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患者多药耐药的研究

恶性淋巴瘤患者多药耐药的研究

刘立新, 李中德, 孙燕[1]1995年在《恶性淋巴瘤患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对25例初治及25例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多药耐药进行了前瞻性分析。结果发现:初治患者仅8%(2/25),而复发患者60%(15/25)mdrlmRNA表达阳性(P<0.01);初治患者仅4%(1/25),而复发患者48%(12/25)p-糖蛋白(P-gp)表达阳性(P<0.01);mdr1mRNA及P-gp表达阳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CR-PR)明显低于mdr1mRNA及P-gp表达阴性的患者(P<0.01)。结果表明:mdrl基因及P-gp表达的检测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的敏感性及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化疗方案的个体化提供依据。

李乐[2]2007年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药耐药的实验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初发非霍奇金淋巴瘤P-gp/mdrlmRNA、LRP、MRP的表达水平与一般临床参数及化疗疗效的相关关系。方法:(1)选择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eactive lymph nodes,RLN)患者13例作为对照组,初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41例作为实验组,并根据不同耐药基因蛋白(P-gp、mdrlmRNA、LRP、MRP)和一般临床参数(临床分期、恶性程度、血清乳酸脱氢酶)进行分组。(2)每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患者和NHL患者均采用淋巴结活检或细针穿刺获得新鲜淋巴结组织,机械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3)流式细胞仪活细胞直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糖蛋白(P-gp)、肺耐药蛋白(LR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方法检测mdrlmRNA的表达情况。(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进行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研究耐药蛋白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与一般临床参数和化疗疗效的相关关系。结果:(1)耐药蛋白表达率为:P-gp+19.5%(8/41),MRP+17.1%(7/41),LRP+36.6%(15/41),mdrlmRNA26.8%(11/41)。(2)P-gp、LRP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MRP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gp、MRP、LR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1):P-gp与mdrlmRNA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396,P=0.01)。(3)P-gp+的NH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明显低于P-gp-患者(P=0.005),P-gp阳性表达在Ⅰ/Ⅱ期和Ⅲ/Ⅳ期临床患者中存在差异(P=0.046),与LDH的异常增高相关(P=0.032),但是在不同的恶性分级患者中不存在明显差异(P=0.298);MRP+患者与MRP-患者化疗完全缓解率无显著差别(P=0.212),MRP+表达与不同临床分期和恶性分级无关(P=0.369,P=0.451),与LDH异常增高亦无关(P=0.762);LRP+患者与LRP-患者完全缓解率有明显差别(P=0.012),LRP+表达与不同临床分期、LDH异常增高和恶性分级相关(P=0.019,P=0.02,P=0.01)。结论:P-gp、LRP是NHL患者原发耐药的主要因素,MRP与NHL原发耐药无明显关系。P-gp、LRP表达水平与NHL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而MRP的表达与化疗敏感性未见相关。

