演出。这次演出,人大附中的所有艺术团全部亮相,展示出全国中学艺术教育的最高水平。而男子舞蹈团这些真正意义学习舞蹈才一个多月的男生们,彩排时被眼前一个个国际、国内金奖的作品所震撼了,他们在羡慕、佩服的同时开始自卑了,他们不敢再跳自己的舞蹈,怕被狠狠地比下去而无地自容。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十分着急,引导他们从积极的方面考虑,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心态,同时刻苦训练,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学生们还是不自信、不开心。这时,刘校长仿佛看出了学生们的心事,一次彩排结束时,她走到孩子们身旁,慈爱地看着他们说:“你们真是越跳越好,每一次都有进步啊!”此番话语所有学生都愣住了,他们受挫的心又被点燃了!最后,成功完成演出。虽然此次表演,男子舞蹈团跳得还不够专业,作品也称不上完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男生们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增强了团队精神,挥洒出个人风采。 三、挑战:如何平衡艺术训练与学业 当一切归为平静,男子舞蹈团所要思考的是常规化、制度化和创新的问题,即如何在接受正规训练的同时保持中学生特有的活力,如何达到学习与舞蹈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工作。 首先,做好定时、定量的日常训练。对于刚升入初三的非舞蹈特长的男生而言,这有些困难。一方面,他们不甚了解舞蹈的特殊性,没有建立持之以恒的训练习惯;另一方面,面临中考,合理安排学习和训练并不容易,更别说找到实现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效方法。于是,在正式训练开始后,陆续有学生退出。对此,笔者经过多方考虑和艰难的自我反省,最后决定,在队员去留问题上实行“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在训练问题上要求“坚持到底,一以贯之”:在纪律上坚持“奖惩分明,言出必行”;在教学上追求“推陈出新,加大互动”。为此,舞蹈团还专门聘请经验丰富、水平一流的专家前来指导,为男子舞蹈团下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做足准备。 其次,排练新作品。男子舞蹈团要走出去,就要有站得住、叫得响的舞蹈作品。如果《雁阵》的成功在于观众对学生第一次表演的鼓励和包容,那么接下来的作品就应以实力打动观众。然而面对一群无丝毫舞蹈基础的学生,搞出新作品谈何容易?! 就在笔者苦思冥想找不到解决办法之际,刘小惠书记为我们点亮了指路明灯。她说:“这些孩子没有基础,这个年纪又很难练,能不能在表演上下功夫呢?能不能把学生的校园生活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出来,使用一些流行的元素,像一个舞蹈化的校园剧一样,这一定能让观众耳目一新。”艺术中心的冯树远副校长也出谋划策:“古典舞、民间舞都需要过硬的基本功,孩子们一时半会儿是达不到要求的,在传统舞蹈里不能‘避短’,能不能从流行的、现代的舞蹈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以此‘扬长’呢?” 两位领导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他们的建议极具可行性也更符合男生舞蹈的诉求,若能充分实现,将是发展中学非专业舞蹈的新思路、新方向。舞蹈风格应该随环境而变,中学校园的学习生活是最该生动传达的舞蹈内容。这一理念后来成为男子舞蹈团的发展之本、创新之途。 四、探索:创作适合中学生的舞蹈作品 (一)本色出演——《十五岁》 在两位领导的启发下,男子舞蹈团的第二个作品决定采取街舞的动作语汇,表现中学生的现实生活。街舞以其动感的节奏、帅气的造型和个性化的动作设计,迅速抓住了男生们的心。当时正值冬季,但每次训练学生们都是短袖上阵。炽烈的心遇到热情的舞,训练场面简直火爆到了极点——一身身的汗水证明了青春的力量,一次次的酸疼抵挡不住舞蹈的激情。每次放学,他们总是快速收拾好书包飞奔到排练场,有人写道:“没有跳过舞的人,怎么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家长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以前他特别不讲究,整天邋里邋遢的,自从学了舞蹈,非常注意个人卫生,校服要干净整洁,连发型都要一丝不苟。” 当然,纯粹的街舞并不等同于“校园题材”,要艺术化地表现学习生活,就必须让学生参与舞蹈的编创。人大附中男生舞团的办法是,每一位同学想象三个场景——上学、上课、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然后用舞蹈动作来一一表现,最后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编排。由于这是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讨论呈现出来的效果异常精彩。上学时,有的听着歌,摇头晃脑走在校园里,有的快速奔跑,在上课铃响的瞬间踏入教室……上课时,有的认真写作业,有的着急上厕所,还有的时不时开小差……学习成功和进步时,有的高兴得跳上了天,有的激动得躺在地上,有人陶醉在当时的胜利中,有人已经开始规划未来…… 2012年9月,根据校园生活内容、学生性格和年龄特点创作的舞蹈——《十五岁》亮相开学典礼,引起广大学子的强烈共鸣。