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中医院内一科 甘肃平凉 744000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是临床最常见、多发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早期预防和诊治对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阻断作用。临床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治未病”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中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萎缩典型标志及癌变前兆[1]。CAG一般起病隐匿,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述
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有很多因素都可引起,例如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液返流、免疫、遗传以及饮食等都是的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亦是胃癌的高危因素。患者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症状多为胃脘部的胀痛,嗳气,食欲不佳,有些患者并发腹泻、消瘦、贫血等,本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等病症范畴,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有气滞、血瘀、热毒等。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身,对于胃癌的防治也有重要意义。
2“治未病”理论的源流
“治未病”一词在中国古典医籍中首见于《黄帝内经》。但是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如在《周易》中,“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这是“预防”经典名词的最早出处。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此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且运用于临床之中。如《难经·六十九难》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记载:“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指出生病之后,要早期发现及治疗,防微杜渐,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变。
“治未病”思想在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其理论的意义也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未病先防,强调的是未雨绸缪,防病于未然;既病防变强调的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防止疾病加重;愈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要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和善后治疗,防止疾病复发。“治未病”是医学的崇高目标,对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及生存质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治未病”理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中的应用
3.1 未病先防
中医学上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命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特征,可将其归于中医“胃痞”、“胃腕痛”、“痞满”等病症范畴。本病的病位在胃脘,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概其病机,不外乎营卫不和、气血壅塞、升降失常。其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内伤、素体虚弱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以达到预防得病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①顺应自然,四时调养。人体健康的保障是适应四时阴阳。饮食不节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就应懂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饮食要有节制,生活要有规律。②调养情志,戒忧思怒。强烈的精神刺激如果超过人体正常的调节范围就会导致脏腑气机紊乱,也可损伤正气,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自我调整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通过调养心态、精神。所以精神调节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③药物调理。早在《内经》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口服适当的药物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小金丹…… 服十粒,无疫干也”,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特点,适当的运用不同药物也能起到养生保健,抗病祛邪的作用[3]。④针灸推拿 我国古代很多医家就已经认识到针灸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比如《素问·刺法》曰:“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灵枢·逆顺》中记载:“上工,刺其未病者也。”按摩是绿色疗法,经常适量的按摩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有益于健康。
3.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主要是指在疾病发生后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防止疾病传变。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传变规律,疾病在刚发生的阶段,一般病情相对比较轻、病位相对比较浅、病变部位相对局限,病情常常会由轻到重、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正气抵抗邪气及康复能力相对比较强,所以更易于治疗。[4]相反,病程时间长的则病情错综复杂,治疗相对比较困难。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患者疾病发生之前或者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时治疗,可防止病情得进一步发展。
3.3 瘥后防复
疾病在初愈期,虽然基本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但脾气未健,气血未定,元气未复,必须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和善后治疗,防止病情重发。所以,病后调摄,防病复发尤为重要。中医历代著作,各有记载。例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大悲、大怒、忧愁等不良情志因素的刺激都会导致气机紊乱,损伤脏腑功能而使疾病复发,因此在疾病在初愈期应该保持心态平稳,心情愉悦、避免受到精神创伤。再者,注意清淡饮食,不宜多食生冷刺激等伤胃不易消化吸收之物。对于常年久病的慢性病患者,临床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恢复期的调养更为重要,这些都是瘥后防复的重要措施。
4 结语
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充分发挥中医在预防疾病中的优势,通过运用“治未病”理论来指导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及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孟静岩.慢性萎缩性胃炎.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81MENG Jing-yan.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Beijing:China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3:81
[2]林刚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体会〔J〕.中医药学报,2010;8(3):67-8.
[3]王发渭,陈利平,郝爱真,等.论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2):159.
[4]施立军,“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老年性痴呆中的指导作用[D].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5]邓富宝,《内经》“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痰湿体质胸痹病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论文作者:王建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疾病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脏腑论文; 理论论文; 发生论文; 素问论文; 病情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