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体会论文_宋晓平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体会论文_宋晓平

宋晓平

(陕西省靖边县中医医院 陕西 靖边 718500)

【关键词】骶髂关节;错缝;正骨手法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38-02

骶髂关节错缝系指骶骼关节因外力而造成关节的微小移动,不能自行复位,且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者而言。骶髂关节错缝亦称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错缝近年来文献资料频繁报道,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患。自2006-2014年笔者应用手法整复骶髂关节错缝120例,疗效满意。现在谈谈自己对骶髂关节错缝的机制,诊断和治疗的几点体会。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其中门诊病人115例,住院病人5例,其中男47例女73例;年龄20-60岁平均38.7岁病程1天-1年,平均4天。右骶髂关节错缝84例、其中前错缝75例,后错位9例;左骶髂关节错缝36例,其中前错缝6例,后错缝28例。急性损伤110例,慢性劳损,5例,孕妇2例,产后损伤3例。

1.2临床症状体征 均有急慢性损伤和外伤史。均自觉腰骶臀部疼痛,可牵涉至大小腿后侧,下蹲站起困难,行走、坐下均以健侧负重着力,患侧臀部不敢用力,呈歪臀跛行姿态,咳嗽、打喷嚏疼痛加剧,此为坐骨神经痛状。部分患者表现下腹疼痛,排尿障碍,腰骶酸软,会阴不适,痛经等盆腔脏器紊乱症状。

体查:患侧骶棘痉挛,骶髂关节拒按,压痛,同侧下肢放射痛,病史长者腰臀腿肌群萎缩。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字试验阳性。

1.3特殊检查

1.3.1骶髂关节触诊 前错位骶髂关节较健侧凹陷,后错缝骶髂关节较健侧平坦,均有压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2下蹲试验 下蹲困难,患处疼痛而不敢以患侧触椅,尤以大便时疼痛加重。

1.4 X线检查 平片显示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骶髂间隙不等宽,部分患者骨盆片显示耻骨联合处高低不平。

2 治疗方法

2.1 整盆法

2.1.1 前错缝 患者俯卧位,以右侧前错位为例,医者立于患侧,用右足跟蹬在患者坐骨结节上,双手握住患足踝部,然后用力向上蹬坐骨结节,同时用力牵拉下肢,听到或感到弹响,提示复位[1]。

2.1.2后错缝 患者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过度屈曲患髋、膝关节,紧贴腹部,然后猛然伸直下肢,并向下用力牵拉患肢,使其复位。

2.2 牵抖法[2] 此法适用于陈旧性骶髂关节错缝。患者俯卧位,双手抓床头,术者站于床尾,两手分别握住患者两踝,逐渐向下牵引身体。在牵引的同时,抬高下肢,使小腹部略离床面,然后左右摆动下肢数次,在摆动下肢的过程中上下抖动数次,使其复位。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优:患侧骶髂关节疼痛消失,活动范围恢复正常,坐立行走自如如初;良:患侧骶髂关节仍有不适感,但无叩击痛、放射痛,活动尚正常;可:患侧骶髂关节轻度疼痛不适,下肢轻度放射痛,活动欠自如,但尚可进行轻工作;劣:患侧骶髂关节疼痛频仍,歪臀跛行无改善,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3.2 治疗结果 本组120例中,优89例,良21例,可10例,劣0例,优良率91.7%

4 讨论

骶髂关节错缝系指骶骼关节因外力而造成关节的微小移动,本病临床好发于青壮年女性,诊断要点表现为:1.下腰及臀骶部疼痛,侧卧位置不对疼痛加重。2.患者在站立、坐位、卧位时,均采取健侧负重,患侧不能负重。3.患侧膝、髋关节呈半屈曲位,被动伸直则疼痛加剧。4.患侧骶髂关节可有 肿胀,较健侧隆起,在髂后下棘的内下角处有压痛和叩击痛。下肢轴向叩击痛阳性。5.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骶髂关节“4”字试验阳性,下肢后伸试验阳性,单足站立试验阳性。6.X线检查多数显示正常,部分患者可见患侧间隙增宽,关节面排列紊乱。晚期病人可见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或骨密度增高。CT诊断可见明显关节面不对称。

因为骶髂关节是骨盆中的能动关节,它有完整的关节结构,但活动范围微小,关节面不平,有凹陷和隆起互相咬合,借以稳定关节。它的稳定性又依靠坚强的骶髂前后韧带和骶髂间韧带加强。一般没有强大外力,骶髂关节是不易错缝的。脊柱所承负的重量必须通过两侧骶髂关节才能传达到下肢,而来自足底或坐骨结节的力量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达到躯干。正常的骶髂关节只有少许的前后旋转活动,以缓冲弯腰和负重时脊柱所承担的外力[3]。同时骶髂关节的结构具有双重性。该关节一部分属于纤维连结,另一部分属于滑膜连结。在骶粗隆与髂粗隆之间的缝隙为纤维所填充。承受压力、传递重力以及缓冲支撑反作用力的主要是该关节的纤维部。此部韧带除了人体在卧位状态外,经常处于重压之下,易于损伤,一旦骶髂关节纤维部损伤,滑膜连结难以维持关节的完整性。如突然滑倒单侧臀部着地,地面的反冲外力沿坐骨结节向上传导,上身重力向下冲击,二力集中在骶髂关节上,迫使髂骨向上向内移错;或使单下肢突然负重,剪力作用于骶髂关节;如打球、跳高、单足失足等,都可以使骶髂关节过度前后旋转,髂骨遭受向上向内的外力引起错缝。若妇女妊娠晚期和产后早期,在不正常的体位上扭转、牵拉、挫碰等,亦可引起本病。髂骨向上错缝者多见,向下错缝者罕见。伤后轻微者,可自行复位。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骶髂关节错缝的前错缝及后错缝的正确诊断,据发病机制及具体表现我选用整盆法、牵抖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九江。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189例.中国骨伤,2003,16(7):440

[2]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2.

[3]张远鹰。实用创伤骨科学.吉林:长春出版社,1998,379.

论文作者:宋晓平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3

标签:;  ;  ;  ;  ;  ;  ;  ;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体会论文_宋晓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