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仪式观视角下道州龙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道州龙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道州龙舟的传承与发展

刘芝庭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摘 要: 道州龙舟赛于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区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传播学仪式观的理论视角出发,以微观的视角对道州龙舟文化传播仪式的构成、过程和具体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印证在意义的共享过程中,这种认同的力量是维系龙舟文化仪式核心的凝聚力。

关键词: 仪式化传播;龙舟文化;道州;文化表演;象征性符号

1975年,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其文章《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中首次提出“传播的仪式观”,认为可以将传播纳入文化的视域下进行研究。文化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是一场基于意义共同体的对文化的表征、修改、创造的典礼,是一场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龙舟文化作为一种地域特色和民族人文精神结合的独特文化,它的传播也是一场基于共同文化心理的和衷共济、顽强拼搏的龙舟文化意义的文化仪式。如今的道州龙舟赛,正是这样一种龙舟文化传播仪式的场域,一种异乎寻常的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要素和共享特征,经过特定的象征性符号表达,演绎出龙舟文化传播仪式中独特的文化享受和文化传播效果。

从信的内容判断,杨小水与常江的通信远远不止这八封,有些信可能弄丢了。按时间顺序,头两封信简单,客气,就像两个陌生人见面先握手,然后才试探着深入。

一、道州龙舟文化传播仪式的要素构成

当代道州龙舟文化通过充满各种表征意义的符号(如龙头、人物、声乐等)构成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龙舟文化场域和媒介,借由仪式化的演绎主体和参演、观演观众的共同交流,完成一场龙舟文化传播的“文化表演”仪式。道州龙舟文化传播仪式得以顺利进行,必须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

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4个时间断面成都平原城市群各县(区)经济综合得分,并对其实力进行排名,结合GIS制图技术对其变化进行制图分析,客观、空间定量化地研究了县域经济实力的变化,同时,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对其区域经济类型进行划分,减少主观因素对经济类型划分结果的影响,使其研究结果更符合实际.但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定程度忽略了教育、交通和环境等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同时未分析县域经济差异的驱动因素.因此,今后的研究将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更多数理方法对县域经济评价的有效性,并利用一些计量模型分析县域经济的驱动力因子,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一)独特的龙头

“龙生庙,庙生龙”,道州龙船寄托着深厚的民间信仰,蕴含着不同的姓氏和庙宇文化。道州龙船的龙船头造型各异,每一款头型,每一种颜色,都来自于由各个村落或宗族分别供养的庙宇、宗祠。这24座最早建于西汉的庙宇宗祠供奉的神祇特征迥异、色彩鲜明,带有不同村落与宗族的烙印。各具形态的“龙头”也已成为各村落或宗族相互认同与识别的象征符号。六色龙头、五色虎头、红色凤头、青色麒麟头,一个个刻绘着对应庙宇的图案,各自代表一个村落或宗族。比如东门乡东门村有一座“黄龙庙”,该村的龙头就被制作成了黄色;道江镇东阳村有座“火神庙”,他们村的龙头就是金色;西洲社区有座“白龙庙”,其龙头都是白色。为区别同一宗族的不同分支,有的还设计了张嘴、咪嘴(闭嘴)两种造型。张口龙代表伸张正义、呼风唤雨、风调雨顺;咪嘴龙隐意不要祸从口出,凡事三思而后行;张口虎意为只进不出发大财;闭口虎是饱虎,有家财万贯之意。

(二)原汁原味的龙舟歌

以龙舟为媒介和场域进行的龙舟文化传播仪式,借助各种符号、道具进行“仪式化表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象征性仪式文化表演活动。正是这些隐含于仪式中各个环节的特征,吸引和影响着仪式的参与者。

(三)神气的掌“钊”人(掌舵者)

