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内工业产品和民族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_工业品论文

论国内工业产品和民族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_工业品论文

论国产工业品及民族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品论文,国际竞争论文,民族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开放条件下的国产工业品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的实质是国产工业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民族工业体系的建立、壮大和高度发展。那么,什么是“国产工业品”呢?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国产工业品的概念十分明确:对我国来说就是“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细究其基本含义有两点:第一,在中国生产;第二,由中国的企业生产。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这两层含义是合二而一的。所以,在过去只要是“MadeinChina”的产品,我们就可以认定其是国产工业品了。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事情变得复杂起来。“MadeinChina”的产品可以有种种不同的情况。它可以是中国的企业生产的,也可能是外国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前一种情况可能是国产工业品,而后一种情况恐怕就不能算是国产工业品了。看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把“MadeinChina”翻译为“中国制造”并不总是贴切的,在许多情况下,它的含义只是“在中国制造”,而在中国制造的东西未必一定是中国的国产工业品。

总之,我们得承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地已不是国产工业品的可靠标志。从经济意义上说,生产国产工业品的目的是本国能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是本国工业生产力的实现。外商独资企业和外资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所生产的工业产品,外方获得大部分的直接经济利益,而且这类工业品主要不是我国生产力的自我实现,而是外国生产力在我国的实现,或者是我国的资源变为外国资本所支配的生产力而获得的经济实现,所以,原则上不应归为我国的国产工业品。如果这一论点成立,那么相反的推论也成立: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或在国外由我国控股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应算作我国的国产工业品。由此看来,产品生产厂家的股权结构是确定产品是否为国产工业品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市场营销中,产品的品牌(商标)通常可以鲜明地反映该产品生产厂家的股权结构,一般来说,产品总是标有控股方所拥有的品牌商标。当然,会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为了进入国际市场,我国的产品借用外国的商标;或者外国公司购买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换上自己的商标销售等等。就生产环节而言,这样的产品还算是国产工业品。但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工业品实际上尚不具有“独立人格”,不得不采取明显不利于我方的国际合作方式,所以,并不能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例如,世界十大名牌衬衫中,有七种由北京衬衫厂生产,而生产一件市场售价为300元(人民币)以上的“皮尔卡丹”衬衫,北京衬衫厂只能得到3~4元的加工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理直气壮地认定这些衬衫是国产工业品吗?可见,产品的品牌商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尽管现在国际贸易中实行的是产品生产地的原则(顺便说一句这一原则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产品的品牌商标是产品“国籍”的更重要标志。

在确定是否是国产工业品时,产品的国产化率,即国产零部件占整个产品零部件的比重,也是一个重要标志。极端的情况是,产品的全部零部件都是由外国企业所生产,只是由我国的企业进行组装。这种产品显然很难说是国产工业品。当然,在经济开放和生产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也不能认为国产化率达到100%,才算是国产工业品。那么,多高比率的国产化率可以作为区分国产与非国产工业品的标准呢?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标准,这主要取决于导致不同国产化率的因素。一种情况是,由于技术原因,必须进口某些零部件,即本国企业达不到能生产出某些合格零部件的技术水平,不得不从国外进品。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比较成本原因,进口某结零部件在经济上比较合算,即从国外进口零部件比本企业生产或向本国企业采购,价格更便宜,更具有经济合理性。当然,就一般原则来说,只有达到一定的国产化率,以表明我国企业是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时,才能算作我国的国产工业品。

另一个需要研究的情况是:如果生产某一产品的全部设备和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例如采取“交钥匙工程”的方式购买了国外的全套生产线,生产出的产品是否算作国产工业品?这也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如果我国的企业并不能真正掌握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只会按程序操作,而且所生产的产品也是由引进的设备和技术严格限定的,这样的产品实际上还不是真正的国产工业品。如果我国的企业已能够很好地掌握所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并且能创造性地进行使用,则应该承认所生产的产品属于国产工业品。

综上所述,由于国际分工和生产的国际化向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和越来越深入的环节发展,国产工业品这一概念的内含和外延正在发生变化,国产工业品与非国产工业品的界限模糊化了,许多工业品成为“国际产品”。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一定的标准来区分国产和非国产工业品,并以此作为更深入的工业经济分析的基础。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定义:由中国企业或中国控股的企业,以中国技术人员可以掌握的设备和技术所生产的,零部件达到一定的国产化率,通常标有中国的品牌商标进行销售的工业产品,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产工业品。基本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是非国产工业品。而在主要方面符合上述标准的,可以视为“准国产工业品”。

