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利·183·波特”看青少年的非理性文化欲望_哈利论文

从“哈利·183·波特”看青少年的非理性文化欲望_哈利论文

从“哈利#183;波特”看青少年非理性的文化欲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利论文,波特论文,少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哈》“热”及讨论

目前,“哈利·波特”系列的前四部(以下简称《哈》)以至少55种语言在全世界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据报载其在英国的读者群至少有1亿,在中国的读者群至少有3亿,《哈》系列书的出版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它已经蔓及世界。

各种媒体都在讨论哈利·波特,它们在谈论人们对哈利·波特的种种痴迷表现;或讲述由哈利·波特带来的商业利润和创造的商机,这显示了哈利·波特已成为一种都市里的流行现象。确实,在如今商业化的社会,一个事物经过商业和媒体的炒作很容易变“热”,对于这些热的东西,学术研究表现得并不热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科学家们诋毁或干脆不理会媒体娱乐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大多数社会学理论一般都将文化降低为一个从属的、无足轻重的角色,当作结构上的可变因素产生的后果或结果。[1]”

但是,有关“哈利·波特”的诸多事实却暗示了它不仅仅是都市里的一种偶然的流行现象:随着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的升温,不但其作者J·K罗琳不断续写《哈》,而且《哈》被改编为电影,并且各个国家和民族也在创造自己的“哈利·波特”:据称韩国的“哈利·波特”——“退魔录”的前三卷将由东方出版社隆重推出;法国的“哈利·波特”——“佩吉·苏系列”的前三卷也将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等,罗琳的“哈利·波特”成为了全世界的“波特”,它带动了波澜壮阔的“哈利·波特”诞生风潮。这些现象的背后,说明了“哈利·波特”有可能成为一股强势的流行文化,它反映了人们文化倾向以及深层价值观的冲突和转变。“赖特认为,流行文化反映了社会和经济的变迁,它尤其聚焦于文化价值的紧张和冲突。[2]”

因此,现在的问题不是“哈利·波特”该不该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是采用何种理论框架和视角来开展对它的研究,这要根据《哈利·波特》等“热”现象发生的具体情境而定。本文试图说明为何都市里的青少年对《哈》如此着迷,而《哈》为何在都市如此流行,同时期望本文对《哈》“热”现象的分析能引起人们对都市流行文化有更多的关注。

对《哈》及“类似流行物”的解读

已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六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它们系列组合基本上是按照哈利·波特的成长经历来安排的,如在前四本书里,哈利·波特由一个魔法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成长为一个四年级的学生,第五本书写的是哈利·波特在一个暑假的故事。这套书的故事内容其实是很简单的,无非是讲了一个遭遇过人生大劫的孤儿,在寄养的常人世界的一个家庭里受虐、在魔法世界的魔法学校里受妒忌和排挤的故事,幸好有几个同情他的大人给他生活上的温暖、几个要好的朋友给他人生的意义。哈利·波特诸多故事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令人着迷,也许是因为作者刻画了一个神奇生动的魔法世界,这可以让我们暂时遗忘自身生活的平淡和乏味;当然,与作者个人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也是分不开的:平淡叙事中叠起悬念,语言的简练中透出机智,诙谐中尽现幽默。

但是,我认为“哈利·波特”致胜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以上所述,而是在于它对人的非理性力量的肯定和张扬。哈利·波特这个孤儿之所以能够打动亿万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心,并不在于他的魔法出色,而是在于他身上的勇气、信心、善良、容忍和力量等品质能吸引和鼓舞人心,哈利·波特本身成了各种非理性力量的化身。与此同时,则是对那种算计的理性能力的贬抑和鄙视,在“哈利·波特”一书中理性的代表有三类:第一是极端狂妄的野心者,这以企图统领魔法世界的伏地魔(一心想扼杀哈利·波特)为代表;第二类是妄想接替第一类野心者的阴险者,这以马尔福父子(总是排挤和妒忌哈利·波特)为代表;第三类是善于逢迎、追求名利者,这以帕西(哈利·波特好朋友的家庭成员,他总是担心哈利和其他人“捣乱”影响他个人的发展)为代表。这三类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都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至少应该是为了成功而不懈努力者。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这些人是人们注意的中心,是备受青睐和被羡慕者,可是在“哈利·波特”一书的魔法世界里,他们成了罪恶者、被讽刺者,至少是不受欢迎者。总之,“哈利·波特”中赞扬的是人的各种非理性的一面,如勇气、信心、善良、容忍和力量,批判的是人的理性的一面,如奋斗的野心、对权势的倾慕和对财富的仰仗等。

《哈》系列作品为好奇的青少年们构建了一个想象世界。《哈》系列六本书的故事形式相似,它们所述故事基本上都是围绕哈利·波特在常人世界家庭里过假期、在魔法世界上学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每本书都要谈到常人世界和魔法世界的交接,这种交接的完成就意味着对现实世界枯燥和乏味的告别,也意味着魔法世界多彩和丰富的展开,“哈利·波特”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有别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哈利·波特”的流行,说明了它暗合了现代都市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需求,这也许反映了当前都市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现代都市人的都市生活和他们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对这种不一致的分析,我们将通过对都市文化中的“类似流行物”来进一步展开。