道州龙船下水备赛,必须在五月初一午时,与周敦颐五月初五午时出生时间一致。道州人用一种热情而又虔诚的方式来纪念周子(周敦颐)和屈子(屈原)两位先哲。龙船一旦下水,即使遇上狂风暴雨、翻江巨浪,比赛也不会轻易中止。下水参赛之前,全村老少和一众亲友齐到河边欢送,还宰杀一只大公鸡,在船身涂抹鸡血,取“吉利”之意。划行时,掌头者扶龙头立船头,手握令旗、指挥全船。掌舵居尾,鼓锣居中。桡手听鼓下桡,号子铿锵,浆劈银浪,船行如飞。从街头巷尾到潇水河畔挤满了观看龙舟赛的人,呐喊助威,直至暮色渐至,众人意犹未尽。

二、道州龙舟文化传播仪式的表现特征

传唱于当地百姓的民间小调,以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献给道州龙舟文化仪式中的受众,给龙舟赛增添了趣味。“五月五,闹端午,龙船下水打烂鼓。龙船头,蛮好看,龙虎麒麟和凤凰。扒(划)龙船,锣鼓响,徕仔(男青年)出街相婆娘。到中秋,打新船,亲友满堂喜洋洋。” “公龙船,扒得快。母龙船,后头追。龙船下了小崽崽。嘎婆(外婆)拿给外孙崽,徕崽爬到龙船上,筛锣打鼓把船开。” “今日开船送突殃,神前卜卦问吉祥……卦卦有准如了愿,筛锣打鼓就开船……一船划往五岳过,五岳立即让一边……一船划往洞庭过,团鳖蟹虾收上船……”(《开船送瘟诀歌》)。

(一)道州龙舟的制作

群众自发打造的170多只传统龙船,每年有100只左右参赛,运动员超过3000人。2019年就有来自全县各地的144支参赛队伍、3400余名参赛队员同场竞技。参赛的运动员都是道州各地的普通村民,他们有的在家务农,有的在外打工,到了端午节前就自发地组织起来为龙舟赛做准备。在外就业的道州人不约而同返回家乡,简直比过年还郑重其事。“百龙竞渡戏潇水”,既勇于拼搏,奋力争先,又和衷共济,荣辱与共。前后五天的赛事,俨然一场民俗文化的展览、交流与狂欢。不仅带来神采飞扬,高潮迭起的审美愉悦,又传承风调雨顺、和谐圆满的共同愿景。

(二)“乐龙”

新龙船中秋节期间下水试划,俗称“暖龙”,近邻远亲都闻讯赶来,并安排数只旧龙船在水上陪伴新龙船竞技,活脱脱一个压缩版的端午龙船赛,再加上包括粽子在内的诸般美食,将整个团圆佳节装点得有声有色。

(三)“暖龙”

接新龙头回村祠庙,俗称“乐龙”。外雕的龙头接回本村时,要特别选好时日,仪式非常隆重,由族老领队锣鼓齐奏,鞭炮轰鸣,队伍浩大,戏班助兴,并敬奉在祠庙里。只要是新打造一艘龙船,附近乡村的村民都会前来贺喜,造船者通常会做东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祥和喜庆。

(四)赛龙舟

一般情况下,龙船上设有舵手、锣手、鼓手、“踩头”各一名,桡手数量不超过20人。由于每一个龙头就是一座庙宇文化图腾,就是一脉姓氏文化传承,所以掌“龙头”的人物,就显得非常神圣和重要,要么是忠厚长者,要么是致富精英,或者是学冠群伦,或者是善行可嘉,都是堂堂正正龙的传人。

三、道州龙舟文化传播仪式的象征性互动

在以龙舟为媒介和场域进行的道州龙舟文化传播仪式中,借由龙舟表演的艺术表现方式,表演者和整个表演活动的内容将象征性符号赋予其内容与意义。观演者对这些传播的符号自行接受、理解和解读。

