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伦理与现代转型_体育价值论文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与现代转型_体育价值论文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及现代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伦理论文,思想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677X (2000)05-0012-03

1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具有自然性、目的性、等级性、功利性4个特征,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身心兼修,道德先行;以“武”会友,礼让为要;立足现实,讲求事功。

1.1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的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的,即常赋予天地以伦理道德的性质,“天地者,生之本”成为了中国人思想和文化的共识,“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讲天人有统一的关系”[1]。

另一方面,中国人在认识自然及人生命时,从来就没有把天单独、唯一地视为人类生命的生存本体,在“天地者,生之本也”、“始生也者,天也”的观念背后,还涌动着“养成之者,人也”的生命意识。因此,传统体育既讲究顺“天”,又提倡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积极改造身心,求得身心更好的统一与发展。这样,中国传统体育总体上站到生命哲学高度同时把握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并将两者相沟通,显示了中国生命哲理的至大精深。

中国传统体育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亦即“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个体身上即是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体现在个体之间则是强调自觉地相互学习,促进协同合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现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原则”,强调以群体利益为重,既发挥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而又不突出自我。这种体育伦理思想与规范在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中都得到了充分表达。

1.2 身心兼修,道德先行

“中国从出现体育思想的早期起,就主张身心一体,即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整体;以后在锻炼方法上又主张身心结合,即锻炼肉体与锻炼精神相结合”[2]。中国文化主流——儒学, 更是充分认识和把握着“修身”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这一基本观念,强调“严于自守”、“苦行清修”,注重内省,培养自身清高、崇尚人格的品质。这种“修身”在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上更注重精神的成效,有时甚至把健身当作达成培养心性的工具与手段。如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把“礼”放在了“六艺”之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体育精萃——武术,更是一贯强调“练武先修德”,注重个体、道德在练身中的价值。

道德修养、身体修养还与学识修养紧密相联,其中德表现为身心智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有人说:“不能读书,不能治生者,必不可谓之学;而但能读书,但能治生者,亦必不可谓之学。唯其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3]。现代中国教育强调德、智、体素质全面发展,特别注重体育过程中德与智的任务与意义,显然是对这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3 以“武”会友,礼让为要

本文所谓的“武”是广义的“武”,在此指体育。中国传统体育既是一种健身手段,又是一种交往形式,还是一种伦理规范,这可以在“礼”和“让”之中得到印证。

众所周知,“礼节”和“谦让”都是中国人的美德,“礼”与“让”也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行为。

“礼”的精神贵在调节人的外在行为,使之能够中规中矩,不致于作出违反常情的怪异行径。因此,礼自然要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将体育活动与竞赛调适到当时社会伦理与法制规范之中。“礼”对中国传统体育行为规范的这种约束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模糊性:如果比赛负方展示了主流的赛风和超凡的人格,既使失利最后仍然可以说“虽败犹荣”,获世人的称道,从而使比赛呈现出双赢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体育活动与竞赛是多么地注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原则的实践。由此可以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众多精神文明奖项的设立,实质上是打上了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精神深刻的烙印。

“谦让”同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美德和规范。“让”和“礼”一直伴随着中国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孔子虽说过“当仁不让”,但也说过“揖让而升,下而饮”。因为如果君臣上下交手,臣下的“让”即是“礼”,君上的“让”则升华到了伦理的最高人格“仁”。从这种角度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众多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赛事何以极难看到西方竞技体育那种撼人心魂的对抗场面,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武术搏击何以会向“花架子”方面发展和现代中国体坛何以屡次出现颇具争议的“让”。

1.4 立足现实,讲求事功

同古希腊罗马体育的那些充斥着神人关系、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伦理思想不同,中国传统体育被揉和在复杂的传统文化之中,以沟通和反映世俗中的人际关系,从而达成由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推进的目标。体育也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与发展,只有立足于现实,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中,将“武德”和个体的小“德”同群体、民族乃至国家社会的大“德”相融汇,才能确立起传统文化的根基,才能与传统文化协同统一、共度繁荣。也正是具备了这种文化基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才会永不衰竭,一直向世人展示着永恒旺盛的生命力。同这种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精神相呼应,传统体育还以追求事功为目的。传统体育的功利特征表现在个体性方面,就是要通过个体的身心兼修达到“文武兼备”的目的,表现出“君子”的风彩,更高层次的则要进到或“仁”或“圣”的状态;表现在群体或社会性中,则要求个体泛化扩大到血缘家族社会、国家中建功立业。从这一角度来论证民族体育的价值,纯粹的体育比赛的胜负又何足挂齿!当然,在此我们不能忽视传统体育在阶级社会里无法掩盖的阶级本质。

2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特征的弱化与衰颓

20世纪历史的发展跃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特别是80年代后的中国在改革与开放中发生着政治经济的现代化转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从伦理型向法理形社会转变,对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及特征由此或得到强化、或得到削弱。当今社会,基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提升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东西体育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及特征在整体上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呈现出较大程度的弱化与衰颓之势。其中较为明显的大约有以下几种:

2.1 体育道德评价失范

中国传统体育进到了当今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体系之中,其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必然要由一极走向多极,处在一个多元合理性的标准之中。因而,人们再不可能相信适合于一切人的恒定标准的绝对正确性,否则在价值选择与评价等活动中常常会陷于自相矛盾之中。例如,中国传统体育在奥林匹克的“更高、更快、更强”和体育产业化、职业化的呼声已走上了与世界体育竞风流的大舞台,在“名”和“利”的驱动与竞争中,体育的传统伦理标准与规范难免要蜕化成表面的仪式。

2.2 个人主义的影响

个人主义的兴起使传统社会的群体关系发生变化。体育在市场化、职业化的催化作用下,在某种条件的契合中能成为少数人迅速致富、一步登天的捷径与门路。加之人们在不断强调和充分发挥“个性”之中,强烈地膨胀着自我意识,人们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完善自我的价值,出现体育沦为经济的仆人现象。由此以来,体育活动及组织的秩序与利益原则被破坏,人们保留与崇尚着“人人为我”的同时,忽视甚至抛弃“我为人人”的协同准则。丹尼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人类生活方式虽然会更加追求个性化,但是个人将以成就感、以自主自助、自立和多才多艺发展的伦理观代替个人成功的贪得无厌的生活经济伦理观。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可能影响到中国体育伦理观的变革与发展,需要引起警惕。

2.3 道德调控机制弱化

中国社会已处在由伦理社会走向法理社会的深刻变革时期,世界的开放、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方面使得传统伦理道德逐渐失去其原有调控的现实条件保障与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体育面对并不规范的法理和无法重新统一构建的新伦理,体育的行为活动必然处于一种道德相对离散的状态。这已使得传统体育所讲究的“礼”、“让”、“顺自然”等伦理规范和特征在巨大的功利面前显得尤为疲弱。其实,如何让传统体育伦理精神的精华在巨大变化着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继续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思考。体育伦理需要发展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然要找到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契合的新方式、新途径与新内容,涨落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

3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

伦理道德作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思想性质和理论形态,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给人们提供对现实生活解释的价值工具和精神支撑,尽管新的伦理道德并不总是随着社会的更替而立即产生,但社会形态的更替迟早会促进伦理道德的变革,这就是伦理道德的转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伦理道理的转型实质是伦理道德发展质的飞跃与升华。要促进传统体育伦理顺利地转型或升华,不外乎2个方面。其一是对传统体育伦理思想进行扬弃, 其二是在扬弃的基础上进行广泛、大胆而深入的实践。

3.1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扬弃

扬弃,要坚持辩证分析的态度。首先要肯定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客观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它的历史性、操作性和有限超越性。由此,必须对其历史的变迁进行整体的考察,对其操作的世俗性、无思想性进行合理的升华。然后超越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获取那些具有永恒意义、带有社会公德性质的东西。例如“天人合一”,在抛弃了“神秘主义”和阶级的局限之后,就能将体育道德建立在人的现实存在的感性基础上,回归人的本质和顺应自然的“天”上来。又如传统体育伦理的“礼”和“让”以及具有集体主义意义倾向的整体价值观,也需要超越阶级的局限。因为“传统道德的整体价值本位思想的失误,不在于它坚持整体(群体)高于个体,而在于它讲的整体实际上只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益集团的代名词,对一般民众而言,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而且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有着根本的冲突;在于它的整体的价值为唯一的绝对,把个体的利益和价值乃至把个体本身都消融于整体之中”[4]。显然, 体育集体中抹杀个性及个体独立性的观念与方式方法是与当代社会人本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的,必然要被抛弃。在此之下,将那些伴随人类始终的弥足珍贵的部分与时代结合起来,发扬光大,就能构建起中国体育伦理思想新的核心与精华。

总而言之,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转型与升华,必然伴随着扬弃的过程,而扬弃则意味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意味着既坚持历史的连续性又承认历史的间断性所产生的质的飞跃。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巨大冲突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引起巨大阵痛的过程。

3.2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实践

伦理学科的特征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道德现象的特殊性,正是体育道德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伦理学既是一门哲学理论科学,又是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更是一门特殊的实践科学。体育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内在地要求由知到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的统一。从体育道德结构而言,就是要将体育道德的“知”贯彻到体育道德选择、评价、修养、教育等实践活动中。

中国体育在生活化、社会化、终身化、职业化、市场化过程之中经过不断的选择、归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高尚行为规范,从而在伦理实践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在体育道德评价、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等实践环节中仍有大量的空白需要填补。如体育的道德调节、法律调节与心理调节,中西体育道德的差异与融合,科技发展与体育道德,体育与环境,体育与德育的协同,素质教育中的体育道德等等都是迫切需要回答和付予实践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最新出现的,也是体现现代体育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方面和指标,需要经过理论的抽象、实践的内化成为特定的体育伦理原则规范,需要采取必要的教育和修养方法,渗透到全民素质培养与提高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民族素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从宏观上看,可以结合国家和民族的体育法制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挥更多更积极的作用。从微观上看,体育伦理则要结合具体的实践以促进、调适和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的理想生活。

收稿日期:2000-02-22

标签:;  ;  ;  ;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与现代转型_体育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