邹霓, 张建, 付明霞[3]2006年在《恶性淋巴瘤多药耐药对比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恶性淋巴瘤多药耐药基因表达与耐药的关系,为个体化选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已病理确诊的手术切除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原发于鼻腔、鼻咽部淋巴瘤与淋巴结淋巴瘤P-gp、LRP、GST-π、ToPoⅡ,4项指标及其阳性和阴性表达与耐药的关系各37例,将其所得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腔、鼻咽部与淋巴结淋巴瘤检测阳性结果对比,P-gp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LRP、GST-π、ToPoⅡ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P-gp、LRP、GST-π在74例恶性淋巴瘤阳性表达耐药与阴性表达耐药对比研究结果,检测阳性患者的耐药发生率、程度均高于阴性患者,两者差异均具极显著性(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在恶性淋巴瘤化疗前检测多药耐药蛋白基因,对调整化疗药物、正确估计预后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高明[4]2017年在《IL-6介导ABC家族调控NK/T细胞淋巴瘤耐药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 T-Cell Lymphoma,NKT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种亚型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鼻腔,并且其发病率较高。在临床上,患者的病情往往发展迅速,并且预后较差。从流行病学分析,该病常见于东亚及拉丁美洲地区,而罕见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然而,该病的详细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和慢性鼻炎有关。另外,有研究提出遗传因素可能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越来越关注对肿瘤多药耐药逆转的研究。由于该病的发病的原因的复杂性,对该病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都产生了极大的困难。在肿瘤早期阶段治疗中,化疗是较为传统和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在肿瘤的化疗过程中极易产生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性。MDR往往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因素,这对肿瘤的化疗治疗极其的不利。因此,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肿瘤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将为探索耐药靶点,并针对靶点设计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药物,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过度分泌的白细胞介素-6(IL-6),在许多慢性炎症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6与IL-6R结合后主要激活3个信号通路:JAK/STAT,ERK1/2/MAPK和PI3-K信号通路。一些报告表明,IL-6R表达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表明IL-6信号通路与肿瘤的生长和发展有关。IL-6介导的JAK1/STAT3或NF-κB通路在癌细胞的耐药性如肺癌细胞、卵巢癌细胞和前列腺癌细胞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IL-6调控网络的复杂性,IL-6与NK/T淋巴瘤的生长和发展的关系仍不清楚。IL-6和其介导的相关信号通路对NKTCL有何生物学特性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6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以及慢性鼻炎患者外周血清中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疗效之间的关系,并检测了ABC超家族耐药相关蛋白(ABCG2、ABCC4、P-gp和MRP1)表达水平。体外研究,检测IL-6对于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变化及IL-6介导的信号通路中相关关键蛋白的表达;我们最后通过动物实验体内研究,探索了IL-6对NK/T细胞淋巴瘤中ABC膜转运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索IL-6对NK/T细胞淋巴瘤中ABC膜转运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的分子机制,这为寻找NK/T细胞淋巴瘤耐药逆转药物提供了实验及理论参考。本课题包括以下三部分:1.IL-6在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2.外源IL-6对SNK-6细胞耐药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3.外源IL-6对动物体内NK/T细胞淋巴瘤耐药性的研究。第一部分:IL-6在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并分析NKTCL患者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学特点。2.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对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清中IL-6表达情况进行检测。3.分析血清中IL-6表达变化与患者临床因素的关系。4.免疫组化:检测ABC超家族蛋白(ABCG2、ABCC4、P-gP和MRP1)在NKTCL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在NKTCL患者肿瘤组织中,细胞呈现出弥漫浸润性的生长,由明显组织坏死以及粘膜表面有溃疡现象,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形态单一、大小为中等,细胞质染色为淡染到透亮,有细胞浸润并且破坏血管壁现象。2.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清中IL-6含量显著下调(P<0.01)。3.IL-6的表达变化与NKTCL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部位、临床分期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均无关,而Ki-67>80%的患者血清中IL-6的水平明显低于Ki-67<80%的患者,在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清中IL-6的表达下调率在有效组(94.4%)明显的高于无效组(42.9%)(P<0.05)。4.免疫组化检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ABC超家族蛋白(ABCG2、ABCC4、P-gp和MRP1)表达水平情况,结果显示ABCG2、ABCC4和P-gp蛋白在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组肿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RP1在本组织中灶阳性不明显。第二部分:外源IL-6对SNK-6细胞耐药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小剂量反复诱导法构建SNK-6/ADM耐药细胞株,通过CCK-8法检测耐药细胞模型与野生株的耐药指数,筛选稳定的SNK-6/ADM耐药细胞株。2.CCK-8法检测IL-6对SNK-6/ADM耐药细胞模型与SNK-6野生株的耐药、生长与增殖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IL-6对SNK-6/ADM耐药细胞模型与野生株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4.Western blot法检测ABC膜转运蛋白(ABCC4和P-gp)及IL-6介导的信号转导相关蛋白(p-JAK2、p-STAT3和NF-κB)表达情况。结果1.CCK-8检测并筛选耐药细胞株,结果显示耐药细胞株SNK-6/ADM的阿霉素IC50值为35.54μg/mL,耐药指数为:35.54/6.340=5.61,表明成功获得了SNK-6阿霉素耐药细胞株SNK-6/ADM。2.CCK-8检测发现,IL-6对SNK-6/ADM耐药细胞模型与SNK-6野生株的增殖无明显的影响,而显著抑制了耐药细胞SNK-6/ADM对阿霉素的耐药性。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IL-6联合阿霉素处理显著抑制SNK-6/ADM耐药细胞模型的细胞周期并促进细胞的凋亡。4.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野生株SNK-6细胞相比,SNK-6/ADM耐药细胞中耐药相关蛋白ABCC4和P-gp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在耐药细胞中,IL-6对P-gp表达影响不大,而显著抑制了ABCC4蛋白的表达。另外IL-6信号通路相关关键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株SNK-6细胞相比,SNK-6/ADM耐药细胞中p-JAK2、p-STAT3和NF-κB蛋白表达变化不大,而外源添加IL-6后,SNK-6/ADM耐药细胞中p-JAK2、p-STAT3和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调。第三部分:外源IL-6对动物体内NK/T细胞淋巴瘤耐药性的研究方法1.采用SNK-6/ADM耐药细胞株通过左侧乳头皮下注入构建耐药实体型NK/T细胞淋巴瘤肿瘤耐药动物模型。2.给荷瘤SNK-6/ADM小鼠体内IL-6或阿霉素药物干预后,检测小鼠肿瘤生长及小鼠的存活率情况。3.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ABC膜转运蛋白(ABCC4和P-gp)表达情况。结果1.荷瘤小鼠进行体内药物干预后,对其肿瘤重量和体积检测发现,SNK-6/ADM小鼠经IL-6联合阿霉素治疗后,抑制肿瘤生长效果明显增加,并且耐药小鼠的生存率显著增加。2.荷瘤小鼠进行体内药物干预后,发现与对照相比,IL-6联合阿霉素处理SNK-6/ADM小鼠肿瘤组织中ABCC4表达明显减少。结论1.IL-6在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清中表达下调,其下调率与Ki-67指数和疗效呈负相关,而肿瘤组织中ABC膜转运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提示IL-6与NK/T细胞淋巴瘤多药耐药有密切关系2.外源IL-6联合ADM可抑制SNK-6/ADM周期进程并促进其凋亡,同时下调了p-JAK2、p-STAT3和NF-κB和ABCC4的表达,从而逆转了NK/T细胞淋巴细胞的耐药性。3.动物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IL-6联合ADM抑制了SNK-6/ADM小鼠肿瘤的生长,显著提高小鼠的生存率,ABCC4的表达显著下降,推测IL-6可逆转肿瘤耐药性。因此,IL-6可以作为体内逆转肿瘤耐药的一个潜在的靶标。

