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灿彬[1]2004年在《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及应用》文中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控告审计人员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审计人员己面临“诉讼爆炸”时代。为适应这种局面,一种新的审计方法一风险基础审计逐步兴起并的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风险基础审计最显着的特点是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要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 本文着重对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程序及方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使我们对风险基础审计能有进一步的深刻了解。并且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探讨了其在我国的应用 本文总共分为五部分: 第1部分:风险基础审计的产生。本章首先介绍了风险基础审计产生背景,其中包括对审计方法发展的叁个历史阶段的简单介绍和对风险基础审计兴起的原因的分析。 第2部分: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这一章是对风险基础审计应用程序的概括性陈述。它分别从程序和方法两方面来对风险基础审计做出系统的介绍和解释,以使大家对其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同时该章也为本文以下两章对风险基础审计具体程序中审计风险的进一步分析和管理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第3部分: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分析 该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是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和特征做出一定解释,接着对重要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详细分析了审计风险的模式以及各组成要素,最后将其与整个审计过程全面结合起来进行相关分析. 第4部分: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管理 该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它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管理模式,并分别从审计风险的识别、审计风险的评估和审计风险的处理叁方面对审计风险的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5部分: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一章可以说是本文的升华部分。以审计风险在我国的现状为出发点,具体分析和讨论了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对其如何具体运用做了详细阐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风险基础审计,审计风险,应用
刘翠云[2]2007年在《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重大管理欺诈以及审计失败案例的频繁发生,民间审计的审计风险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及其应用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广为关注的前沿课题。2003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发布了一系列新准则,并将审计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国际的这一变化,提出了修订我国审计准则的要求。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审计准则,核心的变化是采用了以上的审计模型来界定审计风险。但对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就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分析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风险要素及特点;剖析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产生和要素构成,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型在理论上的进步和巨大的核心优势;最后,文章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结论和局限性,并对有效地全面贯彻推行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型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的创新有以下几点:(1)结合我国于2007年1月1日施行的与国际接轨的新审计准则和审计风险模型,本着“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从战略系统管理的视角研究现代审计风险模型。(2)运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方法和经验,具体探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方法。(3)运用战略系统视角下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方法对典型的审计失败案例进行剖析,论证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得到了审计风险模型变化的实质,探讨解决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运用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使审计人员对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甚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更加明晰的认识,并使这一模型成为审计实务中切实可行的工具,最终达到提高审计人员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陈林[3]2006年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经济业务日益复杂、管理舞弊案件的层出不穷,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固有的内向型特征以及财务报告审计简化主义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难以发现管理舞弊。审计期望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公众质疑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能力及价值,审计职业界面临着很大的职业风险。国外的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认识到了发展新的审计方法的必要性,开始与学术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并实践以企业经营风险为导向的新的审计方法。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日趋成熟,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我国的准则制定机构都围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的相关准则。但目前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依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尝试借鉴国内外新近研究成果,从理论视角和准则视角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探讨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期能够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实施提供些许借鉴。除导论外,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审计模式的演变,重点介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围绕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分析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弊端,并以银广夏作为案例进行说明。第二章从公司治理生态、审计风险、企业风险管理、管理舞弊、审计风险模型重建角度介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比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第叁章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介绍了国际审计准则以及我国刚刚发布的新审计准则,并比较准则视角与理论视角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第四章,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然性,并从法律风险、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角度分析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深入分析了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准则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借鉴,比较了理论视角和准则视角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文章最后探讨了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王翠霞[4]2005年在《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安达信等审计失败事件的连续爆发,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行业内外新的关注。后安然时代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大量研究与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问题,并有一定的成果。审计模式已发展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如果对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没有作比较研究,我们就很难对它们形成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更谈不上吸收和借鉴。因此,只有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才能满足我国面向21世纪审计发展和审计教育等方面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客观需要。 本文在了解国内外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系统、比较、演绎、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了解两种审计模式的异同。 根据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分为引言部分和正文包括的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目标、研究思路和创新及论文的不足与今后的努力等内容。 本论文的正文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1部分“审计模式变迁和风险导向审计兴起”,主要介绍了叁种审计模式的涵义、基本特征和局限性。 第2部分“风险导向审计最新发展及几个相关问题说明”介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和对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建设的影响及影响风险导向审计实施效果的几个相关问题。 第3部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从审计模式的产生背景、指导思想、审计目标和范围、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审计资源分配盲目性程度及审计程序和方法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客观、科学地反映两种审计模式的全貌。 第4部分“结论及启示”,通过对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应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审计模式,并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灵活地搭配审计程序和方法,努力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果和效率。
