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外部世界_北约成员国论文

俄罗斯与外部世界_北约成员国论文

俄罗斯与外部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3/87.5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94(2015)03-0005-0008

       一、问题的提出

       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主要指俄罗斯周边战略的变化及与西方关系的延续与断裂。其中,俄罗斯周边战略主要涉及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及东欧国家,而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则从根本上体现了俄罗斯同外部世界互联互动的特点。乌克兰危机发生后,2014年普京有几次比较重要的讲话:3月18日的演讲①、7月22日在安全会议上的讲话②以及12月4日的国情咨文③。这几次讲话的共同特点是以克里米亚问题和乌克兰危机为引子,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俄罗斯精英的国际政治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历史看,俄罗斯是冷战结束以后地缘政治博弈的受害者。第二,从现实看,俄罗斯一直以来面临由美国主导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外部威胁。这种威胁的表现:对内是武力违宪夺权,对外是单极霸权挤压战略空间。第三,从未来一个时期看,俄罗斯的战略重点在后苏联空间及周边国家。那么,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苏联解体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种变化导致俄罗斯有一种受害者的心态?

       二、俄罗斯为什么未能融入外部世界

       俄罗斯独立之初的治国理念一般被概括为“欧洲—大西洋主义”,其基本含义是指俄罗斯本来就是欧洲的一部分,只是由于鞑靼蒙古人的入侵和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才使俄罗斯同西方文明分开。俄罗斯是欧亚国家,这是个地理事实。但是,从历史的倾向、文化优势、价值取向体系和文明的观点来看,俄罗斯民族是欧洲民族。俄罗斯应该把目光瞄准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欧洲—大西洋空间。“欧洲—大西洋主义”者认为,对外政策最优先的方面不是同原苏联各共和国的重新联合,而是尽快加入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这一政策的实质就是在民主化、非意识形态化、非军事化和对外政策的非全球化的标志下,使俄罗斯同西方结成“伙伴”和“盟友”,成为世界最发达国家俱乐部中的成员④。

       中国学者把俄罗斯的这一对外政策形象地概括为“一边倒”政策。“一边倒”政策官方代表文献是1993年4月30日叶利钦批准的第一份俄罗斯外交战略文件《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该文件指出,西方国家是未来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西方国家能够在帮助俄罗斯复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⑤。融入西方是俄罗斯首先的外交目标,就像时任俄罗斯外交部长科济列夫所言,俄罗斯需要在遵循共同的民主价值观的基础上同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和盟友关系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俄罗斯主要是从地区稳定和境外俄罗斯人利益的角度看待独联体问题,至于保持对独联体的主导力与保持大国地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提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实行“一边倒”政策,认为确立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实现途径是加入西方领导的各种国际组织。在作为俄罗斯核心利益的独联体问题上,俄罗斯甚至认为需要美国介入独联体事务以便帮助俄罗斯来保持地区稳定⑦。

       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1994年北约确定东扩。在俄罗斯看来,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一直未能确定出新的格局,处于停滞不前状态。俄罗斯主张,在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在欧洲建立集体安全,这有利于避免集团的分裂,但是,在1994年12月于布达佩斯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会议上,俄罗斯的建议被否决⑧。1994年12月1日北约外长会议决定成立专家小组为东扩制定规则和计划之后,叶利钦在12月5日召开的欧安会首脑会议上,表示了坚决反对,认为这是播下不信任的种子,并且使欧洲面临着陷入冷和平的危险。这是俄罗斯放弃“一边倒”政策的标志性事件。

       苏联解体后,作为转型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需要重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最初几年对于俄罗斯和外部世界而言,都是很关键的历史性时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1994年12月俄罗斯在融入西方的问题上最终功亏一篑?笔者认为,有五个因素促使俄罗斯与西方相互认知发生了变化,并最终导致俄罗斯放弃了“一边倒”政策。

