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材处理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我见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用书籍,它有助于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进行作业。同时,它也是政治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学生的知识提供基本材料。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一些人习惯于照本宣科,特别是在毕业班的复习教学中,教师们更是不敢轻易丢掉教材中任何一点内容,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难点难突破,该落实的基础知识落实不了,更谈不上思想教育了。当前,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使得教学课时随之减少,但教学内容及任务却并未相应减少。如何在如此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课堂教学中对政治教材的处理谈谈个人的浅见,以抛砖引玉。
一、理论知识的讲解,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详略安排,做到纲举目张,重点突出。
政治教材的内容是对教学大纲的扩展和深化,因而其最基本的理论内容不能脱离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思想政治课教材就其本身特点来说,从结构到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既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去另搞一套,又不能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从总体上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做到胸有成竹。另一方面,在讲清知识要点的同时,要注意对每节课的重点内容集中讲解。抓住了重点,就会带动其他有联系的非重点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学习初三教材第一课“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框题时,我先引导学生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经济技术文化水平、阶级斗争状况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程度三个方面勾画了出来,这个工作主要是通过板书去完成。在具体讲述国情时,则根据大纲要求,重点讲解了国情的第一方面内容,即“我国已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经济技术文化水平还比较低”,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观察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困难和问题。这一点讲得较为详细,其他两方面的内容只是稍加分析,因为以后章节还要专门阐述。况且全都细讲,时间也不允许,这些应由学生去自行消化。
此外,在每节内容上完后,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哪些是重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知识的整理和重点的突出等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握整体,才能不致于顾此失彼,首尾脱节。
二、事实材料的列举,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注重取舍、补充,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抽象的理论知识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事实材料加以验证和说明才能理解。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坚持从基本事实出发,用比较丰富的典型事例或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出和说明道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那么,教材中列举的事例是否都要在课堂上讲呢?笔者以为,教材既然首先是供学生阅读和钻研的,那么,只要学生能够读懂理解即可,对于事实材料的讲述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见得多多益善。但是也不能由此认为凡是教材中的事例就只字不提或泛泛而谈。作为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研究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讲授中对于教材上的事例要进行大胆取舍或适当补充,有时不惜“忍痛割爱”;有时不妨“锦上添花”,力求使每一个事例都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初三教材第一课“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框时,教材上是以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和首钢的率先改革为例引出有关改革的一系列内容的。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我考虑到学生处于农村地区,对于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制比较熟悉,而对城市企业的经营机制则比较陌生,于是我就只给学生讲述了第一个关于农村改革的实例,至于第二个关于城市改革的实例则点到为止。而且,由于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太稳定和持久,需要教师运用语言来组织以引起注意。于是在讲述第一个实例时,我把平时各种媒介得到的关于小岗生产队18家农户冒险承包的报道进行了一番加工,形成通俗、生动、富于故事性的表述。这样的表述要比教材上单调枯燥的平铺直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三、相关内容的教学,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纵横交错,各成体系。
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自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是能够掌握教材中各个章节内容的。也就是说,教材中有些内容教师是不必按原来的结构体系依次讲述的。当然要视教学内容而定。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采用另一种结构体系来进行讲述。这就是,根据各章节之间的纵向联系特别是相关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原来的体系作适当的调整来完成教学任务,最后使所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以纵横交错的两条线索形成的网络结构呈现出来。这样做,既可使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增强吸引力,又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特别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在复习课教学中尤为有效。当然,打乱教材原来体系进行讲解,同样需要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初三教材第二课“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时,教材前两节论述了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第一节分两框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及其主体地位;第二节分两框说明我国现阶段其他经济成分及其作用,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如按课文原来结构讲授,至少需4课时。我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先通过出示一系列的材料引出我国现阶段的各种经济成分,然后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从含义、所有权、经营方式、分配形式及其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做到准确鉴别,深刻理解。最后再分析多种经济成分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原因。这样的整合加工,犹如高屋建瓴,可总揽全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而且教学时数亦可相对减少。
此外,并不是说课本中的所有内容都要在课堂上讲述。对有些内容,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进行自测、讨论、辩论、竞赛来检验学习效果,再辅之以必要的解惑辅导来完成。这些手段同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当前时间紧、内容多的形势下,要完成知识的传授、促进学生素质升华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自主地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加工处理,从而创制出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精神食粮,做到既教书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