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市,310000
作者简介:董慧(1989.10-),女,汉族,河北,本科,护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护理,通讯邮箱:402803201@qq.com
[摘要] 目的 总结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应的术后预防措施。 结果 由于及时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 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同时进行预防宣教,可有效地防止DVT的发生,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神经外科;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DVT是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如不及时予以治疗,会形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增加患者痛苦,影响后期的功能康复训练,严重者致残[1]。我科在以往施行神经外科手术中,共发生DVT 10例,现将其预防措施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6~80岁,中位年龄65岁;高血压脑出血8例,脑血管畸形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各1例。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6例,右侧瘫痪肢体3例,左侧健侧肢体1例。其中1例为术后卧床2a,1例心率缓慢45~60次/min;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2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本组10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肺栓塞。
2. 预防及措施
2.1增加活动
术前了解患者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减少血栓发生的概率。护理人员必须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情、术前注意事项和各项配合要点,使患者充分了解引起术后DVT的原因,做到术前戒烟酒,调整个人情绪,补充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术后患者应该早期采取主动或者被动运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通畅,尤其手术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应该尽量减少平卧位时间,进行下肢肌肉按摩或者继续应用下肢间歇充气压力泵,直至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术后注意患者有无下肢疼痛、肿胀和活动不便等,及时行彩超检查,以免延误治疗;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预防DVT的重要性。
2.2保护静脉
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
2.3饮食起居
嘱患者食用高维生素、低脂肪和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多喝水,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腹内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与此同时应禁烟,
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心理护理
下肢深度静脉血栓(DVT)患者频繁出现下肢疼痛、肿胀,缺少疾病知识,担心预后情况,容易出现焦虑和悲观情绪。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倾听患者的心声,及时给予患者鼓励、支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良好沟通,帮助家属了解患者病情,以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使患者在心理和生活上得到支持和照顾,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3.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对策
3.1抗凝疗法及溶栓的护理
每日定时检查血小板、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以调节药物剂量。注意出血并发症的观察。出血是溶栓抗凝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观察有无加重脑出血或其它出血倾向,如神志、瞳孔等。应每15~30 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观察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嗜睡或昏迷;观察有无呼吸、脉搏减慢或血压升高;观察有无剧烈头疼或喷射状的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观察胃液、尿液、大便的颜色;同时还要注意牙龈及皮肤粘膜、眼结膜、注射部位的出血情况。如出血加重应及时处理。
3.2功能锻炼
术后不同阶段,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足踝和膝关节,增加股静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液的淤滞状态。在临床实践中患者术后麻醉未清醒前,抬高双侧下肢,护理人员按摩患者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做足踝部被动运动。术后1 ~ 3d 为早期康复训练提高患侧肢体肌力的关键阶段,行早期卧床足踝部主动运动和膝关节的屈伸运动,争取早日下床活动。对于病情不允许下床者,可以应用弹力袜、弹力绷带或者下肢血液循环泵,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待患者病情恢复出院时,制订个体化康复锻炼计划,由护理人员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具体训练方法;同时配合全身关节运动,例如散步和上下楼等。训练中需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做跳跃和急转动作,防止关节损伤。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
4.结论
结合本组资料,作者认为引起本组DVT的原因可能有:(1)手术。DVT多发生于手术或创伤后[2],本组10例均于手术后发生DVT。(2)肢体瘫痪及长期卧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偏瘫等而长期卧床,患者肢体活动减少,造成血液回流影响。本组9/10例发生于瘫痪肢体,说明瘫痪肢体是DVT的重要诱因。(3)高龄。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退变和(或)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4)止血、脱水剂的应用。脑出血患者为了止血、减低颅内压而使用止血芳酸、甘露醇等对血管刺激的药物,易使管壁粗糙;加上脱水剂的应用易造成机体水分大量丢失,血液处于浓缩状态,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5)心率慢。本组1例心率缓慢45~60次/min。造成血流缓慢,血液淤积。(6)解剖结构的差异。本组病例血栓多发生于左侧肢体,可能与左髂静脉行径较长,右髂总动脉和左髂内动脉跨越其上,使左髂静脉受压有关[3]。(7)深静脉置管。本组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者,可能与血管壁损伤有关。
因此,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以及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对策,以减少静脉壁损伤,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静脉血回流,有效地防止了DVT的发生,从而减少了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临床应将体位护理,静脉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护理措施应用到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中,使神经外科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金玉娟,李慧玲,柏慧华.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8):2141-2143.
[2]叶舜宾. 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44.
[3]郭桂芳, 姚兰. 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270.
论文作者:董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8
标签: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术后论文; 肢体论文; 血液论文; 并发症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