其实不只是“哈利·波特”给了青少年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还有很多类似于《哈》的事物,它们也给我们提供了别样和另类的世界,它们也在都市中得到广泛地流行,在此我们称其为“类似流行物”。大致而言,“类似流行物”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首先是内容和形式最为接近的影片题材,其中包括魔法影片《纳尼亚传奇》、《指环王》、《史瑞克》,半魔法影片如《飞天巨桃历险记》和《捍胃战士》等;另一类是内容和形式都略有不同的童话题材,如《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猫与老鼠》等。不管这些事物的内容和现实差别程度如何,在性质上却是相同的,它们共同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旨。

对《哈》及“类似流行物”的分析

下面按照影片题材及童话题材两种类别,对《哈》和“类似流行物”进行分析。

(一)影片题材

影片题材中对魔法影片的分析,以《纳尼亚传奇》、《指环王》、《史瑞克》为例。这种影片展现的也都是另类世界,影片《纳尼亚传奇》写的是几个逃避战争灾祸的孩子,通过一个魔法衣橱进入到一个处于危机状态中的魔法世界,这几个孩子为危机的魔法世界带来希望,他们在魔法世界重获光明和自由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孩子都在解救魔法世界的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勇敢和真诚,那些自私和贪婪者是受到指责和批评的。影片《史瑞克》展示的是一个魔法世界,其故事是围绕一个解除公主的魔咒展开的,那里还有大批的童话人物:七个小矮人、三只小猪、皮诺槽等,这些小动物们不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世界里,生活其中的人们也已不是我们现时代的人,虽然在另类世界生活着的另类人们有着他们不同于我们的规则和游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们主张什么,如宽容、勇敢和信心等,可以看到他们在贬低什么,如自私,狭隘和贪婪等。这些也都是对非理性力量的肯定和对理性力量的怀疑。

影片题材中对半魔法影片的分析,以《飞天巨桃历险记》和《捍胃战士》为例。《飞天巨桃历险记》讲的是一个受虐的小孩和一群昆虫(蜘蛛小姐、瓢虫女士、蜈蚣先生和蚯蚓)在一个由巨大的桃子造的飞船上的各种历险故事,它斥责人类为了利益而相互伤害,倡导人和自然世界的和谐。《捍胃战士》讲的是一个老人生病到康复的故事,一位老人染上了感冒生命岌岌可危,恶劣的病毒则企图一举攻占他的身体,但是老人体内的白血球刑警,在老人的消化道辖区内巡逻,准备狠狠扫除法兰克体内的病毒,在感冒药的协助下,他们把器官组织起来,在肝脏、脾脏和膀胱帮忙下,一起拯救了这个可怜的老人。

不过,这些影片也存在区别,如《飞天巨桃历险记》是通过一个小孩子与昆虫的神奇经历来看世界,最终是要人们尊重自然;而《捍胃战士》则是用鲜活的真人和卡通人物一起,来演示感冒生病这个生理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刻板冷漠的医药学的一种解释。与《哈》中的人物相比,《捍胃战士》和《飞天巨桃历险记》中的人物生活环境毕竟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已不是在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魔法世界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类影片属于半魔法影片。

魔法是一种情感的浪漫形式。其实,青少年以及一部分人选择体验这种魔法带来的浪漫,是他们对现实生活无奈的反面反应。魔法世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也是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中,为了分数为了考试,让那些具有好奇心的孩子们只能把头深埋到书本里和习题中。不光孩子们如此,很多成人也是如此。为了维持生计,人们往往无心浪漫,因为浪漫会让人丢掉饭碗危及生活;为了完成工作人们杜绝感动,因为感动会让人陷入犹豫影响工作效率。这种现实的生活把人们心中的各种非理性的丰富情感一再压缩,使得这些丰富的情感变得枯燥和干瘪。

我们的时代是张扬个性的时代,可是我们只是张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头脑和认识能力,这可以让我们改造社会和改善生活,这种鼓舞人们要不断奋进,就是对人们理性能力的不断夸大。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孩子们的情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我们的爱情和友谊,我们的浪漫和感动,因为于事无用而被一再贬低。这种做法并不正确。如今家庭中父母忙于设计“成龙”、“变凤”计划,而青少年自己却一批又一批地成为了“歌迷”、“影迷”、“追星族”、“哈法族”,这些都是青少年自身寻找情感体验的表现,在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中,他们的情感得不到鼓励和发展,他们只好另找寄托。

(二)童话题材

对童话题材的分析主要以成人童话作品(卡通图书、动画片)的分析为主。如今,我们在批评青少年过于沉溺于游戏和网络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却深陷另一种与青少年相似的爱好当中,他们开始喜爱各种形式的童话作品,如动画片《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猫与老鼠》等,卡通故事书《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记了》、《我喜欢你》等。其中《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最为看好,很多成年人的手机上、提包上都有小丸子和小新的饰样。