万方[5]2007年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世界经济的急剧变化,企业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加强,具有内向性特点的审计模式,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并且接连的财务报表舞弊暴光案,也给审计职业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审计职业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上,重新研究和改进这一审计模式。本文试图从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的角度,借鉴国外新近研究成果,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及其应用做一次比较系统而有意义的研究,从而使我们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有进一步的深刻了解。根据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研究结构、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历史发展。阐述了审计模式发展的叁个阶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确立、内涵、基本特征及其意义。从而为后文集中讨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做铺垫。第叁部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论。笔者阐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从而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奠定基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支撑理论包括系统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舞弊动因理论。关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框架,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概念构成了基础,贯穿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始终,审计风险模型和内部控制概念为审计程序提供了指南。本部分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比较,并体现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第四部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阐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和基本方法,最后进行了案例分析。就审计程序而言,笔者借鉴国际和美国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及相关文献设计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图,尤其强调对企业的分析评价以及根据风险评估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本部分还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结合案例分析如何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第五部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部分探讨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笔者分析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由于法律环境、公司治理等问题造成了不利因素,但笔者认为这并不能因此阻碍审计模式的发展,而是需要同步完善的过程。因此,笔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审计技术方法、注册会计师知识能力框架、法制环境和推行步骤等方面提出了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和建议。第六部分,结论。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总体论述,并着重强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以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从而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王红, 李继志[6]2008年在《论风险基础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风险意识越来越强,面对现代社会高风险的压力,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不可逃脱的职责,而风险基础审计在继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之后,因其独特的风险审计理念,能够帮助内部审计实现该职责,提升其自身价值。本文对风险基础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如何在内部审计中实施风险基础审计进行了较深刻的分析。
鹿娟[7]2003年在《审计风险及风险基础审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计作为社会经济权责结构分离的产物,要对财务报表提出意见,做出结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是处于一种潜在的职业风险之中,审计职业界作为一个整体随时面临着赔偿或诉讼的可能性。这就使得人们必须关注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研究如何规避审计风险,其中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推广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继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后,在西方国家审计界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价,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测试水平,做出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证据的决策。论文以对安然、银广夏事件的评论为引言,指出审计风险在审计行业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介绍了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和审计风险要素,并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的概念。论文大量运用图形和表格的形式,说明了风险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以及审计风险模型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形式。然后,论文就我国民间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和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重要风险领域做了详细阐述,并进一步对目前审计行业面临诉讼危机的原因和规避危机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了让人们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论文就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做了概要介绍,并对该模式的两大特色——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抽样做了重点说明。在实例分析部分中,论文以中国联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度会计报告为背景资料,模拟实施了风险基础审计的整个过程。在该过程中,论文摒弃了与传统审计模式相同的程序,而是着重对如何确定重要风险领域、如何实施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审计抽样做了详尽的分析。另外,论文还对银广夏事件做了进一步分析,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风险基础审计确实能比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显着的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文章在最后部分阐述了我国推广风险基础审计的现实意义和在实际推广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瑜东, 柯贵根[8]2004年在《风险基础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的现实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基础审计是传统审计过渡到现代审计的标志,实施风险基础审计是有效减少审计风险、恰当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的途径。结合我国的审计实践,应注意,在应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时不能只局限于控制风险评价,而应进行全面风险评价,此外,风险评价还应关注制度和制度之外的因素及检查风险的控制。
文颖华[9]2005年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自 20 世纪 90 年代产生以来,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倍受审计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但是,这一审计模式带来的似乎仅是观念上的审计程式,即便是应用,也由于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理解不透彻、运用不完全,而不符合风险导向的实质,这也是安达信审计失败的原因之一。随着人类步入 21 世纪,世界经济的急剧变化,企业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加强,具有内向性特点的审计模式,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并且接连的财务报表舞弊暴光案,也给审计职业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审计职业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上,重新研究和改进这一审计模式。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纷纷与学术界联合开发以各种形式命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国际和美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也着手研究和颁布新的风险审计准则,以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变革。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引起了国际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也正是在 2004 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立项作为了重点研究课题,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是我国审计界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基于这种背景,本文试图从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的角度,借鉴国外新近研究成果,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及其应用做一次比较系统而有意义的研究。