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应实现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经济特区的跨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海南岛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53(2001)05-0077-05
自从1993年下半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海南的经济发展就一直陷入萧条、沉闷和发展战略艰难选择的困惑之中。而在这一时期里,海南热带高效农业、旅游度假业和海洋产业却悄然发展,并且越发显示不凡的气势。海南经济的这种不是主要借助特区政策和体制的优势而是依托独特资源优势迅速发展的现象,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全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开放、“特区已不再特”的背景下,海南的经济发展,必须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独树一帜,走自己的路。把特区的大开放与自身最大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笔者以为,实现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经济特区的历史跨越,创造一种示范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才真真实实是海南在新世纪的最佳战略选择。
一 海南经济大特区“热”过后的思考与启示
从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创办至今,已经走过20个年头了。特区的建设速度、经济增长、体制创新以及巨大的带动示范作用,早已铁证如山地盘桓在我们的面前。当年创办经济特区所设定的“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场”、“经济建设的增长极”等目标都通通实现了。由经济特区带出沿海、沿江、沿边乃至全国全方位开放的崭新格局,从而铸造成了中国经济今日的辉煌,经济特区的创办是中国由此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里程碑。
就海南经济特区而论,它是我国创办的第五个经济特区。在时间上,海南经济大特区的创办比其他经济特区晚了七、八年。然而,“比特区还要特”,享有比其他经济特区优先试验权的效应,使海南经济大特区的诞生,引起国内外更广泛的关注和更大的投资热情。海南大特区的建设者紧紧抓住了这一历史发展机遇,踏踏实实地“用政策,打基础,抓落实,求效益”。十多年的拼搏,硬是使一个贫穷落后的海外孤岛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整个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旅游度假业、热带高效农业、海洋产业和新兴工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大特区的十年人均GDP年均增长12.6%,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从而使海南一跃成为全国最有经济活力的十个省市之一。
海南经济大特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它的创办与东南沿海城市的开放几乎同时起步,大特区的政策优势未能来得及充分发挥;它诞生刚满周岁的迎头洗礼是“89风波”,这种扼杀无疑是致命的;尤其是1993年起又伴上全国宏观调控后偏紧的经济环境,致使基础薄弱、起步晚、尚不规范的海南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挫折。人才热、投资热、开发热骤然降温,大批项目停建,大量房产地皮闲置,大批公司企业亏损倒闭,资金和人才回流,财政入不敷出,经济泡沫和非理性因素后遗症的阴影处处存在,进一步的迅速发展显得步履维艰。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冷静地进行思考,大特区建设的成就和挫折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启示。
(一)大特区给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大特区已是海南的品牌。大特区的创建使世界了解海南,也必将使海南走向世界。海南的发展,已离不开“特”字。经过十多年的特区建设,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崭新,思想更解放。海南今后工作的主题仍然是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建设和大发展。大特区“热”过后,虽未能给我们留下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大特区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是巨大的,大开放的特区观念和独特创新的特区精神将是海南最为宝贵的永恒财富。
(二)大特区“热”过后,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其政策和体制的优势已大大减弱。上海浦东新区的创办、西部大开发以及各省市各种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使“基本政策不变”的海南经济大特区不再成为对资金和人才最有吸引力的地区。在短期内,期盼海南经济建设超常规地发展已不切实际,我们必须回到现实和理性中来。在新的形势下,海南经济大特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重新思考和部署二次创业的问题,要及时地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定新的发展目标,在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和更新的领域中开拓创新,继续承担经济大特区先行试验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历史重任。
(三)只有立足于自身最大优势的基础上,大特区的经济建设才能获得持续高速的发展。海南自身真实的优势是什么呢?其实,海南最大的优势就蕴含在“海”、“南”、“岛”三个字之中,三个字分开写就各自具有特色风骚,令人向往;三个字写在一起则是中国只有一个海南岛,其经济、市场的意义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不可代替就意味着垄断,大力发展海南某些方面、某些领域的独特优势,形成某种垄断条件和绝对优势,经济效益就会源源而出。到时候,有谁还会怀疑朱镕基总理的海南只要好好地发展旅游度假业和热带高效农业就可以“富甲天下”的预言呢?