       一是北约东扩问题。北约东扩让俄罗斯开始认识到民主意识形态与地缘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1989年东欧剧变后,1991年苏联出兵压制立陶宛争取独立的运动和1991年“8·19事件”中苏联强硬派的表现,都让刚刚摆脱苏联控制的东欧国家心存疑虑,积极要求北约东扩⑨。面对东欧安全格局的迅速变化,作为北约领袖的美国对北约在冷战结束后的功能也处于重新定位之中。直到1993年克林顿政府还在犹豫不决,既担心会使俄罗斯感到孤立,又担心东欧国家的内部矛盾被带入北约。西方内部对于北约东扩的意见不一,实际上反映了如何定位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如何看待俄罗斯国家身份的根本问题,因而北约东扩的问题也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国内政策的制定和政治思想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北约东扩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对俄罗斯治国理念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北约最终确定东扩的结果也使得一直以来存在是否由于西方政策的失误而导致失去俄罗斯的争论。一直到1994年1月10-11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北约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才通过了《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宣言》、《和平伙伴关系:邀请文件》和《和平伙伴关系:框架文件》,明确了北约将向东扩大⑩。

       二是波黑战争问题。1992年的波黑战争,表明俄罗斯与西方在欧洲大陆地缘安全上的不同利益诉求。1992年3月开始的波黑战争不仅是两极格局结束以后出现的民族冲突,也是二战结束以后欧洲大陆规模最大的种族战争。美欧俄在波黑战争中的博弈,不仅反映了俄罗斯与西方对于欧洲安全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案,也让俄罗斯与西方初步认识到在后冷战时期双方利益的不同。

       三是俄罗斯国内的政权危机问题。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关于宪法文本制定的分歧初见端倪。1990年10月,时任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制定《俄罗斯联邦宪法草案》,主张建立总统制,但是被人民代表大会否决。1991年底开始改革时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本来就很严峻,已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困境。国民经济改革一经启动,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所有问题立刻发生了严重的激化。“休克疗法”改革难见成效,俄罗斯政治发展受到危机的严重影响。市场改革使社会付出的代价太大,俄罗斯不得不为“休克疗法”改革付出代价,俄罗斯的国家治理进程也被不停的危机所打断,叶利钦所能选择的只能是首先保持政权稳定(11)。但是,俄罗斯副总统鲁茨科伊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对叶利钦主张的“一边倒”政策和“休克疗法”心存疑虑,导致双方在发展模式、政治道路及对外政策领域产生一系列分歧,最终引发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权限划分的激烈争斗,以十月流血事件的形式结束了双重政权危机。政治反对派的强大压力使叶利钦不能不反思自己的内外政策。可以说,双重政权对立的根源是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对立的起因是经济政策的分歧,矛盾的加深是由于在国家权力体制上的争论,最终的结果是兵戎相见。双重政权危机表明,俄罗斯国内即使在一边倒时期也有强硬的反对力量。

       四是1993年国家杜马选举问题。1993年底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出现了“日里诺夫斯基现象”,让西方担忧“魏玛俄罗斯”问题的出现。1993年12月,在俄罗斯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中,事先并不被看好的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出人意料地获得国家杜马中的70席,被叶利钦寄予厚望的盖达尔领导的“俄罗斯选择”运动仅获96席。久加诺夫领导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也获得了65席。支持总统和执政党的激进派遭遇滑铁卢,激进民族主义政党的自由民主党和左翼反对派共产党影响明显上升。从1992年以来民主派持续衰落之势难以改变。1994年1月11日新议会开始运转后,1月20日政府完成改组。激进民主派在议会和政府中都成了少数派。俄罗斯共产党、俄罗斯农业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联合“俄罗斯妇女”、民主党等中派议员团成为能左右局势的中坚力量。在国家杜马里,一种以国家为重的思想日益成熟,各议会党团都有这种思想的支持者,即便是表示坚决反对总统政策并以弹劾相威胁的议会党团也不例外。

       日里诺夫斯基的意外获胜让西方开始把经济虚弱但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俄罗斯与历史上的“魏玛德国”现象相提并论。在西方看来,冷战结束以后的俄罗斯仍在努力为自己在世界上寻找一个位置。尽管俄罗斯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仍在不断削弱,但是,作为苏联战略核武库的继承者,俄罗斯有能力对美国发动一场毁灭性的核攻击。而俄罗斯国内政治生态的发展进一步加重了西方的担忧。“日里诺夫斯基现象”的出现表明如果俄罗斯朝重新成为帝国的方向发展,那么即使是在俄罗斯受削弱的情况下,也能够造成严重的地区性威胁。这种设想被称为“魏玛俄罗斯”问题,也就是说有这样的可能性,即受其经济上和政治上的麻烦和耻辱的激怒,俄罗斯会通过转向极端民族主义的政策,特别是使老的内部帝国的一部分或全部重新合并或者以对他们拥有主权的办法来恢复帝国昔日的荣耀(12)。