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确立。本部分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演进及相关思考。首先本文将讨论的风险导向审计界定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以与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领域的应用相区别。笔者认为审计模式的演进及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近期发展都是审计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自我调节的过程;由于风险导向审计经历的这种变化发展,使得风险导向审计日益丰富和完善,从而逐渐确立起来;本文将新近发展的风险导向审计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将之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区别;由于我国虽有风险导向审计这一理2念,但并没有得到真正应用,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符合风险导向的实质,因此,笔者认为可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探索其在我国的应用,但需谨慎。第二部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论。本部分首先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在清楚含义之后,笔者阐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从而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奠定基础。笔者指出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中应用的风险导向审计不同于内部审计中应用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含义上应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它是以降低审计风险为导向而非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为导向,二是它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从而将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了审计风险的评估中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支撑理论包括资源稀缺及配置理论、风险理论、成本效益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舞弊动因理论,其中前叁者为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理论依据,战略管理有关理论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分析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及经营活动入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舞弊动因理论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揭示财务报表舞弊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框架,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概念构成了基础,贯穿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始终,审计风险模型和内部控制概念为审计程序提供了指南。其中,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概念应该使用狭义的“意见不当论”;改进后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更有利于审计人员执行风险评估程序,更符合审计的实际情况,并且有利于将风险评估与审计测试联系起来。第叁部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本部分首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比较,并阐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和基本方法,最后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比较。根据第二部分所述的理论内容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上的特点,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理论依据、审计风险模型、风险评估、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和审计证据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体现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就审计程序而言,笔者借鉴国际和美国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及相关文献设计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图,尤其强调对企3业的分析评价以及根据风险评估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中,笔者借鉴财务分析、竞争战略分析有关成果阐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时进行企业分析的一个总体框架。本部分还以国内中天勤审计银广厦一案和国外安达信审计世界通信一案进行分析和对比,一方面以实例说明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试图解决有关争议,纠正人们对风险导向审计理解的偏误,结论是国内确需要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而安达信审计失败并非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失败,而是其偏离风险导向审计的结果。第四部分,我国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之基本策略。本部分探讨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笔者分析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有利因素包括:独立审计准则建设、审计风险意识加强、审计人力资源发展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身有利于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繁荣发展等,同时也由于法律环境、公司治理等问题造成了不?
沈辉[10]2002年在《供给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文中认为风险基础审计已被普遍应用于国际“五大”,而我国独立审计行业整体上还停留在制度基础审计阶段,为数不少的会计师事务所甚至还在沿用帐项基础审计模式。为什么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不能在国内独立审计行业得到普遍的运用?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理论界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研究流于形式,远未达到实用的要求。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国内现行的主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审计理论的“需求导向性”体现在以社会需求(恰当的审计意见)与审计风险概念(“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直接挂钩。现行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实质上是将“审计行为结束后会计报表中仍然存在审计人员未能察觉的重要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等价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再等价于审计风险,第一次等价由于等价程度高被普遍认可,至于第二次等价却有些牵强。需求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对于满足社会需求具有积极意义,但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有违审计主体的风险认同。人皆是理性自利的,从“自利”的角度来考虑风险,审计主体的风险认同应该是“损失”的可能性,即“不利己”的可能性。审计主体“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与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的等价程度在不同的审计环境,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会有很大的区别,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可能完全不等价。由于这一致命缺陷的存在,国内现行的需求导向型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对于审计实务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审计主体“自利”)难以令人信服,从而阻碍了其在审计实务中的全面贯彻实施。 本文提出的供给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是以满足审计主体的“自利”需求为导向性目标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笔者在承认审计主体“利己”动机合理性的前提下,从审计主体“自利”的行为动机角度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构建了一个符合审计主体风险感受的风险模型,从而使得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能真正成为审计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同时,笔者也研究了注册会计师的机会主义行为,提出了达到激励相容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及应用[D]. 刘灿彬.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2]. 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型及应用研究[D]. 刘翠云. 四川大学. 2007
[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 陈林. 厦门大学. 2006
[4]. 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比较研究[D]. 王翠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
[5].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D]. 万方. 厦门大学. 2007
[6]. 论风险基础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 王红, 李继志. 消费导刊. 2008
[7]. 审计风险及风险基础审计应用研究[D]. 鹿娟. 天津大学. 2003
[8]. 风险基础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的现实选择[J]. 张瑜东, 柯贵根.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4
[9].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D]. 文颖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10]. 供给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D]. 沈辉. 湖南大学. 2002
标签:审计论文; 风险导向审计论文; 审计风险模型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注册会计师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