杨锡贵, 魏玲, 宋恕平, 贾丽雅[5]2001年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和P-糖蛋白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与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 MRP)基因及 P-糖蛋白 (P- glycoprotein, P- gp)在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s, ML)中的表达与化疗疗效、临床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和流式细胞术( flow cytometry, FCM)检测了 46例 ML患者 MRP和 P- gp的表达水平。结果:复发患者 P- gp表达水平与阳性率均高于初治患者( P< 0.001) ,而 MRP基因表达水平与阳性率在复发与初治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P- gp表达阳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 (26.67% )明显低于 P- gp表达阴性患者 (83.87% )(P< 0.001),而 MRP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无差异 (P >0.05)。相关分析显示, MRP基因表达与 P- gp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r=0.0818,P >0.05)。结论: P- gp表达与恶性淋巴瘤多药耐药相关,是其临床耐药的主要机制,而 MRP基因表达与化疗疗效未见相关。

宋向群, 匡志鹏, 李志革, 于起涛, 曾爱屏[6]2003年在《多药耐药基因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检测》文中提出目的: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恶性淋巴瘤的耐药机制。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50例(20例初治,30例复发)恶性淋巴瘤患者MDR-1的表达水平。结果:MDR-1c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阳性病例在分子量约为157bp的位置处可见清晰的特异性扩增条带(附图);初治患者MDR-1基因表达较低,为10%(2/20);而复发患者MDR-1基因表达明显增高,为56.7%(17/30),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过化疗后的淋巴瘤患者,其肿瘤组织中的MDR-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说明该基因的表达不但与临床肿瘤在化疗中获得性抗药性有关,而且可能与天然抗药性有关。

