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浅谈细节描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细微论文,细节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细节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肖像或事物和景物等某一细小环节所作的细致、具体、真实、生动的描写,对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它包括肖像细节、动作细节、语言细节、景物和场面细节,等等。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性,而且对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境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如《背影》中,朱自清先生就抓住了“背影”这一形象的艺术细节,并进行多次渲染,从而体现了父亲爱怜儿子,儿子眷恋父亲那感人肺腑,使人荡气回肠的感情。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船长”那漫不经心又很不耐烦的“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这一语言细节与鲁迅写的“阿Q ”到底是否姓赵和写成“阿贵”呢还是“阿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揭示了贫穷和地位卑微使得于勒和阿Q被社会所遗弃的现象, 而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更是巧妙地描写了严监生临死时一个劲地伸出二个指头这一细节,活画出这个“悭吝鬼”的丑恶形象。
可以说,细节是作品的血肉,是艺术的生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和提炼细节呢?
首先应该做到真实,我们所描写的细节,应该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特征。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列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可见其重要了。因为,只有细节真实了,人物才能逼真、传神,作品才能富有生动气息,使人可信。
如彭达在《一个女市长的遗愿》中,就把笔墨的重心落在女市长在弥留之际,费力地攥住女儿掉了扣子的前襟,随后才闭上眼睛溘然仙逝这一细节上,从中可以看出,“她”不仅是“鞠躬尽瘁”的好市长,而且也是一位温柔的母亲。内心深处对女儿有着深厚的感情,只是因为工作忙,才顾不上照料自己的女儿。倘若作品不是选择这一细节,而是套用文革时的流行写法——在救人前还要想想英雄,临死时还要说几句豪言壮语等套路来写“她”,那势必会违反生活的真实。失去了真实,哪来的感人力量,艺术的魅力呢?!
其次是典型。所谓典型,是指所描写的细节,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用细节时必须要“百般挑剔”,要“用尽心力”,严而且细。(详见《茅盾论创作·有意为之》)例如,阿Q向吴妈求爱, 鲁迅先生只写了两个细节:一是跪下,二是说了一句“我和你困觉”这句话,就很符合阿Q的阶级地位与个性。有时, 新闻写作也需要用典型的细节来提示主题。如获中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就一改那俗套抽象的或仪式或成就的报道,作者在全文中选取了三个细节:一个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盲人在别人的陪同下用脚步丈量桥面的宽度;二是一位老太太在桥上高兴地一连拍了五张照片作纪念;三是一位在建桥时积劳成疾而病逝的工程师的爱人来到桥上告慰亲人。三个细节,三个典型,使主题在细腻的、人情化的浓浓的情感中“流淌”出来,那么感人,真正说明了南浦大桥已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
此外,细节还须富有个性特征,葛朗台之所以是葛朗台,是因为他有别于泼留希金和阿巴公,在贪婪、残酷中有狡黠的一面;林黛玉之所以不同于朱丽叶,是因为除她们追求个性自由这一共性外,林黛玉有其体弱多病,含蓄多情而又敏感自卑的独特个性,这些在中学课文的节选部分中都有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
细节的生动,也是人物性格鲜明,血肉丰满,充满活力的关键。如《荷花淀》伏击战一场,就有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枪声中,女人们各自在寻找自己丈夫的脸;战斗胜利结束,战士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战士们把战利品丢到妇女的小船上,女人们把小包裹丢给战士们。这些细节描写,渲染了战场的生活气息,烘托出根据地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和炽热的亲情、爱情。
必须注意,细节描写只有在跟其他重大情节相映衬时,才能显示其意义,发挥其作用。我们在写作时,不能不加选择地堆砌细节,更不能刻意求工,为追求“细节”而煞费苦心,胡乱编造,那样反而会使人物形象模糊,主题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