       五是第一次车臣战争问题。1994年12月第一次车臣战争,让西方开始警惕俄罗斯帝国思维的复活。在第一届国家杜马选举后,叶利钦政府本就举步维艰,更令叶利钦政府雪上加霜的是,车臣冲突使叶利钦与“俄罗斯选择”,即“民主俄罗斯”的思想联盟破裂。政府针对车臣采取的行动不仅打击了“俄罗斯选择”的队伍,并使国家杜马民主议会党团彻底分成了不同的派别。1994年初,沙赫赖的俄罗斯统一和谐党脱离民主派队伍,并站到了反对派的一边,直接导致国家杜马政治力量的重组。国家杜马随即通过决议,促成了1991年“8·19事件”中的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政治家和1993年十月事件的组织者被赦。1994年总统国情咨文发表前一天,1994年2月23日,国家杜马以252票赞成、67票反对、28票弃权通过决定,对被指控为参与和组织1991年“8·19事件”、1993年“五一”和十月流血事件的在押犯实行大赦,拉开了权力机关之间以及各政治力量之间新的一轮政治斗争的序幕。2月26日,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等1993年十月事件的参与者被释放。可见,车臣问题作为一个刺激性因素,造成叶利钦与民主派产生了利益冲突。叶利钦和民主派的共生现象告一段落。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第一次车臣战争加剧了俄罗斯社会上的排外情绪。苏联解体以后,由于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执政当局的不满和失望、俄罗斯周边爆发的族际军事冲突以及出现向俄罗斯大批移民等因素,导致俄罗斯社会出现严重的排外情绪。1993年初,对不同年龄和地区的人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已经有48%—54%的人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排外情绪。根据1994年2月的社会调查,有75%的俄罗斯人产生了这种情绪,其表现如下:一是抽象的排外情绪,认为俄罗斯人受了委屈,“别人从我们这里把能拿走的都拿去了,而现在又说全都是俄罗斯人的错”。这种情绪发生在一半受调查者身上。二是“反西方”,认为俄罗斯的财富被廉价出卖了,外国人把财富抢走了,认为改革是外国人策划的,只有利于西方。在受调查的人当中,有15%—20%的人有这种情绪。三是民族排外情绪,认为俄罗斯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是异族人造成的,非俄罗斯人在俄罗斯享有的权利太多,并且滥用这些权利。尤其对车臣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犹太人、中亚各族的人以及在俄罗斯城市中经商的其他民族的人有偏见。这种民族排外情绪产生在4%—6%受调查的人身上。而无论第一次车臣战争如何结束都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排外情绪(13)。可以说,车臣问题在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具有特殊意义。比如,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后,西方以车臣问题为借口对俄罗斯施加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是要孤立叶利钦执政后期业已形成的金融寡头政权。当时西方普遍认为,如果俄罗斯再不更换政权,政权机构不仅将继续腐化,而且有可能实行专制统治(14)。

       综上所述,上述五个因素引发俄罗斯国内局势的发展变化,国内形势的变化又迫使叶利钦为了对抗反对派,需要在内政上放慢改革的速度,缓和民众不满,在外交上,开始向重视俄罗斯的利益和民众大国心理的政策转换。1994年2月,在当代俄罗斯政治史上第一份总统国情咨文中,叶利钦审时度势,强调俄罗斯战略任务是“重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机构与构建新俄罗斯的国家观念”(15)。把容易得到反对派势力赞同的重视国家利益的理念摆在第一位,强调建立强大的俄罗斯。这是在经济危机仍在持续、反对派势力增大的情况下,叶利钦试图通过强调民族感情,强调大国俄罗斯来巩固政权基础。这是一篇定基调的讲话,为新俄罗斯国家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俄罗斯统一和谐党主席沙赫赖称叶利钦第一次播下了确立俄罗斯国家地位概念的种子。

