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程“微”元素论文_吴凤妮

挖掘课程“微”元素论文_吴凤妮

——以微课《24 时记时法》为例

昆山张浦中心小学校 吴凤妮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已明确指出: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市)向教育强国(市)迈进 的重大战略抉择。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 技术充分发展的信息时代,“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 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 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本微课《24 时记时法》最大的教学价值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 习,认识到 24 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区别和联系,能学会 24 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之间的转换,并且会用网络媒体等手段检测自 己的学习成果。在制作微课时,笔者反复斟酌了这样两个问题:如何定位学习目标和确定何种微课形式,以帮助学生在短短 8 分钟之 内完成自主学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查看相关教学设计和案例,笔者的设计意图如下: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 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本教学设计选取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作 为课程资源,如:由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这一话题创设 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体验数学知识来自相关生活,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同时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两种记时法的不同之处,说清普 通记时法和 24 时记时法之间转化过程,使学生明白转化的方法。 教学中老师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课堂内容很丰富、 充实,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掌握,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很好地为以后学习简单的经过时间等计算打下了基础。

二、发挥自主探究,实施有效引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 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本教 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索两种记时法,在教师有效引导下, 学生一步一步梳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转换方法,让学生亲历 “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 的空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验证、推理和交流的活动 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教师的 有效引导下,教学层层深入,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注重教学信息化,化解学习难点

教学信息化,激发学生直观形象思维。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 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爱好新奇。所以,在 本教学设计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静为动,钟面的动态演示,将 24 时的形成这个难点突破,信息化的手段都起到画龙点睛、锦 上添花的效果。特别是一昼夜钟面变化过程(随着钟面的变化,夜色、星星、月亮逐步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由太阳逐渐变到夜色、 星星、月亮的过程),学生对这个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通过时间彩条 0~24 的标序,让学生重温了这个完整的过程,更加深 了对 24 时记时法的理解,从而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

四、关注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提出了数感、符号 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10 个核心素 养。本设计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 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 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重数学的情感体验,培养珍惜时间的观念。 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这一数学素养 最核心的成份。

对一节微课而言,光有好的设计意图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实际 操作,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笔者对微课进行如下完善:

1.缜密思维,体现连续性。把两个时间彩条连到一起,体现时 间的连续性,也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到 24 时就是 0 时。

2.简洁清晰,突出重难点。删掉钟面上秒针旋转的动态演示,设计更简洁,重点更突出。

3.文化素养,营造数学魅力。增加介绍 “古今记时法的演变”等内容,带领学生走进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魅力。

经过完善,本微课有课前的情境引入、课中详细的指导、最后的归纳总结、相应的学习评价,还有课后的学习支持服务,更加关 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数 学知识,让学生在感知与总结的过程中流下思维的痕迹,实现了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最后,本节微课笔者从这样两个“微”细节来进行实施:

细节一:任务驱动作引领,自主学习更易行。

根据制定的预期达成目标,本节微课是这样实施的。一、巧用 视频作引入。通过“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 24 时记时法。二、细化精讲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找到普通记时法和 24时记时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时,笔者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 思考和消化。三、任务驱动促成长。本微课中多处设置学习任务, 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 24 时记时法的信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设计这三项时,笔者注意到了设计的任务由简到繁,由辅到放,循序 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简单易行。

细节二:学习评价多元化,知识内化显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重难点学习结束之后,学生进行“在线检测课堂”,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检查。另外,要求 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对 24 时记时法的相关知识进行课后搜集和整理。这样的多元化评价,能很好地促进知识内化。

“微课”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发展的热点,人们开始 从认识阶段逐步走向实践阶段。“微课”不“微”的声音已被越来 越多的教育者接受。因为网络,我们的资源更加丰富;因为媒体,我们的手段更为多样;信息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 科教学。“微课”的实施,让我们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关注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论文作者:吴凤妮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2

标签:;  ;  ;  ;  ;  ;  ;  ;  

挖掘课程“微”元素论文_吴凤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