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与高校定位_科教兴国论文

科教兴国与高校定位_科教兴国论文

科教兴国与高校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教兴国是我国发展的基本选择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苦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形成、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发展理论和战略,这就是:

发展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特色理论”;

发展战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稳定、长期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九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实现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效益型的转变。

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效益型增长方式,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支撑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则是实施“科教兴国”。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生成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则要求我们必须更快地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要实现四化,就必须优先发展科学技术。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要实现我国经济的效益型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亦必须依靠科技。 1978~1992年我国的经济以年平均8.7%的速度增长,90 年代以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10%。但是,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靠资金、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经济模式,存在着高投入、高通胀、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等严重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6%,而日本为23.8%,美国为19.7%,德国为2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国为30%,日本为55%,美国为67.6%,德国为55.6%,韩国为48.8%。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资金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拉动货币投入以更高的速度增长。如,1978年,我国货币投放仅2 129亿元,1994 年达7 289亿元,16年中累计增长33.4倍,年平均增长24.7%, 而同期的经济增长率仅8.7%。显然,要改变这种高投入、 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加大科技投入使科技更具实力;富有实力的科技则使产业投入更有成效,经济得到发达;发达的经济又使科技发展获得更多的投入。这就是发达国家已走过的良性循环之路,也是我国新时期应采取的经济增长模式。

科技进步,除去必要的科技投入外,人力资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它的基础。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包括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是全体民众,即国民在整体上的良好的文化、道德与身体素质;二是拥有大批高层次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培育、开发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是科技发展之本,没有发达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靠科技,这是已被证实的真理。发展科技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科教兴国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是我国科教一体的社会单元

普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主要阵地,担负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尤其是担负着培养各种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同时,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防科技机构、部门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企业科技队伍、民营科技机构七路科技大军。在我国科技的诸路大军中,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具有科技人员多、人员层次高的特点。同时,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专业几乎囊括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各科学技术领域的互相渗透,产生新的学科思想和成果,从而有利于承担和组织重大的、综合性的、开拓新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也有利于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高校信息资源丰富,既与国际科技界、教育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把握着当代最新科技发展的脉博,又通过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和政府、科研部门、产业部门有着广泛联系并日趋密切;经过国家的重点支持、世界银行贷款、横向联合和自身努力,十多年来,在重点高校已建成了一大批中心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重点实验室的65%)和工程中心,拥有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的科研、实验仪器和设备。并且,高校学术空气浓厚,科研环境优越。这一切,都现实地使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科研基础,每年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提供了许多开拓性、超前性、重大的科研成果。

据有关统计,我国的科技总经费,高等院校、中科院、独立研究所这三支基本的科技队伍所占比重分别为5.5%、4.7%、48.6%; 在R&D经费中,占财政科技拨款的比重,三支队伍分别为0.67%、6.84 %、90%。高校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却分别占各类奖项总数的1/2、1/3、1/4。高校科研,投入小,产出大。

我国高校,不仅积极承担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大、基础性、高技术科研课题,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改变旧体制下的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科技、科技与经济、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的弊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同时,积极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年销售收入数以百亿计,并已有数家上市公司。高校科技产业,对实现我国的教育、科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才是高校的优势。人才也正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产品”。高校科技与人才问题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高校科技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培养需要发展高校科技,发展高校科技既是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高校师资的需要,而后者水平对于前者的水平是决定性的。

培养人才,是高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既包括对学生的培养,更包括对师资的培养,而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条件,也更为急迫。纵使是培养学生,为了提高质量,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也不能仅仅只是教学的功能,而应当是通过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科技产业开发的综合功能来实现。

在我国,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是科(科技,包括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开发,后者亦属于经济领域,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教(教育,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结合最为紧密的社会系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最有力的对策无疑是强固高校这一支点。

(三)科教兴国,应当将高校建设为三位一体的基地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和政府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2个计划单列市确立了科教(技)兴省(区、市)的发展战略,农业、化工、林业、石化、电子、铁道等二十多个部门(行业)确立了依靠科技(教)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70%以上的地区(地级市)和县(县级市)实施了科技兴市、科技兴县的战略,依靠科技(教)振兴经济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高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应当强化高校发展,使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技术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基地。