刘立新[7]1994年在《恶性淋巴瘤患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化疗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应用,肿瘤细胞的耐药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联合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各种新药投入临床使化疗的疗效有所提高,但肿瘤细胞的耐药仍是化疗成功的主要障碍。到目前为止研宛最多的与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有关的是人mdr-1基因,以及由它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 本实验运用RT-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对26例初治及26例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多药耐药进行了前瞻性分析。结果表明:初治患者仅8%(2/25)mdr-1 mRNA表达阳性,复发患者60%(16/25)mdr-1 mRNA表达阳性,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初治患者4%(1/25)P-gp表达阳性,复发患者48%(12/25)P-gp表达阳性,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dr-1mRNA及P-gp表达阳性的患者化疗有效率(CR+PR)明显低于mdr-1mRNA及P-gp表达阴性的患者,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高度表达mdr-1 mRNA威同时mdr-1 mRNA及p-gp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mdr-1 mRNA及P-gp表达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恶性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上述结果说明:1.恶性淋巴瘤患者mdr-1基因及P-gp表达的检测对患者化疗的敏感性及预后具有预告价值:2.mdr-1基因反P-gp表达的检测对临床化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mdr-1及P-gP表达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及恶性程度无明显相关性;4.获得性耐药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李志革, 匡志鹏, 于起涛, 曾爱屏, 韦劲松[8]2002年在《多药耐药基因及P-糖蛋白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多药耐药基因 (MDR -1)及P -糖蛋白 (P -gp)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恶性淋巴瘤的耐药机理。方法 应用RT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5 0例 ( 2 0例初治 ,30例复发 )恶性淋巴瘤患者MDR -1及P-gp的表达水平。 结果 初治患者MDR -1基因和P -gp表达较低 ,分别为 10 % ( 2 /2 0 )和 15 % ( 3/2 0 ) ;而复发患者MDR -1基因和P -gp表达明显增高 ,分别为 5 6 .7% ( 17/30 )和 40 .0 % ( 12 /3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χ2 =11.0 9和 3.5 7,P <0 .0 5 )。 10例同时MDR -1基因和P -gp表达阳性 ,阳性符合率为 2 0 % ( 10 /5 0 )。 结论 经过化疗后的淋巴瘤患者 ,其肿瘤组织中的MDR -1基因和P -gp表达水平增高 ,说明该基因的表达不但与临床肿瘤在化疗中获得性抗药性有关 ,而且可能与天然抗药性有关。

杨锡贵, 贾丽雅, 魏玲, 姜超[9]2010年在《川芎嗪联合环孢霉素A逆转恶性淋巴瘤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川芎嗪、环孢霉素A逆转恶性淋巴瘤(ML)多药耐药的机制和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复发、耐药的ML患者随机分入A组(川芎嗪+环孢霉素A+化疗)、B组(环孢霉素A+化疗)、C组(川芎嗪+化疗)、D组(化疗)。流式细胞仪分析P-gp的表达,根据P-gp的表达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08例患者有完整数据可供评估,A组较D组有无进展生存期(PFS)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6),而其他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ORR率方面,逆转剂组(A、B、C组)较对照组(D组)均有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亚组分析:P-gp(+)76例,在PFS方面,A、C组较D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较D组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8);A组较B、C组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ORR率方面,逆转剂组(A、B、C组)较对照组(D组)均有显著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较B、C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p(-)32例患者,在PFS,ORR方面,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川芎嗪、环孢霉素A未增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川芎嗪、环孢霉素A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ML的多药耐药,与P-gp的表达密切相关,两者联合用药疗效更佳。

