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经验主义的实体看其演变的内在逻辑_经验论论文

从英国经验主义的实体看其演变的内在逻辑_经验论论文

从英国经验论的实体观看其演变的内在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验论论文,英国论文,实体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973 (2000)02-0087-04

英国经验论作为欧洲近代认识论的重要派别之一,在与大陆各国唯理论的论争中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渐次由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转变。以往人们往往只是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经验的作用方面加以说明,忽视了这一演变从根本上讲是其实体学说演变的过程,而实体的演变则是由于实体范畴本身的弊端使然。鉴此,本文拟对经验论主要代表人物的实体学说进行具体分析,以求从更深层次上揭示近代英国经验论演变的机制和内在逻辑,从而肯定其中经验论者对本体论思维模式批判的积极意义。

从近代英国经验论产生、发展及演变的整个过程来看,无疑是在巴克莱、休谟那里表现得比较突出。但经验论的演变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要深入探讨经验论的演变,还须从经验论创立阶段的哲学家——培根、霍布斯、尤其是从他们的实体学说分析入手。

培根的实体学说,是与他对经院哲学实体学说的批判密切相联系的。作为一个生活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和现代实验科学创立年代的哲学家,培根比较自觉地认识到,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充分反映时代要求发展自然科学的强烈愿望,探讨发展科学的途径。对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现状,培根并不满意。他尖锐地指出:“知识的状况既不景气,也没有很大的发展,”[1](P1)“工作贫乏,问题滋多。”[2] (P4)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形呢?培根认为, 最大的障碍来自经院哲学。 他说:“就现在的情形而论,对于自然的研究也被经院哲学家的总纲和体系弄的更加困难,更加危殆了。”[3](P36)“经验经院哲学家与其说使用无数的文章增加了科学的力量,不如说是摧毁了科学。”[4] (P28)在他看来,经院哲学作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 首先就在于它脱离自然,根本隔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院哲学家之所以竭力反对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们怕深入研究自然,会找到某种东西来推翻或者至少动摇宗教的权威。另外,培根反对经验哲学家往往根据人的活动的目地性,推想任何物体的存在都追求一定的目的,并由此得出结论说,万物是按照独立于它们之外的原始的形式构造的,而这个原始的形式则是一种“隐蔽的性质”等说法。在他看来,这一套学说完全是“虚伪的题材”。

基于对经院哲学关于研究对象方面错误观点的批判,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把自然归结为一些抽象,而是在于把它分解为许多部分。……我们所应当注意的对象不是形式,而是物质,是物质的结构或结构的变化,以及简单的作用和作用或运动的规律。”[5](P18)在此,培根用物质和物质结构的理论,取代经院哲学的实体学说,从而将哲学的对象明确地规定为自然界本身,无疑从根本上与经院哲学划清了界限。需要指出的是,当培根进一步对自然加以解释时,他仍然借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范畴。不过,在他看来,“形式”并非像经院学者所说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或“隐蔽的质”,而是物质运动的规律。“当我讲到形式的时候,我所指的不是别的,正是支配和构成简单性质的那些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规定性”。[6](P56)另外,“形式”还指事物的本质规律、物质的内在结构。他说:“一种性质的形式就是这样:有了一定的形式,一定的性质就必然跟着出现。”[7](P48)可见,“形式”即物体属性的源泉和内在基础。在他看来,“发现一种性质的形式……乃是人类知识的工作和目的。”[8](P347)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达到这个目的呢?培根的看法是,“全部揭示自然的工作从感官开端,是从感官的认知经由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和保护好的途径以达于理解力的认知,也即达到真确的概念和公理。”[9](P216-217)同时,他把这一认识自然的真正之路和合理方法,称之为既不同于演绎法也不同于简单枚举归纳法的“真正的归纳”,并明确表示:“我们的希望也主要寄托在这种归纳法上面”[10](P45)。 可见,培根对认识抱有坚强的信念,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类理智的权威。

与培根相同,霍布斯也是在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实体学说的同时建立自己实体学说的。他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宣扬的绝对的实体以及“隐秘的质”、“实体的形式”这类无稽之谈。针对经院哲学家把上帝视为“无形的实体”等谬论,霍布斯指出,实体和物质是同一个东西,“无形的实体”和“无形的物体”同样不可思议。他对笛卡尔的脱离肉体而存在的“能思的实体”也持否定态度,认为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思想者的思想。”[11](P174)在此基础上,霍布斯明确指出,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的物体,有时他又把自然的物体称为“物质”。可见,在他那里,“物体、存在、实体是同一种实在的观念。”[12](P164)由于霍布斯主张客观存在的物体是认识的对象,人的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物体,这样,他便进一步坚持了培根的唯物主义原则,成为一位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者。另外,霍布斯还认为,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和分解的,因而物体的产生或特性是能够认识的。他说:“哲学的任务乃是从物体的特性求知物体的产生,或者从物体的特性求知物体的产生。”[13](P385)同时他沿用了亚里士多德使用过的“偶性”范畴,把物体的特性叫做“偶性”,并且将其分为属于一切物体普遍具有的(广延或形状)和只为某些物体所特有的(静、动、色、硬等)两类。在他看来,“偶性”无疑是经验的对象,是“某个物体借以得到了解的方式。”[14](P392)

