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清晰、高效--关于高考课程评分内容和结构调整的建议_高考论文

重新布局,明晰高效——对高考课标卷内容与结构调整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明晰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布局论文,课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截至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以下简称“课标卷”)已运作了六年,我区是去年加入到使用课标卷的“大军”中来的。两年来,我们逐渐熟悉并适应了课标卷,也感到命题专家们对这份试卷的研制极其精心。可以看出,课标卷除了充分考虑考查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尽可能保留“大纲卷”的诸多优点之外,还充分结合高中课改实际,在试卷的突破、创新方面体现了改革的锐气与魄力,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与教益。但改革难免会有不足与问题,在我区课标卷使用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师生们不少不同的“声音”:关于题目指导语的表述、关于论述类文本的位置、关于选考题难度等。在这里我试图将这些“声音”与思考做一个整合,对课标卷内容与结构的调整提几点建议。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先来总结一下2009至2012年这四年课标卷(因2007、2008两年的题号有所不同,故本文从2009年的试卷说起)的考试内容、题号、题型与结构安排: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第1~3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第4~7题,其中第4~6题为选择题,第7题为古文翻译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第8~9题,均为简答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第10题,填写题)

(以上为“甲必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1题,分为(1)~(4)四个小题,其中第(1)题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其余三个小题为简答和论述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2题,分为(1)~(4)四个小题,其中第(1)题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其余三小题为简答和论述题]

(以上为“乙 选考题”)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第13~17题,其中13~15题为单项选择题,16、17题为简答题)

六、写作(第18题,写作题)

一、关于题目指导语的表述

研究题目指导语我发现,命题者对文本类别的划分显然执行了两个标准,“现代文”和“古诗文”的划分标准是时代,而“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划分标准是文本的内容与语言风格等。其实课标卷中的所谓“现代文”,实际属“论述类文本”。我们知道,当下“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是课改以后在“课标”和“考试大纲”中用“文体三分法”的新标准界定的对这三类文本的新指称。

课改以来,对于文章的分类,语文界提出了三分法。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中即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200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则再次将文体三分的概念做了明确,“写作”部分提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目前在高中学段,文体三分法已经为大家所接受和适应,既然“课标”以及“课标版高考考试大纲”都已经采用了更加符合语文教学和考试实际的新的文体概念,课标卷为什么还在“现代文”这样的表述上纠缠呢?当然,命题者之所以把“论述类文本”表述为“现代文”,可能是为了与紧跟其后的“古诗文”相对应、相对比,“现代文”的表述实际上是为了迁就“古诗文”。但几个标准不一的名词术语杂处于一卷,从概念上来说,是交叉和混乱;与“文体三分法”相参照,“现代文”的表述也显得有些模糊和落伍。

因此,我建议,将“现代文阅读”的题目指导语改成“论述类文本阅读”,这样,既可与后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遥相呼应,又与文体三分的新概念相一致,与时俱进中,更可彰显命题者科学严谨的态度。

另外,“古诗文阅读”的表述亦需推敲。这一板块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三块内容。显然,前两者考查的确是“阅读”,而后者则考的是“默写”。把这三块内容共置于“古诗文阅读”这样的题目指导语之下,显然不够恰切,“古诗文阅读”的表述不能涵盖“古诗文默写”,唯一有点联系的只是“古诗文”这三个字而已。再溯推,连“第Ⅰ卷阅读题”的题目指导语也随之出现了问题,因为古诗文默写就不是“阅读题”。

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一是把“名篇名句默写”从“第Ⅰ卷阅读题”中剥离出来,以使其文、题相副;或者重新拟制“第Ⅰ卷”的题目指导语,使其能完全涵盖下属的各题,比如改成“第Ⅰ卷阅读与积累(或默写)题”,虽然这个改法不够简括,显得有些烦琐,但至少是准确和清楚的;还有一个就是干脆将“阅读题”三个字去掉,回避不说,反而更合适。当然,这些调整都是“小打小闹”,从试卷整体内容和结构上来说,本文将在后面试着对课标卷重新排布,试图于通盘考虑后做尽量和谐的调整。

二、关于论述类文本的位置

以前的大纲卷中,1~10题单选题的考查内容:1~4题为语言知识与运用,即成语使用、语病辨析等;5~7题为“现代文阅读”;8~10题为文言文阅读。而现在课标卷单选题的考查内容则为:13题为“现代文阅读”;4~6题为文言文阅读;13~15题为语言知识与运用,即成语使用、语病辨析等。