二、开放条件下的民族工业及其面临的国际竞争

生产国产工业品和准国产工业品的各工业部门的总和,构成我国民族工业的主体。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国产工业品这一概念的边界趋于模糊,民族工业的静态边界也变得模糊了。一家企业可能即有中国的股权也有外国的股权,而且股权结构是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同一家企业有可能既生产国产工业品,也生产准国产工业品和非国产工业品;一家现在生产非国产工业品的企业,明天有可能开始生产国产工业品,同样一家现在生产国产工业品的企业,明天有可能变为生产非国产工业品的企业。所以,民族工业成为一个开放的和动态的概念,即成为只有在开放的和动态的意义上才能准确把握的概念。

指出这一点,绝不意味着区分民族工业和非民族工业已变成不很重要的事情了。相反,经济的开放并不能改变一国工业化的实质是国产工业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民族工业的建立、壮大和发展这一基本性质。由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民族工业与非民族工业纵横交织,相互渗透,甚至相互演变,使得民族工业面临着十分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发展民族工业的机会和风险都大大增加了。所以,选择正确的道路,制定适当的战略,采取有效的策略来促进民族工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成为更为重要和更为迫切的任务。

纵观历史,民族工业经历和将要经历三种不同形态的国际竞争。第一种形态是资源的竞争,即利用国内的丰富廉价的资源,生产出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国产工业品,占领国内市场和打入国外市场。传统的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国际贸易理论对这一形态的国际竞争作了系统的论述,其基本原理无非是说,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禀赋条件来生产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取得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

第二种国际竞争形态是工业品的生产和营销竞争,其实质是工业生产的技术、规模、产品的质量,以及营销方式等的竞争。就民族工业的发展而言,它表现为本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工业生产能力的增强、产品国际营销网的形成,等等。这是目前世界经济中,特别是具有相当的工业制造能力的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最广泛的国际竞争形态。

第三种国际竞争形态是资本实力的竞争。这是在企业产权(股权)开放和资本市场开放后,所形成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国际竞争。如果把前两种形态的竞争称为“平面式竞争”,那么,包括这第三种竞争形态的国际竞争可以恰当地称为“立体式竞争”。例如,假设有一家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相当的生产能力,生产具有中国企业商标的产品,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当然是名符其实的民族工业。有一天,一家外国公司购得这家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的股权,仍然生产同类产品,使用原有商标(假定它在购得该企业的同时也购买了产品商标)或另一品牌商标,这时该企业就不再是生产国产工业品,也不能算是民族工业企业了。同样,如果一家中国企业在资本市场(股票市场或产权交易市场)上购买了一家外国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权,这家原本不属于民族工业的外国公司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变为我国的民族工业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利用外资意味着什么?当以债务形式引进外资时,一般不会发生什么特殊的问题。而当以买卖股权的形式引进外资时,企业股权的转让所导致的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有可能产生重大的后果。所以,引进外资并不是“草船借箭”,它实际上是民族工业参加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实力是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最严酷、最惊心动魄的国际竞争是资本实力的较量。国际竞争一旦引入资本市场,立刻成为变幻莫测的巨人竞技场。民族工业总有一天要在这个巨人竞技场上同国际巨人较量,只是尚未成长为巨人的民族工业面对国际巨人的挑战,必须有胆略、技巧和审慎的决断。

三、在国际竞争中求发展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国际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国家的民族工业如果回避国际竞争,就永远成不了体魄健壮的巨人,也永远无法实现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我国工业曾经在回避国际竞争、甚至人为地阻止国内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走过了几十年;虽然建立起了庞大的工业经济体系,但存在的问题人所皆知。一言以蔽之:远远没有摆脱落后。最后,还是得实行对外开放,再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寻找自己发展的正确道路。

