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股票投资和入市戒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票市场论文,股票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股市有分级
股票市场按其功能和运作内容,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也叫股票一级市场(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次级市场)。随着股市实践的发展,流通市场的内涵也在伸延。人们称证券交易所内上市交易市场为二级市场,未达到进入交易所上市条件而在证交所外进行交易(柜台交易)的市场称为三级市场,将那些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进行股票买卖的称为四级市场。其实,不管二、三、四级市场,归属上都是流通市场。
市场是指商品市场,不论何种市场都是商品的买卖。商品是市场的中心物,买卖是市场的基本行为,参与买卖的双方是市场行为的主体。股票市场也不例外,股票市场的商品就是股票本身。股票市场上的交易双方,不论投资或投机,总是一方买进股票和另一方卖出股票,互相依存,不可单独存在。
股票的发行市场的流通市场密切相关,发行市场为源,流通市场为流。发行市场决定流通市场,流通市场也制约发行市场。就同一股票而言,发行市场的买卖只有一次,发行价格按理论上存在等面值、溢价、折价三种可能。价格高低同上市公司的发展潜质、发行利得及券商中介的收入直接相关。流通市场的买卖则可以无数次交易转手,市场价格的高低不仅受众多因素之一的公司经营效益和利息分配的影响而不断变动,同时也是买卖双方的利损所在,券商仅以中介服务机构按规定收取交易手续费,因此其利益与股市的旺淡成比例。
股票市场所以分级,同股票商品本身的特点有关。一般物质产品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创造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实物形态商品,而股票商品的“生产过程”只是印制标明一定面值的纸证券。实行股票无券化条件下的“生产”在利用证交所上网发行方式时,股票商品的“生产”更是一种纯“纸上用兵”和“数字计算”,这时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性质虽异但形式合一。
一般商品的出卖为了实现商品本身的价值,购买则为了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商品买卖一经完成,不仅价值得到实现,使用价值也随商品退出流通市场转入被消费过程,尽管流通过程也可能出现若干中间环节的二三手买卖,但不会改变上述问题的性质。股票证券商品不同,目前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和上市流通,根本上是为了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基础,但就其直接目的而言无疑是为了筹措资本,以扩大企业规模,促进生产发展,同时给股东以回报。经验证明:股票的发行市场,与其公司分散力量自己完成发行股票的具体工作,不如由证券中介机构负责承销(包销和代销),可以收到节省费用、节约时间和人力的效果,对企业发展生产更为有利。
股票承销工作结束,通过股票的第一次买卖,公司筹措了股份资本,股票为投资者即股东持有,这既是股票发行任务的完成,也是股票发行市场功能的实现。但是,股票的运作并非到此为止,而是相继转入流通市场。由于股票投资不兑还以及持有股票人情况千差万别,有的人愿意长期保有股票、当永久股东,享受公司的分红派息等收益;有的人只在做短期的股民,根据股价起跌随机买进、适时卖出,争取价差利润。与此同时,每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又分散在成千上万的持股人手中。所有这些情况,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证券市场、规范的程序和发挥中介服务职能的证券机构,以便使股市正常有序交易。股票上市流通,不仅是公司的要求,也是股票本身存在和活力的表征。
由上可以看出,股票的发行市场是上市公司通过证券中介机构的卖和投资者认购股票的买,是股票的第一次买卖,和发行后流通市场的无数次买卖转手,性质和情况都存在很大差别,区分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不过是实际情况的反映,人们认识这两种市场的功能及其区别联系,无疑有助于入市运作。
买股票投资
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的直接目的为了筹资,人们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筹资为投资提供条件,投资为筹资达到目的。两者互相作用,推动股市运行。
投资是指投入资本从事经营活动以达到获利目的的经济行为。经营活动是投资行为的表现和手段,获利是投资的动机和直接目的。不投资自然不会有获利;相反,没有获利投资也将终止。广义的投资存在于一切社会和一切部门,没有投资不可能有生产发展,也谈不上社会进步。
人们购买股票不论证券投资或投机,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收益,但也要承提可能的实际风险损失。股票投资经济方面的收益,通常有分红派息(包括股票红利、现金红利)、优价配股、股票增值、市场价差利润等。
