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论文_蔡浦

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论文_蔡浦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兵团十二师西山农场学校 830002

摘 要:积极主动保护自然环境,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生态文明观,渗透生态环境知识。遵循自然规律生产和生活,唤醒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地参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创设美好家园,热爱祖国,保护丰富资源,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主动保护自然环境 遵循自然规律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忧患意识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趋严重。积极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要从学生抓起,树立生态文明观。在生物科学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一、渗透生态环境知识。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环境知识并不集中和凸显,生物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扩张和渗透一些生态环境知识。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时,教师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是过滤器、解毒器、消声器和气温调节器的作用,破坏花草树木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气候异常、水旱灾害等,鼓励学生主动保护植物、积极参加植树造林。

在讲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重金属污染物、废塑料污染物和农药污染物都会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例如DDT、废电池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盲目开垦种植作物、过度放牧和乱捕滥杀野生动物,不合理利用会破坏原有食物链,反而导致畜牧业减产、草场严重退化甚至沙漠化。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后懂得,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只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产和生活,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唤醒生态文明意识。生物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生态环境知识,还要使学生形成思想观念,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观。在中学学科中,生物学是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而生物学中的生态文明观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创设美好家园中来。

在生物教学中要积极拓展教材空间,尽可能拓展学生视野,结合身边生态问题的相关实例、各种调查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对生态危机进行认识和反思,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向学生分类介绍我国动植物资源时,要有意识地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教育。人们利用科技力量改造世界、给人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物种的灭绝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三、培养生态文明行为。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及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明确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时,要注意宣传生态环保法规。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学生不断强化生态道德意识。可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改变环境意识差、资源观念淡漠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环境资源知识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讲解生物是人类的朋友,我国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要获得可持续利用,有赖于我们对它们的切实保护,让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祖国、保护丰富资源的种子。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指出当前我国资源面临的因境,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不再,取代的是黄沙连片;大量的野生动物、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如鸟兽类的濒临灭绝境地……以此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

论文作者:蔡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论文_蔡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