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_素质教育论文

论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_素质教育论文

略述素质教育的若干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关系论文,略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种深刻的历史变革过程和一项庞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然牵动上下内外,纵横交错的若干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怎样,关系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否统一、信心是否坚定和对其发展脉络能否把握,关系到围绕素质教育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改革的实际进程及其最终的成败。因此,为了弄清这些关系,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关系进行一些分析。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就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理想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立足于对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的深层揭示,通过帮助人的本性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最佳完善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多结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因而素质教育是本来意义的基础教育(即普及意义上的基础教育),是真正的国民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的高低论优劣的淘汰式的片面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把手段当作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为考试服务,它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它无法为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它是一种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的“异化”的基础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关系。两者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育观念上的开放性与保守性;(2)教育思想上的发展性与滞后性;(3)教育目标上的整体性与片面性;(4)教育目的上的多面性与单一性;(5)教育对象上的全体性与少数性;(6)教育方法上的能动性与机械性;(7 )教育质量优化上的全程性与单环节性;(8)教育评价上的综合性(内在性)与狭隘性(外表性);(9)教育功效上的长远性(全局性)与近利性(局部性)。可见,应试教育是一种陈旧过时的严重违背现代教育规律,与社会的现代化极不相称的教育,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教育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

诚然,“应试”和应试教育并不是一码事,不能将其相提并论;应试教育和过去的教育,应试教育和现在的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相等或简单代替关系,而实际有着十分复杂的联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并不是简单的方法与内容的对立,而是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对立”〔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 但不能把过去的教育都说成是应试教育。目前,在教育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应注重在理想模式与现有模式两者之间确立一个连续过程,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和步骤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在若干重要且便于操作的环节上实现“转轨”,实施初步的素质教育,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将素质教育推向新的更高阶段。

需要指出和加以防止的是,把已有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应试教育而采取一概否定态度,或把过去教育中的一定合理做法看成是已经实施了素质教育而不愿面对当前的教育变革这两种倾向。须知,把当前围绕素质教育所进行的改革,机械地看成是否定了已有教育,是不科学的。如果全面否定已有教育,必将造成教育目的观的混乱,并带来教育价值观的更大困惑,给我国教育造成消极影响,有可能导致出现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偏差,扭曲素质教育的根本价值意义;如果全面否定已有教育,还会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和发展变化的。当一个事物被确定下来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潜在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事物的发展优势与潜在弊端存在于同一体中,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沉缅于过去的不思改革,或者采取一概否定态度的盲目冒进,都是应该加以防止的。国家教委副主任、全国总督学柳斌同志说,“没有新的东西建立起来,只是破,只是批,解决不了问题”〔2〕,又说,“‘转轨’并不意味着对过去的全面否定。 我国当前‘转轨’的提法很常见……这些‘转轨’,并不是否定过去的成绩”〔3〕。

二、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首先,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基本内容主要指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4〕。从这些基本的观点来看, 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而且素质教育是对已有教育的继承,是在已有教育基础上的创新,提高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抓住全面发展教育。其次,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要求,立足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时代性和社会功效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这样就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具体,使全面发展落到实处,“成为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5〕。素质教育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律, 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面向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提高,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即以整体性、群体性、潜在性等为目标塑造受教育者的良好素质,因而必将改变应试教育中以大多数学生在教育上的被忽视为代价,只能提高与应试有关的一些素质的做法,引起教育内容、途径、手段和方法等的深刻变革。因此,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再次,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是未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通向它的根本途径。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教育整体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虽有全面的发展之意,但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基本素质的基础教育,不可能代表各级各类各种教育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意义。所以,真正意义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一种整体的、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力求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的一致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本体功能,使全面发展落实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教育的社会功能才得以发挥,全面发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所以,素质教育是使我国教育朝着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未来方向阔步前进的根本途径。

三、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人是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人的整体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形成与实现,有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化的教育对现代人的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现代教育是形成与提高现代人素质的基本途径”〔6〕;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 对人的素质发展不断产生新的更高要求,因而现代教育就是时代文明的教育;现代教育作为形成与提高现代人的整体社会价值的充分必要条件,它是兴国之本,是大教育。素质教育跟现代教育一样,突出强调了强烈的时代性以及开放性、整体性、全面性等,其根本特征,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适应和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与现代教育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因此,有人说“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7〕。但是,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 两者强调的角度有异,所包罗的内容和意义范围大小不一。素质教育强调的着重点在教育的内在层面上,回答了怎样来操作现代教育的一些问题。所以,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基础,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

四、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率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意识,改变单一模式,通过合理有效途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充分、协调发展,并不是要取消考试,不要升学率,更不是反对学生升学。在这个问题上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我们不应该因过去在考试和追求升学率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否认考试和升学率,即便是素质教育,也不能取消考试,也不能不考虑升学率。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改革与继承的关系。(1 )反对把升学率当作唯一标准,“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的评价教师和学校的错误做法,按照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具体培养目标,根据目标设计评价标准、改革考核办法,并建立包括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在内的考核评估方法体系、考评的目标体系及考评目标的指标体系。(2 )反对“学科中心”、“主科中心”和重理轻文,以至高考、中考科目随意加深,非高考、中考科目削减课时甚至不开设,单纯追求升学指标的错误做法。(3)纠正过分地突出考试的选拔功能的倾向,更好地利用考试的检测、 反馈、激励、评价和选拔等的综合功能,使之为素质教育服务。(4 )纠正单纯重智育的现象,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努力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5 )注意不能将教育资源重点投向升学率高的学校而忽略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素质教育的实施与物质条件提高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活动”〔8〕, 跟其他物质生产活动一样,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模式并非“空中楼阁”,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单是意愿和观念所决定,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要使素质教育由理论形态转化为操作程序、实践形态,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创造素质教育生长和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教育的物质条件应当包含课程教材、师资水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教育物质条件提高的过程,就是人为的创造活动与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的环境和过程的各因素不断完善和最佳组合的过程。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出发,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素质教育运行的保障体系。

当前,要特别注重清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进而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主导,构建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在这个前提下,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造就一大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群体,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科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改革;按照“科学化、未来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化、人格化”等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构建既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学教材体系,并以教材为核心,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度重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将其融进学校模式和课堂模式的改革;积极研究、改革人事制度、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教育结构和学生分流制度、升学制度、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有步骤、有系统地不断深化制度层面上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促进素质教育运行的外部保障体系。

注释:

〔1〕刘宏博、 赵维贤:《“八五”期间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综述》,《教育科学研究》1996年第4期。

〔2〕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人民教育》1996 年第4期。

〔3〕柳斌:《四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人民教育》1997 年第6期。

〔4〕《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02页。

〔5〕顾明远:《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 《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6期。

〔6〕胡晓芳:《现代教育与人的整体经济价值》, 《教育科学》1996年第4期。

〔7〕《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时事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24页。

〔8〕王希尧:《评“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 《教育研究》1987年第5期。

标签:;  ;  ;  ;  

论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