       三、俄罗斯为什么走向了孤立

       在历史关键时刻,上述五大因素的发展变化,让西方意识到了俄罗斯国内民主化问题的复杂性,需要防范俄罗斯帝国意识的复活。而民主化和去帝国化恰恰是西方对于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双方认知的变化终于导致俄罗斯与西方蜜月期的结束。1994年12月,俄罗斯与西方的争吵,是上述俄罗斯与外部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苏联解体最初几年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矛盾累积的一次爆发。俄罗斯融入外部世界的历史阶段戛然而止。

       1992年3月,尼克松曾经发表一份备忘录,忧心忡忡地担心美国将失去改造独联体地区的历史性机会,历史将会拷问“谁丢失了俄罗斯”(16)。笔者认为,以上五个因素深刻影响了苏联解体后在历史关键时刻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认知。

       国家的复兴和发展取决于其政治集团是否能够对应新世界的挑战和机遇,是否能够正确评价这个新世界。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人们普遍认为,俄罗斯与西方的战略目标都非常明确:西方的战略是使苏联解体的现状维持下来,将俄罗斯的势力遏制在边界之内;俄罗斯的战略是实现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三个斯拉夫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重新一体化。由于利益诉求有本质差异,因此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是结构性的,难以调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乌克兰危机实际上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基本矛盾演变的产物。笔者不反对上述观点,但是笔者认为,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一个内部进程和外部变化落差日益加大的历史进程,我们应该把这个历史过程说清楚,而不是简单地就双方存在的所谓结构性矛盾下结论。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到,无论俄罗斯还是外部世界,不是一开始就有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结构性矛盾。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双方认知出现变化是本源性的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俄罗斯与外部世界融入阶段结束以后双方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五个因素实际上是战略稳定、发展道路以及独联体问题这三大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从1995年开始,结束了与西方蜜月期的俄罗斯,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再也没能绕开欧洲安全格局与世界战略稳定、俄罗斯发展道路与民主转型以及独联体为依托的欧亚战略这三大根本问题。

       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笔者强调一点,即当前俄罗斯与西方在乌克兰危机后出现的长期软对抗的博弈状态也是一个内部进程和外部变化落差日益加大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演变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前文论述的融入阶段,这个阶段从1991年到1994年12月北约确定东扩,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基本吻合的时期。俄罗斯是真正想融入西方社会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并立甚至孤立的阶段。从1995年一直持续到现在,当然其中可以细分为若干不同特点的历史时期,但是仅就是否要真正融入西方社会这点来说,其实从俄罗斯结束“一边倒”政策开始,俄罗斯已经与西方渐行渐远了。

       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与西方平等并立的关系纠结不断,俄罗斯国内发展道路一直存在西方化与俄罗斯化的争论。从1995年到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为一个时期,俄罗斯一直谋求与西方建立平等伙伴关系。但是,1999年3月24日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坚决反对开始轰炸塞尔维亚,使俄罗斯与美国的矛盾急剧恶化,也说明所谓俄美平等伙伴关系政策只是俄罗斯的一厢情愿。叶利钦在1999年3月31日的国情咨文中表示,科索沃战争再次表明俄罗斯矢志不渝地反对北约东扩是有充足理由的。北约取代联合国和欧安组织的企图以及在欧洲及其范围之外将武力决定强加于人的做法是无法让人接受的(17)。俄罗斯反对科索沃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罗斯国内的车臣问题。事实上,北约的军事行动鼓励了车臣分离主义势力。1999年8月2日,车臣武装进入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2000年6月由普京批准的新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明确指出:“关于俄罗斯同外部世界建立新型平等互利伙伴关系的一些设想未能实现。”(18)

       从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到2001年“9·11事件”,是俄罗斯反抗美国单极霸权的时期,而“9·11事件”给俄罗斯一个缓和与西方关系的机遇,但这一短暂的与西方的缓和期又被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打断。2003年10月的尤科斯事件和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俄罗斯政治改革遭遇西方压力。2003年以来独联体地区的颜色革命又让俄罗斯与西方陷入了反挤压与挤压的泥潭。一系列的国内外事件导致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断恶化。如果说1995年到2003年俄罗斯还在西方化与俄罗斯化发展道路上左右摇摆,那么从2004年普京第二任总统任期开始,俄罗斯走上了一条越来越俄罗斯化的发展道路。