课标卷单选题的排布给我们最明显的感受是,首先映入考生眼帘的板块就是“现代文阅读”。我们知道,此“现代文阅读”即“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文本内容多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学术含量较高。一般来说,学生对之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因文理科学生各有其“短板”(文科生怕自然科学类的文本,而理科生怕社科、人文类的文本)。因此,将此“现代文阅读”置于语文试卷的第一板块,“扑面而来”让学生很不适应,加上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其人生的头件大事,语文又为考试的第一科,第一科第一板块的内容就上了难度,多多少少会影响考生的发挥。我认为,作为命题者,应该考虑学生的应考心理和情绪,有义务为其拥有一个平和、宁静的考试心态创设条件而不是去设置障碍。当然,不是说命题者们有意为之,专家们将“现代文阅读”置于第一板块自有其考虑的理由,虽客观情况如此,我们也需充分考虑到一线师生的感受。现在在一些学校,教师在备考指导时,为了帮助学生“疏散”这种开考时的紧张、畏难的情绪,就教给学生一些答题技巧,如先做13~15题,因为这些题是语言知识与运用,即成语使用、语病辨析等等,等心绪平静一些,再“回过头来”做“现代文阅读”。这些所谓的备考指导,实际上透露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考语文第一大板块设置“现代文阅读”,不科学。

因此,我建议,高考语文在论述类文本考查的位置上,应“返璞归真”,回到“大纲卷”的模式下,将语言基础和语用的客观题等部分排到最前面,论述类文本考查紧随其后。语言基础等题所需的思维过程较为简单,所需的思考时间较少,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命题思路,更贴近学生的应考心理和情绪,更人性化。

三、关于选考题难度的等值

试题难度系数的最终确定,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命题者命题的控制、有考生水平的差异(如同样一道题,在同样的阅卷尺度控制下,我区学生与陕西、河南等高考大省学生的总体水平就有差异,试题的难度系数自然也会有不同)、有阅卷者阅卷尺度松紧的掌握等等。后两者不在本文所述的范畴内,因此不详述,这里单说说命题者能控制的因素。

我们知道,选考两类文本的赋分均为25分,分值相等,但这并不意味着难度也等值,要做到二者难度尽可能等值,命题者的调控就显得相当重要。当然调控亦非易事,因为面对的是风格根本不同的两类文本,而其考查的侧重点也大不相同。“考试说明”中对这两类文本的考查重点有很清晰的阐述。

可见,文本风格不同,考查的侧重点也不同,难度调控方面自然应多加考虑。完全的等值虽然不易做到,适当的关注和调控应是完全可以做的。

2012年阅卷时我们发现,若完全按参考答案采点给分而不做调控的话,选文学类文本的学生得分将会比选实用类文本的学生得分低4分多。这4分对于分差拉得不是特别大的语文学科来说,就更需关注!显然,这种结果会挫伤一线师生学习文学类文本的积极性。教学现状是:很多功利心较重的学校和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全选实用类文本而放弃文学类文本,教师不讲,学生也几乎不选。长此以往,对语文教学不利,也对学生的成长不利。此举不仅完全背离了课改的初衷,也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对此,我建议,高考语文课标卷命题时可略调低文学类文本的难度或略提高实用类文本的难度,可以此“奖励”一下选文学类本的学生,逐步扭转一线这种功利、短视的不良趋势,以提升一线教师对文学类文本教学的重视程度。

以上关于三方面的建议,是我的一点粗浅的思考。当然,解构容易,重构、建构却难。我不揣浅陋,在综合考量后,对课标卷重新做了布局,见如下所列:

第Ⅰ卷

一、语言文字基础(第1~3题,均为单选题)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第4~6题,均为单选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第7~10题,其中第7~9题为单选题,第10题为古文翻译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第11题,分为(1)(2)两个小题,均为简答题]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2题,分为(1)~(4)四个小题,其中第(1)题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其余三个小题为简答和论述题]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3题,分为(1)~(4)四个小题,其中第(1)题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其余三个小题为简答和论述题]

第Ⅱ卷

六、积累与运用

(一)名篇名句默写(第14题,为填写题)

(二)语言运用(第15、16题,均为简答题)

七、写作(第17题,为写作题)

(注:在试卷最前面的注意事项中注明,除“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为选考题外,其余均为必考题)

我认为,这样的排布有以下几个优点:

(1)集大纲卷及课标卷的优点于一身,是命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充分考虑了学情与阅卷工作等综合因素。

(2)题目指导语表述的内容,与其下属所列的各考查内容吻合一致,显得准确、严谨。“阅读题”和“表达题”字样,表述更为简单、经济。

(3)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命题思路排布,更贴近和照顾学生的应考心理和情绪,使其能更从容地应对,更好地发挥其水平。

(4)19题均为单选题,阅卷时,机读便利、快捷、高效。且其他内容也显得条块清楚、简洁明了,网评前切割试卷时,更易于操作。

(5)去掉了课标卷“第Ⅰ卷”中“甲 必考题”和“乙选考题”的表述和区分,其实这两个表述主要为给考生提示选考类的两类文本,说明一下即可。

(6)减少一个题号,从以前的全卷共18道题,改为17道题。这是因为将古代诗歌阅读两道题排一个题号,下面再置(1)(2)两个小题号,层级更清楚。这是参考了古文翻译题只用一个题号,两个句子都考翻译,用(1)(2)表示即可。而古代诗歌的阅读两道题也都考诗歌鉴赏,只用一个题号,下面两道小题也用(1)(2)两个下级题号区分。

标签:;  ;  ;  

中继、清晰、高效--关于高考课程评分内容和结构调整的建议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