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分析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比较论文_石梅兰

(娄底市中心医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15年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第一组为使用阿司匹林单独进行治疗;第二组,在第一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输注每千克400毫克的静脉丙种球蛋白,连续输注5天;第三组在第一组治疗基础上,予静脉输注每千克1000毫克的静脉丙种球蛋白,连续输注1-2天的治疗方法,比较三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沉(ESR)、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等恢复情况。结果 第一组的总有效率为60%,第二组的总有效率为75.0%,第三组的总有效率为90%,相比之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沉(ESR)、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等数值均有所变化,且较为明显(P<0.05),而第三组患者的三组数值变化最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其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川崎病

引言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因累及部位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损害,随着逐年发病率的上升,目前该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1]。该病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结合其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且好发于冠状动脉,目前治疗主要是针对急性期控制血管炎症,防止冠状动脉扩张及动脉瘤形成。针对川崎病的治疗由最初的阿司匹林发展到目前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在缩短热程、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损害得到充分的肯定。但针对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剂量、次数、时间窗等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随着静脉丙种球蛋白剂量的增加,其治疗效果越好[2]。基于此,选取我院120例川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展开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998-2015年120例川崎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第一组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分别为:22、18例,年龄在3.6到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2)岁,第二组男性人数和女性分别为21例、19例,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6.4岁、3.2岁,平均年龄为(4.5±1.4)岁;第三组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分别为:23例、17例,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为:6.5岁、3.4岁,平均年龄为(5,5±2.3)岁,所选病例均符合第八版《儿科学》川崎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病程超过10天;(2)对药物有禁忌症者;(3)伴其他严重疾病者。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第一组为使用阿司匹林单独进行治疗;第二组,在第一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输注每千克400毫克的静脉丙种球蛋白,连续输注5天;第三组在第一组治疗基础上,予静脉输注每千克1000毫克的静脉丙种球蛋白,连续输注1-2天的治疗方法,比较三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沉(ESR)、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等恢复情况。

1.3疗效指标

观察三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沉(ESR)、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等数值的变化,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析不同剂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了解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使用首剂IVIG 48h后,体温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没有发热症状;有效:患者使用首剂IVIG 48h后,体温等生命体征有所好转,发热症状减轻,且低于38.5℃;无效:患者使用首剂IVIG 48h后,体温等生命体征没有恢复,发热症状更为严重,且高于38.5℃;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用计算机软件收集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中,对其进行分析和统计,用(n/%)和()表示计数资料,若计算结果显示P<0.05,则表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第一组的总有效率为60%,第二组的总有效率为75.0%,第三组的总有效率为90%,相比之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

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疾病,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是其主要并发症[3]。主要以发热、眼结合膜非化脓性充血、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草莓舌、多形性红斑、四肢变化、颈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表现[4]。目前我国该病呈上升趋势,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生命。当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是阿司匹林和静脉丙种球蛋相结合的治疗方案,但对其用量,不同医学界专家学者有不同看法[5]。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第一组的总有效率为60%,第二组的总有效率为75.0%,第三组的总有效率为90%,相比之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沉(ESR)、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等数值均有所变化,且较为明显(P<0.05),而第三组患者的三组数值变化最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较不用、或者小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临床疗效更明显,且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明显降低。在此次研究中,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给药方法对川崎病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随着剂量的增加,其治疗效果更好,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康复,还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谢利剑,马晓静,俞岑妍,等.不同IVIG治疗方案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影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7):624-627.

[2]赵雪莲.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对外周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8):1591-1593.

[3]陈颖,曾嵘.甲基泼尼松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6(8):17-19.

[4]何俊峰.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8):182-183,186.

[5]闫辉,陈永红,张清友,等.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2例并文献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5):365-369.

论文作者:石梅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  ;  ;  ;  ;  ;  ;  ;  

回顾性分析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比较论文_石梅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