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呼吸功能训练的治疗效果论文_杜蓉

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呼吸功能训练的治疗效果论文_杜蓉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呼吸功能训练的治疗效果。方法:遵循随机原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科进行治疗的86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呼吸功能训练,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GRQ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V1(2436.84±259.62)mL、对照组(2043.65±237.86)mL;观察组FEV1%为(76.53±5.24)、对照组(55.46±6.27),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呼吸功能训练应用于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 间质性肺疾病;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251-01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种累及细支气管、肺泡的弥散性疾病[1],也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肺部疾病,患者的X线胸片检查主要显示弥散性浸润阴影,临床症状有低氧血症、限制性的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等,尤其是活动后,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的症状。至今为止,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原因仍不明确,临床也缺少特效的治疗方法。资料显示[2]:呼吸功能训练可以培养患者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避免病理呼吸,从而减轻缺氧症状,提高肺功能。我科同样对间质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呼吸功能训练,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进行了比较,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纳入研究的86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均熟悉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疾病、不能进行呼吸功能训练、造血系统原发疾病、严重的慢性疾病以及重大器官功能不全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7:16;年龄38岁~62岁,平均年龄(56.87±5.32)岁;病程9d~25d,平均病程(13.26±1.54)d。观察组43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5:18;年龄36岁~60岁,平均年龄(55.24±3.96)岁;病程8d~23d,平均病程(12.43±1.17)d。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进行对照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遵医嘱用药、监测病情变化、对症处理临床症状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呼吸功能训练,首先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为其制订个性化的训练计划,由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指导。(1)缩唇腹式呼吸:保持舒适状态下的卧位,尽力的用鼻深呼吸,直到再也无法吸气时,屏气2、3s,然后缩唇,作吹口哨状,缓慢的呼气。每次训练半小时,每天训练三次。(2)人工阻力呼吸:准备一只小口瓶,容量约800~1000mL,患者深深的吸气后,嘴唇对准瓶口,连续、缓慢、不间断的吹出气体,每次训练20分钟,如果患者的病情较轻,可在五种体位下进行人工阻力呼吸训练[3],包括坐位、卧位、站立位、行走和登梯。

1.3 观察评定标准

应用圣·乔治医院呼吸问题调查问卷(SGRQ)评估两组患者的症状、疾病影响和活动能力,前两个维度评分越低表示对生活的影响越小;后一个维度评分越高表示活动能力越强。检测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和FEV1%。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1)治疗前:观察组FEV1(1846.95±164.37)mL、FEV1%(42.58±5.82);对照组FEV1(1853.74±166.32)mL、FEV1%(41.98±5.54),两组相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2)治疗后:观察组FEV1(2436.84±259.62)mL、FEV1%(76.53±5.24);对照组FEV1(2043.65±237.86)mL、FEV1%(55.46±6.27),和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SGRQ评分:观察组症状(45.78±19.57)分、疾病影响(23.65±18.74)分、活动能力(54.86±22.34)分;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5.15±24.32)分、(45.27±22.58)分、(41.96±18.74)分(P<0.05)。

3.讨论

间质性肺疾病的病程非常缓慢,主要的病理学特点是尘肺、结缔组织病以及特发性的肺纤维化,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可导致弥散性的肺纤维化和蜂窝肺,最终导致呼吸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常规治疗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功能抑制剂等药物,但临床疗效一般。研究显示:呼吸功能训练可降低呼吸肌的耗氧量、增强呼吸肌的收缩能力以及气道的防御能力,有效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最终提高肺通气功能。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最典型的症状便是通气障碍和限制性的弥散功能障碍,FEV1和FEV1%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呼吸功能训练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是可行有效的,建议采纳。

【参考文献】

[1]李强,杨辉红,戴思智等.呼吸功能训练对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7):896-897.

[2]王璐,赵楠,吕思慧等.团体心理辅导联合同伴教育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97-99.

[3]杜毅鹏,葛欣宜,周晨等.支气管肺泡灌洗在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与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8,18(3):220-224.

[4]马兆娟,李惠萍.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九项呼吸道常见病原体检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6):997-1000.

论文作者:杜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  ;  ;  ;  ;  ;  ;  ;  

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呼吸功能训练的治疗效果论文_杜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