由以上可见,培根和霍布斯作为近代英国经验论早期的代表,他们在关于实体这一最终认识对象问题上,有着共同或基本一致的观点,即在否定精神实体存在的同时,肯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并主张自然或自然的物体的本质是可以认识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称他们是唯物主义和可知论者。但他们对物质实体及其可知性还只是从朴素的观念出发进行独断的肯定,并没有作自觉、深入地探讨;他们、尤其是霍布斯,在肯定物质实体存在的同时,却又认为它是超感性的,并认为经验只能提供关于“偶性”的知识,而不能提供物体的知识,这说明,近代英国经验论的演变初见端倪。

经验论在培根、霍布斯那里,仅仅是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由于问题并没有展开,因而矛盾也并不突出。但当其发展到洛克阶段,随着经验论原则及其实体学说得以系统论证,尤其是随着他关于实体存在却不可知这一观点的提出,问题和矛盾进一步暴露,其自身的演变日趋明显。

洛克的实体学说较之其前辈的实体学说要更细致、更复杂。在他那里,实体有“特殊的实体”(作为复杂观念,与“情态”、“关系”并列)和“一般的、概括的实体”之分。在他看来,“特殊的实体”作为一种复杂观念(如“人”、“马”等),往往被人们当作一个观念看,其实它是由许多观念凑合而成的。具体说来,人心最初接受的只是一些简单的观念,而当人心得到这些观念之后又注意到,有些简单观念是经常在一起的。于是,“这些简单观念即被人们认为是属于一个事物,因此,人们就为迅速传达期见,把它们集合在一个寓体中,而以众所了解的一个名称呼它。”[15](P265-266)同时,洛克又指出, 仅仅将“特殊的实体”观念归结为简单观念并不够,还必须假设一种“一般的或概括的实体”,来支撑能给我们产生简单观念的那些性质。因为,“我们不能想象这些简单观念怎样会自己存在,所以我便惯于假设一种基层,以为它们存在的归宿,以为它们产生的根源。这种东西,我们就叫做实体(substance)”,[16](P266)即“概括的实体”。 按照以上说法,“特殊的实体”观念的形成须有两个因素:一是一些简单观念,二是支撑它们的“概括的实体”。由感官得来的观念和由内心反省得来的观念分别都应有其支托,他同时肯定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存在。这表明他明显的二元论倾向。

洛克与培根、霍布斯的实体学说的区别,除了肯定两种实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否定实体的可知性。洛克始终认为,我们已概括的实体一名所称的那些观念,只是我们所假设而实不知如何的一种支托。“不过对于这种假设的东西,我们是不能有明白而清晰的观念的。”[17](P289)从此出发,洛克还对“一般实体”的分类——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可知性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他指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在我们心中的明白程度是相同的,我们只能假设实体存在,可是并不确知它们。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洛克得出了如下结论:“实体和附性在哲学中并无多大功用。”[18](P442)这样,洛克便在霍布斯实体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否定了实体的可知性。

对于洛克既承认两种实体存在,同时又否认其可知性的观点,仅仅指出其错误或自相矛盾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来分析导致这一错误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洛克之所以承认两种实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为霍布斯实体学说的直接继承者,他意识到依据霍布斯的实体学说,即物质的本性只在于广延而本身不具有能动性,将无法说明它如何能作用于主体,从而成为我们心中观念的原因,以及如何成为我们的认识主体等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洛克不得不抛弃霍布斯的实体学说,而继承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尤其是笛卡尔的实体学说。至于洛克否认实体的可知性问题,以往人们往往将其归结于他进一步坚持经验论的结果。应该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忽视了洛克否认实体的可知性与其所承认的实体有关这一重要原因。如上所述,洛克之所以肯定实体的存在,是由于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学说,坚持了可感性质和观念必定依赖某种东西而存在这一前提。按照这一观点,哪里有可感性质和观念,哪里就一定有一个本体论意义的存在体为它们寓于其中,而这个存在体或可感性质的支托即实体。这里的问题在于,在洛克那里,实体与其性质是分离的,实体具有的性质是可感的,而实体本身则是“知觉的帷幕”背后的纯粹超验的支托。这样一个不可感的、本身又无任何具体内容的东西又如何可知呢?由此不难看出,实体不可知论在洛克那里已先天的存在于其实体定义之中了。正因为如此,对于洛克否认实体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我们除了应指出它具有否定彻底认识世界的错误外,还应看到它包含着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实体学说之弊端及其本体论思维模式批判的积极意义。