建设高校为教学、科研、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基地,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社会发育成熟,市场体系完善,激烈、严酷的竞争使西方经济运行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企业有着对科技的本能需求。同时,西方国家教育发达,民众文化素质高,企业技术力量强。因此,西方社会具有较为完善的、运作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而我国就不同,一方面是企业缺乏或丧失对科技成果的渴求,另一方面,教育落后又使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企业技术力量弱,缺乏对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过剩”。面对这种状况,充分发挥高校作用,把高校建设为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基地,既可以减小企业消化吸收高校高技术层次成果的困难,利于成果的推广应用,又可以通过高校的产业开发,产生知识、成果、技术的效益示范,诱发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因而是一种基本选择,是科教兴国的需要。

因此,应当改革传统的关于高校职能的认识,适应当代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潮流,以教育、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和契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努力把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211 工程”的大学建设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技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基地。

建设高校为三位一体的基地,首先应当根据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学校综合的学科优势,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开发,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立足学科优势并努力实现三者的相互支持。同时,高校的科技发展,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校的科技实力与条件,确立高校科技发展的“支柱”;围绕支柱培植、发育和发展具有科技、经济、市场辐射力的科研基地或“龙头”;科研基地以学科优势为依托,围绕人才培养和市场需要,“生产”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推广、应用、生长,形成校内外的科技企业,并逐步发展成为科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支柱带龙头,龙头出成果,成果育企业,企业撑产业的科工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高校的科技发展,不仅应当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而且应当树立“市场”、“竞争”、“用户”、“效益”的观念,根据经济建设和企业的需要,开展科技攻关;应当根据学校的人、财、物条件,选择一部分社会难以消化的、具有巨大社会(市场)需求的重大、高科技成果在高校转化并发展为产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既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增加经济运行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促进科教兴国,又实现高校科技的“人才、项目、经费、研究、成果、转化、产业、效益”,即学科、科研、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高校发展科技产业,既要立足于高技术含量,又要统一组织、集中有限力量,形成高校各具学科和专业特色与优势的“拳头”。高校发展科技产业,应当结合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而不应全面开花,没有特色和优势,与社会争利争食,加剧竞争,恶化发展环境。

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高校,特别是“211 工程”大学建设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技术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基地,就必须进一步调整我国科技结构。基本思路是:育两头、紧中间、组建“国家队”。具体含义是:

1.育两头。科技发展的“两头”,即R&D 中的开发性研究和基础性研究,它们一头和经济相联结,一头和教育相联系。因此,育两头是调整、优化科技结构的必然选择。对于开发性研究(包括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应当以企业,尤其是以大企业(大公司)为主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对于基础性研究,应当以国家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尤其是大院、大所)为主体,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育两头”,实际上是形成以“四大”(大学、大院、大所、大企业)为主轴的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链。

2.紧中间。所谓“中间”,是指大量的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独立科研院所。“紧中间”,包括对独立的科研院所实施“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优育”,除保留少量精干的基础性研究队伍外,大部分的科研院所都应当“放开”,面向、进入、融入经济建设,诸如,那些主要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独立科研院所,既可以创造条件转轨为科技型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孵化器、中试转化中心或基地、科技咨询中心等),直接转变为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又可采用多种形式,与大型企业、大学、大院、大所联合乃至融合。

3.组建科技“国家队”。我国科技“国家队”应以重点大学、科研大院、大所、大型企业为核心和骨干队员,队伍精干,结构合理,产学研结合。科技“国家队”以国家科研中心(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技术中心为基地,以博士学科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所代表的国家重点、新兴学科和重大科技、工程攻关为方向,实施以开展重大成果为生长点,大公司为依托,大产业、大市场为导向的,教育(人才)、科研、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建立科技“国家队”,高校是“排头”(“源头”),主要从事基础性、高技术的科研,也是国家科技结构中必须稳住的“一头”。这种“稳住”,必须是稳住高校人才同稳住高校科研并重。要实现这种稳住,就必须增大对高校的财政科技投入和建立、形成对科技投入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机制,在重点高校建设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中试基地。

标签:;  ;  ;  ;  ;  ;  ;  ;  ;  ;  

科教兴国与高校定位_科教兴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