对我国的民族工业来说,一旦实行经济开放,国际竞争就在两个市场展开: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也可以称为狭义的国际市场),这两个市场日益联结、融合,成为(广义的)国际市场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工业参加国际竞争,首先主要是从使国产工业品进入国外市场开始的。依靠的主要是在资源竞争上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即以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生产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工业品,通过对外贸易,打入国际市场。但是,近年来情况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首先,我国经济的日益开放,使得国外的企业也可以利用我国要素市场上的廉价资源。其次,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步实行经济开放,那里也会有廉价资源的供给,同我国形成竞争态势。第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要素(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总之,我国民族工业在资源竞争中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这实际上是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必将会经历的历史过程,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导致低价资源优势的丧失。

从90年代起,如何增强我国工业品的产销竞争力,开始成为民族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课题。当然,这并不排除民族工业可以继续利用国内廉价资源的有利因素。但是,仅仅依靠资源价格的低廉已越来越不够了,尽快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并使国产工业品在价格性能上接近和优于外国产品,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国产家用电器在国内市场由劣势转变为优势,直至进入国外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工业品的国际营销能力的增长远没有生产能力的增长快,许多工业品、尤其是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品,主要依赖于外国企业的营销渠道,很少有我国自己品牌的产品能在国外市场形成“气候”。由于还是常常主要依靠降低售价,不仅造成销售收益的损失,而且导致在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案中我方败诉。在越来越多的我国工业品打入国外市场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工业品进入我国市场。于是,我国工业品与外国工业品之间的国际竞争展现为犬牙交错的态势。

90年代以来,民族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外国资本大举进入,形成与我国民族工业之间的资本竞争态势。外国资本以收购、兼并、与我国企业合资获取控股地位等方式,将一些民族工业企业转变为外资(或外商控股的)企业。在有些过去完全是由我国民族工业占据国内市场的行业中,外国资本已形成很大的竞争优势,有的甚至已居主导地位。以资本实力上的竞争优势对我国民族工业展开攻势,争夺市场份额,以至形成使其产品(包括由其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大范围占领我国市场的态势,已成为一些外国大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所采取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竞争战略。我国民族工业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劣势正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在许多情况下我国的企业也许并不是在技术上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也不是产品没有市场销路,而主要是因为在资金筹措和融通上存在难以解决的瓶颈,因而希望通过引入外资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对于企业本身以及某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可能是有利的,甚至可能是某些企业摆脱困境唯一现实可行的选择。但是,如果从全行业和整个民族工业发展的角度看,从民族工业所处的国际竞争态势、特别是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前景来看,则会产生一系列需要认真对待的复杂问题。因为,有时一百个正确的微观经济决策的总和未必能保证产生一个宏观经济上也是有利的结果。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意味着我国的民族工业将全面暴露在激烈而无情的国际竞争的惊涛骇浪之中。这也许会使我们陷入这样一种窘境:如果以保护主义政策来回避国际竞争,则不仅会遇到国际社会的反对和报复,而且也不利于民族工业素质的提高;反之,如果以更为开放的政策来鼓励国际竞争,则等于是让竞争力较弱的民族工业去同强大的国际资本进行较量,其间的痛苦将在所难免。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全齐美的好事,既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益处,又能避免国际竞争的风浪和国际资本的进击。该问题的实质是: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上,实行对外开放是居于一切道理之上的最大的道理,因为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发展我国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绝没有第二条道路。但是,对外开放的道路绝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平坦大道,实行对外开放就是参加国际竞争,就是要到国际市场上去拼搏,就不得不准备经历一次又一次“敌”强我弱的苦斗,承受一次又一次竞争失利的磨难。这就是现实无法回避的客观逻辑!所以,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有一条不归路,投入国际竞争的旋涡,经受国际竞争的磨难,赢得国际竞争的考验。

四、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

在国产工业品以及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中,虽然表现为越来越复杂的竞争形态和竞争方式,而且国际竞争可以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以至整个工业部门之间等多个层面展开。但是,归根到底国际竞争最终表现为各竞争对手之间的比较生产力的竞争,无论是资源的竞争、产销能力的竞争,还是资本实力的竞争,都是以比较生产力的竞争为基础和核心的。

一国工业企业能否有效地利用本国或他国的经济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以较高的比较生产力来实现对经济资源的组合和运作,使之获得经济价值。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哪个国家的工业企业具有较高的比较生产力,就最终能在世界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在当今这个越来越开放的世界经济中,优质廉价的经济资源必然越来越多地被比较生产力最强的国家的工业企业所利用,而不再是主要为资源出产国的工业企业所利用。