继洛克之后,英国经验论的另外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巴克莱、休谟进一步对实体学说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实体学说。随着巴克莱否定物质实体以及休谟既否定物质实体、又否定精神实体思想的提出和系统论证,肇始于洛克的英国经验论的演变最终完成。

作为洛克经验论的直接继承者,巴克莱也是从感觉经验出发建立自己的哲学的。所不同的是,他反对洛克关于物质实体的学说。“我并不否定我们借感官和反省所能理解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唯一我们所否认为存在的,仍是哲学家们所谓的‘物质’或有形体的实体。”[19](P554)巴克莱在把事物的各种可感性质全部归结为主观的感觉之后,便得出了取消物质实体的结论。此外,巴克莱还对洛克等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进行了批判。针对洛克等赋予物质以“概括的存在”和“支撑属性”这两层含义,他指出:“概括的存在概念是最抽象、最不能含蓄别的东西的”,[20](P25)它对观念的产生并不起任何作用。 所谓“支撑属性”,显然不是指通常意义而言,而是指物质完全不支撑什么东西,既然物质并不支撑什么,它也并不是使我们心中产生观念的生缘,这更足以证明它是不存在的。

以上巴克莱否认物质或有形实体的存在,实际上已推翻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由此,他不得不面对如下两个新问题:其一,按照他的说法,世界只是一堆观念,那么维系它们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其二,如果根本不存在物质实体,那么感觉的起因是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巴克莱在否定物质实体的同时,不得不肯定精神实体的存在。认为一切可感的性质如颜色、形状、运动等,它们都只是感官所感知的一些观念。而这些观念只能存在于“思想的实体或基质”中。用他所说的精神实体,既指个人的灵魂或“自我”,又指“宇宙的大心灵”即上帝。可感物的实在性就在于被上帝和人心两者所共同感知。从表面上看,巴克莱似乎克服了洛克哲学既肯定实体存在又否认其可知性的矛盾,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按其说法,既然我们没有理由把不可知的物质实体当作观念的源泉,那么又有什么理由把同样不可知的精神实体当作认识的源泉呢?

如果说巴克莱在近代英国经验论的演变过程中,主要是完成了由唯物主义向唯心之义的转变,那么,休谟则最终完成了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转变。为了克服巴克莱哲学因经验论不彻底而导致的自相矛盾,休谟主张:人们所能认识的只能是自己的知觉,而不能超出知觉,到自身之外去寻找什么实体或自然物体的存在。从此出发,休谟企图对一切实体予以否定。他断言,唯物主义所主张的有个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感觉、印象是它的摹本和表象等,都不过是一些无法证实的“偏见”和“假设”。在否定了外部世界物质实体的存在之后,休谟随即又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神实体提出了怀疑。在他看来,如果完全依据经验的原则,我们也将难以接受心灵实体的概念。因为任何一个有哲学意义的概念,它必须有感觉印象的根据,而我们却找不到心灵实体的印象。照他看来,所谓的“自我”、“心灵”,不过“只是那些以不能想象的速度相互接续着、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21](P282-283)他认为,上帝是超越感觉经验的东西, 上帝观念不过是“由于我们反省自己的心理作用,并且毫无止境地继续增加那些善意和智慧的性质而产生出来的。”[22](P21)总之, 休谟在实体问题上的态度是,知觉范围之外一切概不可知,既怀疑物质实体是否存在,又怀疑精神实体是否存在。

对于上述巴克莱、休谟的实体学说,无疑也需要从客观上加以评价。在此,我们除了应看到他们否定和怀疑物质实体及其可知性有其错误的一面外,还必须指出,二者首先是巴克莱关于“一个无活力、无感觉而又不可知的实体”将不可能作为我们观念的“生缘”,以及“要假设有‘无附性的实体’,正和要假设有‘无实体的附性’一样荒谬”[23](P49)等观点, 事实上是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学说和旧物质学说的缺陷、弊端的揭露和批判。与此相联系,休谟将经验论坚持到底而提出的怀疑论观点,同样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这除了表现在他将经验论的缺陷暴露无遗,清楚地显示了经验论与相对主义、唯心主义以及不可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将康德从“形而上学”独断论的睡梦中惊醒,从而使其在德国掀起了一场哲学革命。

由以上所述不难看出,近代英国经验论的演变过程,从根本上讲正是其实体学说演变的过程,即这一时期的经验论者对实体范畴的弊端不断认识、不断批判,直至彻底否定实体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对近代以来哲学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假如不是这样看问题,我们将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英国经验论演变这一历史现象,而且也难以正确地理解何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实体”范畴被科学的“物质”范畴所取代这一事实。

收稿日期:2000-01-15

标签:;  ;  ;  ;  ;  ;  ;  

从英国经验主义的实体看其演变的内在逻辑_经验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