股票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波动性和突发性。由于股市行情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每一个因素又是不断变动的,这是造成股市波动性、突发性的外部条件。股市对利好利空消息反应的高度灵敏以及利用保证金进行买空卖空交易制度,则是股市波动性和突发性的内部机制。波动性和突发性表现在受到某些重要传闻或重大事件刺激时,股价指数一天挫十多点甚至数十点也不是奇怪的。股指的大幅度急剧下跌,打破了市场正常运行的局面,有人可能从中获利,更多的人会由此亏损惨重。历史上爆发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股灾和1987年10月19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股市风潮,更是使得一时人心惶恐、社会出乱、经济受损,至今仍令许多出入股市的美国人对其“记忆犹新”,“谈股色变”。
股票投资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简易性和单一性。同工商等产业的投资相比,从事股票投资用不着购买任何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更无须设置车间、厂房、工地,只要根据自己对发行股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股市行情走势等的了解和分析,便可以买进和卖出股票证券,有所谓“纸上用兵”、“同屏幕上的图表、曲线、数字打交道”。股票价格的高低是股票投资全过程的关键,只要能低进高出(高进更高出)就可以赚钱;反之,如果高进低出(低进更低出)便是亏损。其次,在投资形态上也只是货币资本的运动,价值量的变化。在实行股票无券化条件下,二级市场上的股票买卖更要简单省事,仅在股票帐户卡和资金帐户卡上分别记载相应数量,便可以反映全部交易的结果。
虽然如此,撇开那些碰巧走运的情况不说,要在股票二级市场上投资获利,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实践上也只是经验的积累而没有真正毕业的学生,更没有任何人敢于自诩为炒股的常胜将军或股场圣手。
炒股多学问
由于股市要受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所以股价也就不停地变动。别说不同国家,即使一个国家,乃至一个股市,从来不会有绝对相同的模式,也不会完全照同一条轨迹演进,这是股市学问的深奥之处。所有的股票投资者,没有人不想赢但就是不可能人人都赢;谁都不愿意输但总是有人输、必定输,问题在于谁赢谁输,一个人某个时候或某次赢,另一个时候或另一次输。赢的赢输的,输的输给赢的,除此没有永远赢家,也不会始终是输家,整个交易的赢输资金是一种准零和数。当然就同一个入市者来说,实际的赢输机会(次数)不一定相等,赢输的金额也不会绝对一样。根据《“我看九五证券市场”问券调查分析之二》的资料显示,参加股票证券个人投资者的赢输情况是“两赚两平六赔”(《中国证券报》1996年7月30日第1版)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说明股票证券商品交易的供求规律和股市竞争的这一种均衡结局。
炒股不是赌博。虽然初入股市者中也可以找到跟风、学样的人,但进出股市的广大投资者总是要靠自己的观察、调查、分析、判断,然后作出买入卖出的抉择。由于股价往往骤然升跌,投资者无不翘首企足、费尽心神,将赢者担心赢不成,将输者祈望不输或少输,每个人都在研究自己的对策。难怪有人把二级市场的买卖股票称作双方“高智商的思维较量”和“脑力劳动”。至于各人的抉择能不能完全达到他的预期,是否同股市实际变动相符或大体相符,当然也是存在不同情况的,但不论哪一种情况,炒股人都不会完全盲目操作。在同股民交谈中不难听到这样的话:“不懂股市的起码知识不要进场入市”、“不掌握点信息资料不可轻易下单”、“不会自己思考问题,只能盲目跟风,但跟风不能持久”,这些多少可以看到股市买卖并非赌场下注,理性炒股与赌场投注碰运气是不同的。
尽管股市本身复杂多变,炒股也没有万应灵丹,但股市的运行又非混乱无序的,同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规律一样,股市也不例外。自17世纪股市出现以来,不知有多少实践家、理论家为之探索、研究,写下无数文章论著,编制出各种研判股市走势的图表、曲线,总结出许多经验,留下不少格言,给人们认识股市提供可贵的启迪,为入市者提供有益的引导。
人们在参加股票投资实践过程中,经过反复观察影响股价升跌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后,似乎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即股票价格变动取决于市场上的人气旺淡。“人气旺淡”似带文学韵味,但它却形象且综合地描述了股市中众多投资者对形势预测得出的态度;受到利好利空消息刺激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机构大户造市产生的即时效应,亦即机构大户吸抛带出中小散户的一时跟风认同效应。这种人气旺淡集中表现为对某种股票的实际供求数量影响股价升跌。如果买进大于卖出,该种股票的价格将上升;反之,如果卖出大于买进,该种股票的价格将下跌;如果买进和卖出大体一致,股价也基本平稳。一个投资者若能对市场的人气旺淡看得准、抓得及时,并据此作出买进或卖出的选择,无疑会是资无虚发、一箭中的,获利自然可想而知了。