(一)表演者——符号的呈现者

制作龙船头和打造龙船的师傅通常都是道州本地人。道州龙船身长18至20米,中间约宽1.3至1.5米,抬头翘尾,每条龙船中间有一套锣、鼓,并且配上一根长约5米的“关刀舵”来控制方向。龙头通常用柳树或樟树制成,因为这类树的木质坚硬细腻,防水防腐,经久耐用。打造船身的“龙骨”,要用“偷”伐别人家的椿芽树,祈愿龙船飞驰、人丁兴旺、四季逢春。船身大多用樟木制作,也可樟木与杉木混用。划船木浆则用苦楝木制成,木质轻巧、省力有劲。制作新龙头,需举行开工仪式,称为架马(起马);新的龙船打好之后,村里举行的完工仪式,俗称倒马。架马、倒马仪式,由鲁班弟子念经诵道,祈愿架马腾飞,马到成功。师公所做法事共分八个步骤:一是开坛启事(恳请祖师授权);二是发文(请各路大神);三是安太岁(收瘟保平安);四是开光点眼(让龙显灵,以达到“眼观四方,耳听八方”的境界);五是点俊(敬屈原);六是打犁头火(驱邪);七是送瘟(送走不祥之物);八是送圣(送神)。

(二)观演者——符号的解读者

永州地方政府、国内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等多方非常关注道州龙舟习俗,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比如寿雁镇社下村的村民就常说,“我们道县的龙船是有名的” “我们社下村现在出名了”等话语。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相约围观,成就了别具风味的“情人节”。亲朋好友相邀看龙舟赛,为自己村的队伍呐喊助威,人数超过十万,衍生出“赶龙船庙会”的习俗。各路商家纷至沓来“借台唱戏”,“龙船赛经济”风生水起。他们作为龙舟文化传播仪式的参与者基于共同的文化心理,进行象征性符号提供的意义共享与交流。

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的重视和经济投入的不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有了显著提高[1]。但相对于硬件设施,基层医疗机构缺乏高水平、高素质、高学历的全科医师[2]。为改善这一现状,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于2010年开始招收免费医学生,通过免费培养、定向就业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缺乏高水平医疗卫生人员的现状。但相对于普通医学生,免费医学生因定向就业等特点,在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对现有关于免费医学生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相应的免费医学生教育改革及相应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3 观察指标 收集微波消融术后出现甲状腺消融区液化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甲状腺结节的大小、位置、超声表现和病理诊断,微波消融方式(是否采用热阻断血流法),以及微波消融术后发生液化性坏死后的临床表现、坏死物物理性状、坏死物病理诊断、细菌培养、液化性坏死区超声表现和处理方法等。微波消融术后消融区液化性坏死的判断标准: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出现颈前区皮肤红肿或破溃,且高频超声检查甲状腺消融区内有液化征象。

四、结语

道州的龙舟文化在道州人的心心念念里早已经作为共同的地方文化信仰延续在代代道州人的骨血里。用仪式观的视角将道州的龙舟文化传播进行基于仪式内容、符号等多角度的阐释,这种认同的力量造就了一场别样的道州龙舟文化传播仪式,饱含了道州人对龙舟的热爱之情,并在道州人的平淡生活里,作为一种常态化的仪式继续传播下去。

参考文献:

[1]谭芳.仪式观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播——以信阳地区茶艺馆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陈军.道州歌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凌鹰.道州龙船赛[J].中国地名,2019(02):54-56.

[4]李琳,邵齐齐.道州龙船信仰习俗“非遗化”调查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9,37(02):128-135.

[5]中共道县县委党校课题组.道州龙舟赛历史渊源初探[N].永州日报,2008.

[6]禹椰.我国龙舟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8.

[7]黄建军.五邑龙舟文化的形成、特点与嬗变[J].体育文化导刊,2012(05).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21-0027-02

作者简介: 刘芝庭,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课题项目: 2018年度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仪式观视角下的道州龙舟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XKY029。

标签:;  ;  ;  ;  ;  ;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道州龙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