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地让它或为它而战_亲子成长论文

谦卑地让它或为它而战_亲子成长论文

谦让or争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谦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童年的规则,长大后的迷惑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父母更多地教育我们要为人谦和礼让,由于多数不是独生子女,“年长的孩子让着年幼的弟妹”是我们受到的基本礼让教育。同时,在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也应该隐忍自己的想法,委屈自己,谦让他人。父母告诫我们“吃亏是福”。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我们开始认识到当年父母的观点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正确,很多人认为做人不应该一味不讲原则地谦让,但更多人多年来形成了不想谦让、认为不应该谦让,却没有勇气去争取的“习惯”,因此常常被懊恼包围。于是,等到我们必须将“谦让”或者“争取”的态度灌输给我们的下一代时,在我们必须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时,就十分为难。这难道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态度出了问题吗?

我自己对培养孩子的谦让与争取观念的态度是:礼貌、理性、有度。

关于礼貌

培养孩子谦让,但不压抑孩子。谦让是礼貌的一部分,而礼貌是人的基本素养,是一种美德,有基于此,我观察到,谦让实际上在婴幼儿期是婴幼儿普遍存在的一种本性,这个时期的孩子内心深处认为天地万物都和自己相同,到了两岁左右他才开始逐步树立起“人”和“我”的概念。敏锐的家长只要保护住孩子的这种对他人天生的同情,就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谦和礼让的品德。这个时刻,家长其实没有必要过分地强调“对小朋友要谦让”的态度,因为孩子先天地就对这个世界表现着好奇和友好的态度,如果过分强调了“你要谦让”,倒真的容易压抑孩子的本性。

经常看到一两岁的孩子,对于玩具的争执是不在意的,很多家长发现当自家孩子手里的玩具突然被别的小朋友抢走时,自家宝宝并不表现出气愤、暴怒、沮丧等神情,往往是看着那个孩子几秒钟,好像需要用这段时间来回味一下发生了什么,然后就去寻找另一件玩具了。于是有些家长就会着急,觉得自己的孩子容易被欺负、胆怯、没有竞争意识等。大帽子一来,家长自己先剑拔弩张!

其实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自己的意识并没有强烈到“我受到了欺负”“我应该让着他还是去争取”这么复杂的境地,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这也是为什么采取转移注意力法容易处理这个阶段孩子问题的原因):他们的好奇心广泛而散漫,所以很有可能马上忽略了前一个玩具的失去。所以孩子可能在寻找另外的一个兴趣点来填补失去前一个玩具而带来的心灵失落。作为家长,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方式,因为宝宝正在学习如何化解内心的矛盾。

关于理性1:

“他比你小,你该让着他”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会表现出情绪来,会爆发出愤怒或沮丧。无论是爆发还是沉默,在这个时刻,很忌讳家长主观地为宝宝指出一条“明道”,比如劝慰或主动解释:他比你小,你让着他;或者,你要想要,就自己把它抢回来。这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理性问题。对于一个玩具,如果它是你家宝宝的玩具,那么其他宝宝上来拿的时候,他首先没有征得物品主人(就是你的宝宝)的同意,是不符合交往规则的,当然,那个宝宝的年纪也小,并不懂得这个交往规则,那么你的宝宝觉得委屈,家长要出于这个规则来解答他:你的情绪是对的,那个孩子确实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抢走了玩具,他是因为太喜欢这个玩具想玩一玩,但是他忘记了应该先问问你是不是同意把玩具借给他。如果你还想玩,妈妈可以陪着你去找他;如果你同意给他玩一会儿,我们也可以先玩别的,因为我们回家还可以玩那个玩具的,对吗?如果对方的看护人也很礼貌,她也会配合做出调解,从而为两个孩子演示了交往的规则。

想一下上面的回答,要比“他小,你让着他”更加正确。因为年龄小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讲道理、有特权。在这个时刻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宝宝说要“让着小的”,就意味着你指引着他“不讲道理”,虽然表面上看自家的宝宝在吃亏,但这吃亏也同样建立在“无理”的基础上。而“无理”就是“无序”,孩子的内心就会更加混乱。家长的解释是否意味着明天你遇到比自己大的孩子,也可以随便抢人家手上的玩具呢?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家长可能又开始教育孩子“不许抢!”,这对于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

关于理性2:

“不许抢,让小朋友先玩”

当然,有可能家长连年龄的大小都不提,只是说“让着小朋友先玩”。但这还是没有道理。谦让是可以的,如果这种谦让行为是孩子自发的选择,家长可以保持沉默,但如果家长觉得怕孩子心里不愿意而又不敢去争取,因而要给孩子一些安慰或解释的话,那么一旦开口,就要把话说完善,要让孩子知道选择谦让还是争取是他自己的权利,在选择的时候,是出于自己的真心。如果他不想放弃又有些信心不足,大人愿意帮助他。

关于理性3:

“你如果想要,就自己抢回来”

再看看如果你说这句话的后果。孩子还在学习人际交往,这句话不是在教孩子“争取”,而是在教孩子“强权”。“争取”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家长首先要告诉他,道理是什么,你有没有理由去争取,如果有,那么采取什么方式去争取。而“抢回来”的概念是,我比你有力气,所以我要夺回来。同样,既然孩子要“抢回来”,就不得不估量一下自己的水平以及向对方抢夺的“资本”,很多孩子会因此感觉信心不足,放弃争取,从而自信心受到打击。若家长对于本来处于“有道理”情境中的孩子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不帮助不讲解,那孩子的孤独无助和对家长的失望则是对亲子关系的一种破坏。很多家长让孩子自己去争取,其实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但孩子这个时候,正需要向家长学习如何理性而礼貌地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关于有度

很多人仍然认为“吃亏是福”,的确,将方便让给别人,为他人着想是一种美德,是与人交往的良好习惯,也是高素质的人格养成。适度的谦让并不是压抑孩子的个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他每次的争取或谦让都是在家长的理性帮助下、是在先天气质引导下自主的心灵选择,那么不论他做一个谦让、礼貌、性情温和的孩子,还是做一个敏锐犀利的孩子,同样是值得家长欣慰的。毕竟,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鲜明迥异的个性来丰富生活,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标签:;  ;  ;  ;  ;  

谦卑地让它或为它而战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