这两部动画片比较起来很有意味,两者都是对一个儿童童年生活的写照,不过小丸子是一个聪明乖巧的小女孩,在她身上有很多传统的因素,而小新却是一个聪明叛逆的小男孩,在他身上有很多现代的东西。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他们在成人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小丸子的天真和直率、小新的调皮和叛逆都是我们喜欢的,小丸子说出真相从不顾及什么面子、小新永远以暴露性部位为取乐的做法,都让我们觉得生活的简单和温馨。

其实,成年人看动画片《樱桃小丸子》和《蜡笔小新》,就是对童年生活的升华回忆,在这种回忆里面,任何童年天真无邪的细节场景都得到重视和赞扬,任何成年人的理性表现都遭到忽视和讽刺,如《蜡笔小新》中的男孩——风间善于成熟的思虑,却总是显得让人讨厌。我们不是不喜欢聪明,我们喜欢的是那些将聪明用在理性分析上的聪明,将聪明用来捍卫个人情感的聪明。

目前,此类的童话作品正受成人的青睐,这使得青少年题材的童话作品也成为能与成人共享的文化作品。成年人向往童年的简单和温馨,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复杂和冷酷的逃避。都市的生活有着固定的节奏,各种工作有着惯例的内容,有的是规律、刻板和责任,缺乏的是任性、灵活和感情,后者在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却有着丰富的贮存。回顾童年,就是在现有的世界里寻找安慰,这与到“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寻找神奇一样,都是成年人拒绝过于理性、逃避理性的表现。

都市文化叙写结构和符号

目前,这些事物的流行和畅销市场一般都集中在都市,“哈利·波特”和上述四种事物在农村并没有多大的反响。在当前的农村中,那种自由的耕作习惯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农村内部各种神秘传说和奇闻秩事的神奇丝毫不亚于《哈》中描述的魔法世界,乡村中的孩子们如果看到这些魔法电影,也许他们会为那些眼花缭乱的先进的拍摄技术而吃惊,但这与都市青少年那种从内心深处对“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渴望和倾倒绝对不是一回事,乡村的孩子们身上保留有更多的情感。这种都市理性生活对个人非理性情感的压抑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在以《哈》为代表的魔法作品所叙述的故事里,有我们期望寻觅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在常人世界的现实生活里难睹一面,只有在魔法世界或虚幻世界里它们才得以存在和发生,这使得真正的现实生活反而只是一种陪衬,虚幻的世界反而成为了真实。这是一种故事结构的叙写特征,这种特征并不是《哈》所独有的特征,也是其它类似于《哈》的各种“类似流行物”的特征。那么,这种叙写结构是否预示了什么东西?

《哈》和上述论及的两类“类似流行物”,都正在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地在都市的角落里流行着。这几种事物分别和现实世界有着或远或近的距离:《哈》和《指环王》为首的代表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魔法世界;《飞天巨桃历险记》和《捍胃战士》为首的代表了现实世界和魔法世界的混合世界;各种音乐剧作品则代表了音乐形式中的现实世界;各种成年人童话作品则代表了真正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纯洁的部分。实际上,它们都是试图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表现现实理性力量对人内在情感的压抑,这种压抑集中地表现在都市人身上。现代都市是靠理性来组织和运行的,各种理性的科层组织保证着都市各项功能的履行。那么,都市中的个人都被淹没在大的组织和团体当中,他们作为人的情感一面被封闭起来。

“哈利·波特”及其他风行事物,它给了青少年一个丰富的想象世界,这个世界其实是都市人为自己营造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魔法世界、神话世界和童年世界,在那个世界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和行为现在都被固定在一个清楚界定的框架中间,对于我们,他们也许曾经表达或多或好或坏的意图,但是,对于他们,我们现在无所期待:他们在我们身上唤起的情感,既不是怀疑、敌意,也不是嫉妒。[3]”这种怀疑、敌意和猜测,还有相关的恐惧、沮丧和忧郁等,正是我们今天生活中常有的内容,然后在那个被构建的世界里,虽然那里依然有不测和阴云,但是围绕在我们周围的是真正的情谊,以及这种情义在我们身上激发的信心、勇气乃至奉献等情感,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里往往都是非常珍贵且难以找寻的。这种做法其实是为了在别的人类环境中找到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通过构建一个与当前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社会来逃离这一个社会。

“哈利·波特热”已使它变成了一个都市人文化欲求的符号。在一个社会由生产性转变为消费性时,与这种理性相伴的还有更多的“符号”和“意义”有待解析,这里已经不是“理性化”的解释力的问题,而是需要发展更多的认识工具问题。《哈》及其他流行事物,他们的流行不仅仅是表面上一时的“书热”、“影片热”和“卡通热”,他们往往会长久深入地一直在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哈利·波特以后会不仅仅是一个善良且勇敢的男孩子的名字,它会演变成一个代表魔法的符号,这种符号就可以独立和超越于它的原创含义开始对生活产生影响,这时的“哈利·波特”就不再是一个被创作的东西而具有了可以创造其它东西的能力。仅此而言,我认为,学术研究需要多一点非理性、多一点童心的想法,这样会有助于认识社会的未知面和神秘之处。

标签:;  ;  ;  

从“哈利·183·波特”看青少年的非理性文化欲望_哈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