(四)海南未来的发展,应以全中国、全世界为背景,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更高、更切合实际。制定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以海南独特的区位资源为立足点,把它放在全中国、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中来考虑,明确海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战略中所处的地位及所扮演的色色。海南的经济发展战略不能再是诸如“再造一个香港”、“赶上东南亚发达国家水平”、“智能岛”、“工业大省”之类的理论口号,而应是实实在在的决胜依据和奋斗目标。海南的经济发展必须靠“海南路数”,其发展模式应是独特的。只有具有独特性才具有世界性,海南最终要发展成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吸引人的地区。
二 大特区的永续:建立海南生态经济特区
在创办特区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实现后,中央及时地一再重申:中国办好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不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全面发展,需要经济特区在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发展水平上进行更大胆的试验和探索。中央的讲话精神,为经济特区的进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特区事业的开拓建设者予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深圳等特区由于创办较早,凭借特区的政策和体制优势奠定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又有毗邻港、澳、台的地理便利条件。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与港、澳、台多种形式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角逐,形成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挥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海南经济大特区也不甘落后,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扎扎实实地打基础、上项目、出效益。理论工作者构思加强“琼港合作”、“琼台合作”,实现大特区在“一国两制”的统一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积极谋划和推进按国际惯例进一步把大特区发展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高科技工业园的进程。由于种种原因,事情的发展不遂人意。近年来,海南的经济发展无可奈何地陷入低迷状态。关注和爱护大特区事业的人们不断地发出寻询:大特区向何处去?
1999年海南省二届人大第八次会议审批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全面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从而成为海南环境污染防治、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领域的行动纲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迈出了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经济特区跨越的第一步。
所谓生态经济特区,就是把特区的观念、特区政策和特区体制以及特区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特区的政策、体制和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环境,广泛地引进国际环保建设基金、环保试验项目和生态经济项目,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以大开放促进生态经济的迅速发展。把海南的产业纳入生态环境建设之中,以生态环境条件支持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越发展,生态环境越优美,生态环境越优美,则产业效益越高。最终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要素协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海南经济大特区审时度势,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不失时机地实现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经济特区的跨越,以更大的开放、更大的气魄,站在先行试验的最前沿,切实担负起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试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试验的历史使命。
(一)几十年来,全世界性的科技进步带动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演化一场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灾难。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危及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自然基础,而且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国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短缺,目前又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产品生产的原料、能源耗费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经济特区高速增长的结果是生态环境以惊人的速度恶化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短缺。在我国东部已几乎找不到一条不被污染的河流或是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严重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特区作为先行的试验区,为实现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做出重大贡献,而生态经济特区则主要承担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试验的重任。中国需要经济特区,更需要生态经济特区。通过生态经济特区的探索性试验,积极寻找一条中华民族永世生存繁衍即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海南生态经济特区的创办,有利于加大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力。十多年经济特区的发展,自身积累的资金十分有限,特区政策优势的减弱明显影响海南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力,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海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创办生态经济特区,以更大的开放把自身融入全球经济大系统,把海南当成全中国、全世界的共同宝岛,形成新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这对于广泛吸引国际环保建设基金、环保试验项目基金和生态经济项目基金,对于进一步加强“琼港合作”、“琼台合作”以及争取国家给予新的优惠政策和多方面的资金支持,都将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创办生态经济大特区有利于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海南刚刚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在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地区较劲。海南的经济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实施后发制人的经济发展战略。创办生态经济特区,把其功能和发展目标定位为“生态环境建设的试验区”、“人类生存的试验示范区”、把海南建成“全国最佳的居住地”等。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即“生活得更舒适”来征服中国、征服世界。这种适应时代潮流的征服才是本质的征服,其最终发展的步伐将是不可抗拒的。