       但是,俄罗斯熟悉的发展道路在西方看来是俄罗斯的民主倒退。西方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并不是一个完全实现民主的国家,然而与普京时期的俄罗斯社会相比较,虽然普京时期经济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无疑更加充满民主的氛围。2003-2004年的尤科斯事件、别斯兰人质事件、俄罗斯卷入乌克兰总统大选风波以及社会福利改革被西方视为普京的四大失误。西方认为,这些失误不是偶然的而是体系自身的缘故所致。俄罗斯出现的民主倒退,是普京加强集权所造成的结果而并非外界强加的结果。俄罗斯的民主倒退必然会对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影响,西方不再对与俄罗斯在外交政策中仍然拥有共同价值观抱有幻想(19)。

       就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踯躅不前之时,2008年的俄格战争进一步恶化了双方业已存在的矛盾。2009年欧盟也推出了“东方伙伴关系计划”。俄罗斯认为该计划的主旨是进一步蚕食和挤压其战略空间。此后,俄罗斯开始对国家身份的认同进行重新思考。2011年10月竞选总统前夕,普京提出了欧亚联盟的构想,要在欧亚大陆建立强大的超国家联合体模式,使之成为当代世界多极中的一极,并成为欧洲与亚太地区的有效纽带。

       2013年底乌克兰危机爆发。乌克兰危机导致俄乌关系及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全面恶化并将长期处于软对抗的博弈状态,这对俄罗斯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安全环境有消极影响,进而对俄罗斯国家形象、国家认同、发展动力及政治稳定等方面产生连锁不利反应。

       四、结论

       1989年东欧剧变,1989年12月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后宣布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二战结束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进入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时至今日,当今世界的变革与变化依然复杂,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还在深度调整。综观冷战结束以来国际风云变幻,无论旧的世界格局的坍塌,还是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都与欧亚大陆地区的形势,尤其是俄罗斯的转型与发展密切相关。

       俄罗斯转型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涉及俄罗斯如何处理和看待国家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实际上也与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紧密相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外部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不断加深,外部世界对俄罗斯的影响也逐渐加强。世界改变了俄罗斯,俄罗斯也改变了世界。

       乌克兰危机为分析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让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俄罗斯精英的国际政治观,研究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及对俄罗斯内政的影响。俄罗斯同外部世界互联互动的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融为一体、平等并立还是孤立主义。事实上,无论是融入、并立还是孤立都是俄罗斯与外部世界关系空前紧密的外在表现。

       在后苏联空间其他国家的眼里,俄罗斯作为帝国形象被感觉和认知。俄罗斯作为这些国家的他者,促成他们沿着去俄罗斯化的主线完成自身身份认同,通过在政治文化结构上认同西方而试图摆脱俄罗斯的控制。但是对于俄罗斯而言,构建其内外空间观却缺乏一个可以和其现代国家身份相匹配的认知上的他者。这与俄罗斯的地理空间、历史文化与现实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这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经历苏联解体以来二十几年的发展后,现在相当一部分俄罗斯执政精英认为,西方社会不是共同家园,俄罗斯无法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西方是现代化的资金来源,而另一方面它也是地缘政治挑战的源头。西方既是榜样又是挑战,这形成了所谓“新孤立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基础。俄罗斯精英的反美情绪不表露在外,但实际上却十分强烈。在反美主义的同时,“反欧盟”情绪也在滋生(20)。

       尽管如此,俄罗斯可能受到孤立和走向孤立的最大威胁还是来自自身,来自内部。如果不能制定出经济振兴战略,如果以反西方为基础建立动员模式,那么这种孤立只能越陷越深。动员模式短期效果明显,但这种动员不可避免会招致外部世界更强烈的反应,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将会陷入死结。以反西方为基础对国家发起动员的诱惑力,在俄罗斯政治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部分源自政界人士中那些极端民族主义派别和极左的传统派(21)。

       当前,俄罗斯与西方的对抗虽然很大程度上是由战略目标、国际定位和传统文化造成的,而且,普京在2014年国情咨文中明确表示不会对对外政策进行调整,这说明俄罗斯与西方的软对抗有可能是长期的。那么,俄罗斯有可能在与西方处于尖锐的外交对立中处理好本国的国内问题吗?技术和信息革命已经迅速地改变经济发展的性质。不融入世界经济,一个国家不可能有大的经济发展。当今世界,也鲜有自给自足发展起来的例子。且不说俄罗斯是否一直在真正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努力,单就现在选择注重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发展出口替代战略来说,如何获取外国投资、技术、文化和管理经验?如何处理经济衰退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俄罗斯实现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面临挑战。对于普京的考验可能会在2016年举行的第七届国家杜马选举中体现出来。