陈苏宁[10]2003年在《伴有t(6;11)(q27;q23)易位的裸小鼠高致瘤性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的建立和鉴定》文中认为目的和意义人白血病细胞系已成为白血病及其它肿瘤研究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但建立白血病细胞系是一项难度和偶然性都非常大的工作,国内虽曾有人白血病细胞系建系的报道,但仅有部分能持续传代,且多未能全面鉴定细胞系的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其它生物学特性,其中部分细胞尚不能排除系EB病毒永生化的淋巴母细胞系(EBV~+B-LCL)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在白血病及相关研究中广泛采用的白血病细胞系几乎均来自国外实验室。本研究拟通过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培养,建立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的AML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较为全面的鉴定,为白血病或其它肿瘤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工具。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共对300多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并自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b)患者的骨髓建立了国内第1个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对最终建系成功的AML-M5b患者进行了深入的遗传学研究:以常规R显带法进行核型分析;全染色体涂抹检测6号和11号染色体易位;FISH检测MLL基因重排和p53基因缺失;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LL-AF6融合基因的转录本;PCR扩增p53基因的5、6、7和8号外显子,测序分析其有无突变。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对SHI-1的建系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对其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鉴定: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生长特征;瑞氏染色后于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氟化钠抑制试验、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和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观察其细胞化学染色特点;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FCM)检测SHI-1细胞的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分布;R显带核型分析动态监测建系过程中SHI-1细胞的染色体改变;RT-PCR检测MLL-AF6融合基因的转录;半固体甲基纤维素集落培养检测SHI-1细胞的集落生成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基因组人单孩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川一l的建立和鉴定中文摘要DNA;DNA荧光染色法(Hoechst 33258)和支原体肉汤培养法检测支原体;明胶酶谱法检测SHI一1细胞无血清培养上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一9(MMP一9)和MMP一2的表达;体外穿膜实验观察SHI一1细胞的迁移能力及其机制;全染色体涂抹检测6号和11号染色体易位;FISH检测SH工一1细胞中MLL基因的重排和p53基因的缺失;PCR扩增SHI一1细胞p53基因的5、6、7和8号外显子,测序分析其有无突变;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PCR检测SHI一1细胞和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是否来自同一个体;M一FISH检测SH工一1细胞是否存在隐匿性的染色体异常:染色体涂抹验证M一FISH结果;3H一TdR掺入试验检测SHI一1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增殖反应。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对SHI一1细胞的多药耐药谱及其耐药机制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MTT检测SHI一1细胞的耐药谱;RT-PCR检测SHI一1细胞中多药耐药相关基因一l(MDR一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Bcl一2基因的转录;FCM检测P糖蛋白(P一gP)、M即、肺耐药相关蛋白(LRP)、BCKP、谷胧甘肤一S一转移酶一兀(GST-兀)等耐药蛋白的表达。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对SHI一1细胞在裸小鼠体内的致瘤性进行了研究:将SHI一l细胞接种至4只4周龄NC裸小鼠皮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取肿瘤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测;分离瘤组织中单个核细胞(MNC)进行R显带核型分析;Rl’- PCR检测MLL一AF6融合基因的转录;RT-PCR分析SHI一1细胞和瘤组织MNC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转录。 在第五部分中,我们进行了SHI一1细胞的诱导分化和凋亡的研究:瑞氏染色后光镜下观察三丁酸甘油酷(TB)作用后SHI一1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四哇氮蓝还原试验(NBT)观察TB作用后阳性细胞比例的变化,FCM检测TB作用后CDllb和CD14表达的改变,AnnexinV检测SHI一1细胞的凋亡比例,DNA凝胶电泳观察凋亡梯形条带;瑞氏染色后光镜下观察佛波醋(TPA)对SHI一1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瑞氏染色后光镜下观察三氧化二砷(AsZO3)作用后SHI一1细胞形态学改变,AnllexinV检测AsZO:作用后SHI一1细胞的凋亡比例,FCM检测As:O:作用后CDllb和CD14的改变。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一】的建立和鉴定中文摘要结果 (一)患者初诊时核型分析结果提示46,XY,t(6:11)(q27:q23)〔7]/46,XY[2]。患者第1次复发时骨髓细胞核型分析结果提示46,XY,t(6;11)(q27:q23)【8]/46,X丫t(6;11)(q27:q23),del(17)印11)[8]/46,XY[6]。染色体涂抹结果证实6号和11号染色体之间存在易位。 FISH检测结果显示存在MLL基因的重排。患者第1次复发时的标本经FISH检测显示部分细胞有p53基因的缺失。RT一PCR结果显示该患者检出片段大小分别为535bp和461bp的MLL一AF6融合基因的两种剪切型。p53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发现5号外显子的第9个编码子存在点突变,由TCC~CCC,相应编码的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脯氨酸。 (二)SHI一1细胞可在无5637细胞上清或其它细胞因子的条件下持续增殖,适

参考文献:

[1]. 恶性淋巴瘤患者多药耐药的研究[J]. 刘立新, 李中德, 孙燕.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5

[2]. 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药耐药的实验基础研究[D]. 李乐. 山西医科大学. 2007

[3]. 恶性淋巴瘤多药耐药对比探讨[J]. 邹霓, 张建, 付明霞.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4]. IL-6介导ABC家族调控NK/T细胞淋巴瘤耐药机制的研究[D]. 高明. 郑州大学. 2017

[5].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和P-糖蛋白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与意义[J]. 杨锡贵, 魏玲, 宋恕平, 贾丽雅. 癌症. 2001

[6]. 多药耐药基因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检测[C]. 宋向群, 匡志鹏, 李志革, 于起涛, 曾爱屏. 第七届广西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3

[7]. 恶性淋巴瘤患者多药耐药的研究[D]. 刘立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4

[8]. 多药耐药基因及P-糖蛋白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J]. 李志革, 匡志鹏, 于起涛, 曾爱屏, 韦劲松.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2

[9]. 川芎嗪联合环孢霉素A逆转恶性淋巴瘤多药耐药的研究[J]. 杨锡贵, 贾丽雅, 魏玲, 姜超. 中国肿瘤临床. 2010

[10]. 伴有t(6;11)(q27;q23)易位的裸小鼠高致瘤性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的建立和鉴定[D]. 陈苏宁. 苏州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恶性淋巴瘤患者多药耐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