随后,男子舞蹈团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北京市舞蹈选拔赛,多位评委都给予了极大肯定。2013年3月,人大附中男子舞蹈团参加北京市第十六届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荣获市级和区级两个一等奖。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立志学习、奋发向上;十五岁,朝气蓬勃,满怀希望;十五岁,团结互助、快乐成长。《十五岁》这个真实记录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舞蹈作品,得到众多支持和广泛认可,给男子舞蹈团极大鼓励。 (二)爱国主义教育—《保卫黄河》 当男子舞蹈团的成员升入高中后,他们好像一夜之间长大成人了,原先稚嫩的脸庞变得棱角分明,展现出的是高大的体形,宽阔的胸膛,自信的笑容。他们还在班级、学生会、社团、团组织中担任重要角色。那么接下来的舞蹈作品,一定要以人大附中男生的集体形象,宣誓学子的心声——有志于学知识,有志于报国家,有志于兴中华。本着“艺术为人生”的思想,男子舞团开始尝试中学生版的《黄河》,以舞蹈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实,以古典舞为题材的大型舞蹈诗《黄河》,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被北京舞蹈学院搬上舞台,至今久演不衰,被誉为“二十世纪经典”,由此足以见得《黄河》在国人心中崇高的地位和厚重的文化内涵。随后,芭蕾舞版、民间舞版和现代舞版的《黄河》纷纷上演,对民族精神和艺术经典不断进行着新的诠释和继承。然而,这些都是舞蹈专业领域内的作为。中学男生舞团可以从非专业的层面、中学生的角度和当代舞的范畴,尝试新的版本。 首先,回顾历史,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形势进行简要的梳理。其次,了解音乐背景,了解光未然的诗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殷承宗等人的钢琴协奏曲后,选取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为创作的对象。再次,观摩舞蹈,欣赏不同时段、不同版本的舞作《黄河》,分析其表现方式和编排特色,思考舞蹈的艺术魅力与爱国情怀如何完美结合。最后,编排自己心中的《保卫黄河》。 2013年11月,中学生版《保卫黄河》在中国人民大学如论讲堂首演。这一次,孩子们信心满满,情绪饱满、士气高扬,将整台演出推向了高潮。 五、收获与感悟 人大附中男子舞蹈团的宗旨是:“舞蹈为学习!”一方面,跳舞是为了促进学习。舞蹈可以调动情感,活跃思维,对动作逻辑的把握,对舞蹈形象从具象到抽象的体验,都可直接引申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另一方面,跳舞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学生在舞蹈中可以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提高综合素养,建立和谐关系。可以说,学生在舞蹈中不但能总结学习的方法,还能提升审美情趣,更能明白做人的道理。 男子舞蹈团成立三年以来,同学们刻苦练习,勇往直前,坚持不懈,激流勇进。他们不但积极投入专业训练,而且努力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没有舞蹈基础的男孩子,勇敢地挑战身体极限,探索未知的舞蹈世界,不但在柔韧性和协调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且在舞蹈鉴赏力、表演力和知识量方面也大大提高。同时,通过排演展示男儿特色、表现校园生活的新作品,他们征服了很多观众,改变了大家对男生跳舞的偏见,鼓舞了其他中小学也纷纷成立男子舞蹈团。 在学习方面,男子舞蹈团成员中有好几位同学始终名列前茅。在2012年举行的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陈金石同学获得了一等奖,何瑞辰、文成成同学获得了三等奖,周浩鹏同学在全国初中物理竞赛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第一名,常云桥同学获得2013年北京市学生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张天迈同学获得2014年北京市化学竞赛二等奖。还有一些同学在绘画、音乐方面也显露出非凡潜质。 有的同学将舞蹈以励志的方式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有的同学因为跳舞变得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有的同学在舞蹈团的严格训练下增强了纪律性和自律能力,改善了和家长之间的紧张关系;而绝大多数同学都在体质上和心理上发生了质变,变得更像一个小伙子,变得更像一个男人。 对于男子舞蹈团来说,艺术教育的万里长征路上已迈出了第一步,未来还有很大的拓展与提升空间,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努力吧。从体质课看男子舞蹈团--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美术教育创新叙事研究_舞蹈论文
从体质课看男子舞蹈团--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美术教育创新叙事研究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