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美育心理学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初探
陈伟
(天津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天津)
摘 要: 美育育人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解析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如何将心理学和美育深度融合,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
关键词: 三全育人;美育心理学;人格塑造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以此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美育教育一直承担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全民美育,创新新时代美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发挥美育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良好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议题。
(4)总之,由于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过去的一年,整个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比人们预期的还要好。(1983年)
一 美育教育在“三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有人称美育为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1]。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6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美育正式在教育方针层面上被明确提出,随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清楚地界定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国家越发重视美育教育工作,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美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也是党的文件首次对美育教育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把美育教育置于更高更急迫解决的教育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美育教育关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在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上,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媒介。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承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如何发挥心理育人的社会功能,顺应培养身心健康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要求,是新形势下高校的责任和使命。
二 美育心理学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美育教育的跨学科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徐国超综述了新时期近30年的美育研究,从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多维视角对美育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中国美育理论研究之所以取得长足、多元的大发展,正是因为主要突破了以往知识视野的局限,走上跨学科研究的道路[2]。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科研手段的不断更新,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美育教育等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随着跨学科的研究日益增多,美育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作用愈来愈被研究所证实。
1.1 幼苗的尖端被云母片一分为二后的生长情况 幼苗的尖端被云母片一分为二后,有不少资料认为幼苗在单侧光下直立生长。而事实是: 幼苗的尖端被云母片一分为二后,幼苗在单侧光下仍然会表现出向光性生长。
随着学术界的不断探索,美育心理学研究逐渐朝纵深方向发展。学者们纷纷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等探索美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探索美育与人格塑造之间的关系。其中,曾繁仁将美育和智育相结合,将多元智力理论与美育实践相结合,创新美育评估方法和教育内容,提升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左右大脑分工理论为基础,指出审美活动可以调节人的大脑机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开发右脑,可以有效加强美育[2-5]。郭成、赵伶俐认为应该构建学校美育大系统,以此为基础,研究美育心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教师教学效果[6]。金昕认为以大学生人格塑造为宗旨的美育教育应以体验和创造相结合,虽然德育、智育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但与美育相比,其居于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7]。李忠军和张森林认为实践体验的过程既是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 也是个体人格形成的过程,是适应社会、调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理想的过程[8]。
近年来,心理健康从业者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开展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如心理讲座、知识宣传等。如何在美育心理学视域下,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美育教育和心理学深度融合,开展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特点的美育心理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可能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三 美育育人策略分析和研究展望
综上文献所述,美育心理学的学术研究为美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学生人格塑造中可起关键性作用。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仅靠理论知识的讲授远远不够,还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在沉浸中体验愉悦感、成就感等积极情绪,使得教育效果由内到外,帮助学生塑造良好行为,形成正性的积极品质。
美育心理学从属于教育心理学,由我国心理学家刘兆吉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3]。美育心理学通过研究美育过程中师生心理活动的特点、效应及其规律,为美育教育包括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建构提供心理学依据,探讨怎样通过艺术、自然、社会、科学等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鉴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促进其智力、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3,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中,美育心理学可以以美感教育为突破口,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挖掘学生内在心理资源,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
(一) 加强实地调研,强化理论研究
美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美育效果,以美育人。当前大学生多为95后,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同学认同实用主义,相对比较功利、自我,加之多为独生子女,心理上多处于“断乳期”,崇尚自由,以丑为美,存在猎奇心理和侥幸心理,思想状态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美育心理学兼有美育和教育心理学的共同属性,可以通过审美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要多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和需求,增强美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将美育教育和心理学深入融合,在以德树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美育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
他们只管自己细声谈笑。她是内地学校出身,虽然广州开商埠最早,并不像香港的书院注重英文。她不得不说英语的时候总是声音极低。这印度老板见言语不大通,把生意经都免了。三言两语讲妥价钱,十一根大条子,明天送来,份量不足照补,多了找还。
(二) 增强机制研究,探索美育机理过程
美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获得情感的愉悦,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服务于社会。目前,国内美育心理学研究多集中在美育教育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性影响研究,有关美育教育心理过程、心理机制等的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的趋势可能会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索美育的心理机制,探索美育在人格塑造和德育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促进全脑功能开发,探索美育的生理机制,促进德育和智育间的关系研究;从内隐心理学的角度,探索美育和潜意识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美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三) 研发艺术心理实践活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已有研究表明,乐观、感恩、创新塑造力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幸福感。通过对积极品质的挖掘,可以培养乐观、创新型艺术人才,使学生在课程中、活动中逐步成长,逐步提升心理健康素质。那么,除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传统的心理活动外,可以充分挖掘美育资源,搭建艺术院校合作平台,研发艺术心理系列实践活动,如心理绘本创作、艺术心理团体辅导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愉悦感,从而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兆吉.从美育心理学的角度论文艺为人民服务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04):23-28.
[2] 徐国超.新时期美育跨学科研究的四种范式[J].中州学刊 ,2011(03):239-242.
[3] 赵伶俐.刘兆吉美育心理学创建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6):5-11.
[4] 唐心恬.论美育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意义[J].美与时代 (下 ),2016(03):79-80.
[5] 曾繁仁.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郭成,赵伶俐.美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7] 金昕.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旨归的美育策略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49-52.
[8] 李忠军,张森林.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08(03):31-34.
本文引用格式: 陈伟.“三全育人”视域下美育心理学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初探[J].教育现代化 ,2019,6(48):48-4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8.022
基金项目: 天津美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思政教育类2018030)——天津美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及其促进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 :陈伟,女,汉,山东潍坊人,硕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助教,研究方向:美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标签:三全育人论文; 美育心理学论文; 人格塑造论文; 天津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