市场人气旺淡决定实际股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国证券报》的以下三则消息报道得到例证:1966年7月1日第11版国际股市一周述评关于“淡市阴跌”的报道是“由于缺乏任何令人鼓舞的金融消息的刺激,英国股票投资者上周继续持币观望,伦敦股市乏力走低,金融时报股票指数全周下跌11.3点后以3711.0点收市”;“由于投资者对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公司的盈利状况越来越表示担忧,纽约股市周一在技术股的拖累下直线下滑,道·琼斯指数出现历史上第四大下跌点数,债券和美元汇价也连日受到压力”(1996年7月17日第7版);“上周最后两个交易日,人们盼望的利好消息未能及时兑现,市场人士感到一段时间的调整已是必然。在此心理作用下,昨日深市跳低开盘于2008.81点,之后成份股指数虽有所反弹,无奈获利及出局观望的卖压过于沉重,大盘一路下滑,尾市收于1942.78点,较上周跌116.34点,成交量为28.57亿元”(1996年7月2日第1版)。
入市须戒备
据报载,目前在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上正式登记的投资者,至1996年7月上旬开户总数超过1600万人(沪市突破900万人,深市700万人),这当中真正以闲情逸致心情玩股者不能说没有,但恐怕百里难挑一。希望入市“搏杀”变为百万千万富翁者也并非无,但不会在炒股人中占多大比例。理由很简单,要想捕大鱼得有大鱼网、大钓钩,没有起码数百上千万资本在股市上进出是难以成气候的,而拥有如此大的资本者,除机构大户外单个股民眼下是难以望背的,即使数十上百万者,也只能为数杳杳。根据《“我看九五证券市场”问卷调查分析之二》资料,目前我国大陆个人投资资金额30万元以下的占4.5%,5—30万元的占24%,5万元以下的占71.5%。可见,绝大部分炒股人都是独立分散的中小散户,这一类股民无非是希望下锅的油盐少,炒的菜味香,也就是少投入多赚利。当然,整个市场的宏观结果,总是资金利损平衡的。
入市炒股希望赚钱,这是一种正常的投资心理,但要赚钱也并不容易,炒股不是信手可以捡钱,更不存在“买得到必然赚”的神话。相反,根据笔者耳闻目睹,社会上不时出现本应避免也可以避免的炒股纠纷。诸如相互积怨、兄弟斗殴、亲朋诉讼、持械抢劫、行凶杀人或自己饮恨而终等。虽然这些是极少数,但总是极不应该的,暴露出炒股活动中的幼稚和可悲。
怎样做一个好股民,能否减少炒股纠纷,争取多赚少亏呢?综观实际生活中的不少事例,笔者认为以下三个准备和五个行为策略,可以看作是入市炒股必须注意的“戒”与“备”。首先是知识准备。要进行炒股,在入市前读一点有关介绍股票、股市的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提高炒股行为的自觉性,增加获利减损的机会。其次是政策准备。股票的发行与流通,同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引导以及证券法律法规的规范,如果对这些一无了解,炒股就等于黑夜走小径,难免会多跌跤,造成投资损失。其三是思想准备。股市多浮沉、炒股有赢输,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并存,炒股者必须有全面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要经得起赢,更要顶得住输。赚钱时能保持清醒头脑,亏损时也要稳得住思想情绪。无风险意识准备和顶不住亏损的人,还是不要去参加炒股一族为好。被称为美国炒股大王的瑟夫·贺西哈的成功秘诀是值得所有入市炒股人记取的。他说:“不要问我赢多少,而要问我能输得起多少?”他所说的“输得起”,不仅指经济上能输得起,而且应该包括心理上也输得起。有的炒股人经济上输得起,但心理上输不起、承受不了,以至炒股亏损未到万元竟饮恨自杀抑或做出违纪犯法的事,这就不难看出,炒股要有承担风险损失的思想准备何等重要。
除了上述三个必要准备之外,还必须有正确的行为策略,这就是:第一,不要合伙炒股。股市行情受许多变动因素影响而经常起跌,不论如何精明干练的投资人,只要是经常入市买卖股票,都不可能只赚不亏或只亏不赚,而无论赢输,合伙人难免对股价走势的判断、买卖时间的选择、下单的资金(股票)数量产生看法不一、意见相反,结果容易互相埋怨和争执。一些实际事例证明,合伙炒股者大都最后不欢而散,严重者还出现动武伤人事故。第二,不宜借钱炒股。借钱炒股可谓一忌。赚了钱要还债乃至付息,亏了钱无力清偿,债务压肩也难得轻松。即使借亲朋好友的钱不付息,债总是要还的,拖债有损关系,伤了情面,降低人格,得不偿失。更有甚者,有的人借债炒股亏损后,竟走上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结果受到法制制裁,饮恨终身。第三,不许挪用公款炒股。有的人被一种侥幸取胜的心理支配去挪用公款炒股,这是另一大忌。只要一步踏入触犯法纪之门,不论炒股输赢都难逃受法纪惩罚的下场,故万不可为。第四,不应替人代劳炒股。替人代劳炒股和合伙炒股两者相似而不相同。社会上代劳炒股的虽不多,但毕竟有,问卷调查的资料也证实了这点。代劳与授劳双方尽管都是亲朋好友,左邻右居,但仍属“不应该”之列。有的人有钱希望赚钱,但对股票股市无所了解,或者缺少炒股时间,也不愿自己入市费脑筋,于是委托他人代劳。另一方则自觉对炒股熟手,又碍于情面抑出于帮助之心便欣然应允。但实际事例证明,股市行情起跌不定,进出炒股必有输赢,时间一长,代劳者难免不被怀疑买卖的时机是否合适,进出的股数是否得当,如此等等。结果是“吃力不讨好”还是“吃力自己好”抑或“既没有吃力也没有好”,就连当事人恐怕也难说清楚。所以,有钱要炒股,还是个人入市,自己走路,亲自动手,吃一堑长一智,才会有所裨益。第五,不可用饭钱炒股。用饭钱炒股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吃饭钱虽说是自己的,非借非贪非挪用,可以自己支配。但是炒股有风险,万一遭到亏损,必将给正常生活带来波折,往往不利于家庭和睦,得不偿失。合理的运筹倒是安排剩余资金入市为当。赚了钱锦上添花,亏损了经济上和思想上也容易承受得起,无碍大事。还可以从总结教训中得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