三 海南创办生态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
把海南设定为生态经济特区的战略选择,既是迎合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又是由海南自身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优势条件。十多年经济大特区的建设发展使海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逐渐融入开放的时代和开放的社会环境;“特事特办”和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相对地自成体系的海南生态环境系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件以及由此衍生的热带高效农业、海岛旅游度假业、海洋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所有这些都是创办生态经济特区极为有利的条件。由此我们隐约可见一个生态经济大特区的雏型,这是我国任何地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一)天然的人类生存发展试验示范区
迄今为止,海南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联合国确认的世界上最后“几片净土”之一。这是中国的大幸,海南的大幸。3.4万平方公里的海岛孤悬在南海之中,周边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及100多个小岛屿,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系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示范建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海南地处热带,日照充足,气候宜人,雨量丰富,是“天然的大温室”,也是“天然的巨大生物宝库”。独特的物种多样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木达20多种、野生动物有102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有14种,其中坡鹿及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均为“稀世珍宝”,有极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国家在坝王岭专门设立黑冠长猿保护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坝王岭林区建立了生物科学圈研究基地。
海南的森林覆盖率为51%,热带原始雨林、季雨林的面积广阔。仅尖峰岭就有原始林地15000亩,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区,现已辞为国家森林公园。这里的动植物物种之多为世所罕见,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蕴藏着诸多鲜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秘密。德国专家认为海南森林的价值是欧洲森林的几百倍,联合国专家考察尖峰岭后十分兴奋,认为这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一项研究最理想、最合适的地方,类型齐全,可以进行所有学科的研究。
(二)热带高效农业、旅游度假业、海洋产业等一批绿色支柱产业的崛起,形成多元的经济增长极,为生态经济特区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
建设生态经济特区的关键,就是要避免和解决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因此,生态产业必须同时是有经济效益甚至是高效益的产业,能通过自身的产业积累滚动发展支撑生态环境的建设,形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海南产业格局的形成,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热带高效农业、旅游度假业和海洋产业依托独特的区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快速发展,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这些产业带有浓厚的生态产业的色彩,发展势头强劲且效益显著。海南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展现了生态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
海南新兴工业区是在省政府“一省两地”的产业战略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海南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发展海南的特色工业提供了条件。十多年来,海南基础工业超前发展,一批新兴工业行业快速崛起,大大增强海南省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1998年,工业总产值达248.58亿元,整体发展势头迅猛。由于海南新兴工业起步较晚,起始的发展就处在睽睽的环保眼光注视之下,附有很强的环境约束力,工业基地限制在环境容量较大的西部工业走廓。为此,在海南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并不过多地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海南的生存条件优越,经济社会环境宽松,为创办生态经济特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
目前,海南在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济发展已基本上消灭贫困状态,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都达到国内的平均水平。由于物价水平低,生态环境良好,使海南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或综合生活质量明显地高于内地同等地区的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建立营造了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增加了人们选择和发展的途径,就业压力不大;而且海南民风淳朴,崇尚简单朴素自然,人们心态平衡,心理稳定,不急功近利。上述的这些因素,对生态经济特区的建设十分有利。生态经济特区建设有一个过程,要走绿色的发展道路,把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放在第一位,需要大量环保建设资金的投入。海南经济增长短期内不会太快,生活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是逐步增长。对于这一点,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而海南优越的生存条件,宽松的经济社会环境,宽容的平衡心态,使我们可以摆脱求生型发展模式,从容不迫地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再通过20-30年的努力,完全可能把海南建成全国综合生活质量最高的令人羡慕的地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海南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实现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经济特区的跨越,不是玩弄理论口号的更换,而是海南在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特区意味着开放、改革、创新和活力,生态经济则代表着人类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生态经济特区既是经济特区的持续,又是比经济特区更高更“特”的崭新形式,唯有生态经济特区的创立,才能把海南真正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人间乐园。
^收稿日期:2001-03-02
标签:经济特区论文; 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深圳特区论文; 海南岛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