       总之,苏联解体后,作为转型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需要重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一个内部进程和外部变化落差日益加大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过程与内部政治秩序的变化互为影响。在最初关键的历史时刻,由于北约东扩、波黑战争、国内政治生态及车臣战争等因素,俄罗斯未能融入西方体系。时至今日,俄罗斯未能实现与外部世界融入与并立之间的平衡。

       注释:

       ①3月18日,普京在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主体身份加入俄罗斯的演讲中,认为西方一次又一次欺骗了俄罗斯,背着俄罗斯做出了对俄罗斯不利的决定。Обраще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18 марта 2014,http://kremlin.ru/news/20603

       ②7月22日,普京在安全会议召开的关于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如今不存在对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直接军事威胁……但动摇社会政治局势,以各种方法削弱俄罗斯和打击我们弱点的企图一直存在。”Заседание Совет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22 июля 2014,http://kremlin.ru/news/46305

       ③12月4日,普京在2014年总统国情咨文上抨击美国一直以来都直接或在幕后影响着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4 декабря 2014,http://kremlin.ru/news/47173

       ④李静杰:《俄罗斯关于“文明选择”的争论》,载《太平洋学报》1997年第2期。

       ⑤Основные положения концепции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утверждены Распоряжением 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Б.Н.Ельцина от 23 апреля 1993 г.//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1991-2002.Хрестоматия в четырех томах,составитель Т.А.Шаклеина.Т.IV.Документы.М.,2002.

       ⑥Михайленко В.И.Истор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больше вопросов,чем ответов,http://ural-yeltsin.ru/usefiles/destiny/Mikhailenko.doc

       ⑦郑羽:《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十年间的演变》,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4期。

       ⑧Бенедиктов К.С.Россия и ОБСЕ:реальные и мнимыевозможност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с о в р е м е н н о й Ро с с и и.1991-2002,http://window.edu.ru/resource/984/46984/files/mion-ino-center07.pdf

       ⑨东欧国家中最早提出加入北约问题的是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⑩郑羽:《俄罗斯与北约:从“和平伙伴计划”到马德里峰会》,载《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6期。

       (11)Об укреплении Ро ссийского го сударства.По сланиеПрезидента РФ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25февраля 1994г.

       (12)Zalmay Khalilzad,“Losing the moment?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world after the Cold War”.The Washington Quarterly,Spring 1995.

       (13)Эмиль Паин,После чеченской войны//Известия,13 января 1995г.

       (14)Российская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перед вызовами XXI века,http://svop.ru/public/pub2000/1263/

       (15)例如,在1994年2月24日的总统国情咨文中,叶利钦认为:“俄罗斯正经历巩固国家发展国家性最重要的一个阶段。”Россияпереживает сейчас один из важнейших этапов развития своей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и.См.Об укреплени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Ф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25 февраля 1994г.在1996年2月23日的总统国情咨文中, 叶利钦再次明确表示:“ 独立之初俄罗斯领导人面临的战略任务是恢复俄罗斯国体。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Перед руководством России стоял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задача-воссоздание россий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и.Без преувеличения,этобыла проблема выживания.См.Россия,за которую мы в ответе.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Ф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24 февраля 1996г.

       (16)梅孜主编:《美俄关系大事实录(1991-2001)》,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7)Ро ссия на рубеже эпох.По 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Ф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31 марта 1999г.

       (18)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http://www.mid.ru/BL.NSF/ARH/19DCF61BEFED61134325699C003B5FA3?OPENDOCUMENT

       (19)Anders Aslund,Democracy in Retreat in Russia,FEBRUARY 17,2005,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05/02/17/democracy-inretreat-in-russia/25wg

       (20)Тренин Д.Россия входит в“Новый изоляционизм”//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9 декабря 2013г.

       (21)Российская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перед вызовами XXI века,http://svop.ru/public/pub2000/1263/

标签:;  ;  ;  ;  ;  ;  ;  ;  ;  ;  ;  

俄罗斯与外部世界_北约成员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