一国工业品的产销竞争优势是其比较生产力的直接表现。产品的质量优劣、成本价格、品牌知名度、营销方式的成功与否,等等,最终都取决于为是否拥有较强的比较生产力。

同样,一国的企业能否在资本实力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归根到底也取决于其是否拥有较强的比较生产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但是,资本本身则是要素生产力的积累,一般来说,比较生产力强的企业才会有较强的资本实力,才可能在资本实力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能以其巨大的资本优势,采取合资、合作、兼并等形式,在短短几年中大规模地占领我国市场,就是由于其拥有世界饮料行业中最强大的比较生产力,因而具有一般企业难以抗拒的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那么,什么是比较生产力?比较生产力是一个企业(行业或整个工业)能够以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率的方式持续地生产出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而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性能力。具体说:

第一,比较是生产力是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生产力。在市场竞争中,生产力的高低只有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较才能定义,因此,比较生产力是个相对的概念。

第二,比较生产力是以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为基础的,其最终的实现形式是工业产品(包括与之相联系的服务)。

第三,比较生产力是一种综合性的供给能力,它不仅表现在生产环节,而且体现在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中。

第四,检验比较生产力高低的最终标准是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能在市场上实现,即被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接受,并使其生产者获得满意的经济收入。

就国际竞争而言,国际竞争力(关于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我们将在另文中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的核心就是比较生产力,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所以,我们应以更为开阔的眼界、更加深刻地理念来看待国际竞争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国际竞争是无情的,有时人们甚至把它比作“世界大战”,这确实不无道理。但是,经济上的竞争毕竟不同于军事上的战争。军事战争的每一战役都要决一胜负,打击和消灭对手与壮大自己具有等价的意义。而经济竞争却不同,竞争对手之间并不总是表现得你死我活,而常常需要进行友好的交流和交易,开展互利合作,相互学习借鉴,甚至结为“利益共同体”。当然,如果看不到这些友好行为背后的竞争实质,那是极端愚蠢的。国际经济竞争一点也不比军事战争更仁慈,而是更残酷,有时更不讲情谊。如果说军事战争中的“草木皆兵”可能是幻觉,那么,国际经济竞争中,“草木皆兵”却是事实,竞争的意识和行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它体现在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事件之中。所以,除非你甘愿退出竞争、自认败局、永远不思翻身,否则,你就必须随时准备与竞争对手进行“礼貌的”、“友好的”、“互利的”,然而确确实实又是十分严酷的竞争。

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最重要、最具战略意义上的是要利用一切条件和因素,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比较生产力。而提高民族工业的比较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让本国企业按国际经济的竞争规则,与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进行交流、合作,这当然也就是同它们竞争。为了在总体上提高民族工业的比较生产力,我们甚至可以忍受某些局部被竞争对手“吃掉”(例如被外国资本兼并、控股、收购)的痛苦,只要通过努力使我国民族工业能够真正建立在较高的比较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国民族工业就将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和发展,自立于世界经济的强者之林。

当然,这不等于是说我们的民族工业在国际竞争中不应该得到任何的保护。实际上,任何国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更有理由对一些民族工业,特别是对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的战略利益的工业部门实行必要的政策保护:有的行业不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有些行业虽允许外国资本进入但不允许它们控股;有些行业则无论外国资本是否控股,其企业行为都要受我国政府或公共管理机构的严格规制。总之,在我国国内市场展开的国际竞争,必须纳入有利于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轨道。其实,我国企业到外国去参加国际竞争时也一样,它们也只能在外国政府的管理之下,从事不会对东道国民族工业产生破坏性影响的经济活动。

五、结论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产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的提高,民族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工业生产活动的高度国际化,当代的国际经济竞争态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我国民族工业正面临着全面、深刻的“立体式”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和锤炼。在这一严酷的形势下,提高比较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们必须以新的国际竞争观念、新的国际竞争战略和新的国际竞争政策,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使我国的民族工业在国际竞争的狂风巨浪中成长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强者和巨人。

标签:;  ;  ;  ;  ;  ;  

论国内工业产品和民族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_工业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