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荆州市水利局《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近期工作安排通知》要求,现结合江湖关系演变谋划新时期治水思路报告如下:洪湖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东南端,东接武汉,南临岳阳,系武汉城市圈观察员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员单位,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主战场,正在建设中的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全市辖21个乡、镇、区、办事处,国土面积2519平方公里,人口94万人,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水产面积和淡水产品总量居全国市(县)首位。
关键词:演变历程;影响;对策建议
1 江湖关系演变历程
第一个阶段为江湖自然连通阶段。建国以前,湖水随长江水位的消涨而起落,汛期江水倒灌、东荆河横流入湖。
第二个阶段为修堤建闸关大门围湖造田阶段。建国初期,洪湖水面达734平方公里,随着长江干堤、东荆河堤及新堤排水闸、新滩口排水闸等工程的修建,堵住了长江洪水倒灌,从此江湖一体的格局不复存在,洪湖主要靠新堤排水闸等工程与长江相连。四湖总干渠、螺山干渠、洪湖围堤建成,辅以进出湖的福田寺闸、小港闸等修建后,这些水利工程隔断了洪湖与周边主要河流的自然联系,使湖区及周围沼泽地被大规模围垦。洪湖汇水区的地面径流主要通过四湖总干渠汇入湖泊,由若干涵闸对湖泊水位和水量进行调控,经下内荆河等与长江相通。一方面,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善了洪湖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洪湖围堤形成后,以围堤为界的洪湖水面缩小到402.16平方公里。之后,受“以粮为纲”“与水分地,向湖要粮”观念引导,沿湖地区广泛开展“插到湖心、收到湖底”的围湖造田运动,共围垦民垸18个,面积99.2平方公里,洪湖湖泊调蓄面积进一步减少,调蓄能力和净化污水能力下降。
第三个阶段为广泛修建排灌系统,发展机电排灌阶段。每年汛期,河湖水位都高于内垸水位,农田渍涝灾害严重,为此,全市大力开展河网化、田园化建设,通过人工开挖渠道代替原有自然河道,修建大量的电力排灌泵站,大大减轻了洪涝威胁和扩大了耕地面积,进一步提高农田的排涝抗旱能力,使全市排灌水平达到10年一遇的标准,粮棉油产量大幅提升,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水产品主产区,全市2013年粮食产量689800吨,水产品427669吨、棉花产量9957吨。
第四阶段是综合整治阶段。“91、96、98”长江流域大洪水后,全面加固了长江干堤,对沿江民垸进行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强调人给水以出路,不再一味与水争地。但同时对沿江的一些病险涵闸进行了封堵,影响了沿江乡镇引水抗旱,虽实施了替代水源工程,但需从下内荆河提水灌溉,遇到类似2011年大旱也无水可取,且从自流引水改为泵站提排,运行成本较高。对新堤排水闸、新堤老闸等穿堤建筑物进行整治,对新滩口泵站、高潭口泵站、南套沟泵站、大沙泵站等沿江一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江湖连通的能力有所恢复。通过实施灌区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骨干渠道疏挖等工程,对全市骨干泵站涵闸进行“五统一”管理等措施,初步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水系互连互通。实施洪湖围堤整险加固一期工程,部分提高了洪湖围堤的防洪能力。2005年至2007年,开展洪湖围网拆除工作,除1169户专业渔民按每户20亩面积进行安置外,其余围网全部拆除,洪湖大湖水质得到改善。近几年来,围网养殖有所反弹,我市又组织了专项拆围行动。
2 江湖关系演变的影响
2.1 防洪排涝能力不足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清水下泄,引起河势变化,崩岸时有发生,严重危及堤防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东荆河堤、洪湖围堤、下内荆河堤不达标,中小河流和农村河道防洪标准低,穿堤建筑物老化失修,整体防洪保护圈未形成。江湖关系演变使得四湖地区的大小湖泊被围垦,蓄洪能力降低。四湖仅洪湖和长湖具有流域性调蓄功能,洪湖也实质上成为了四湖地区的大型平原水库,承担着四湖中下游地区汛期蓄洪、冬春灌溉的任务。四湖中区按十年一遇排涝标准尚欠外排流量220m3/s,每到汛期,上游泄洪与下游排涝矛盾突出。四湖中上区涝水主要通过地处监利县的福田寺闸下泄洪湖。以前,洪湖、监利群众为福田寺闸下泄流量经常发生矛盾,甚至引发械斗。
2.2 从长江提水灌溉和进行生态补水的能力严重不足
洪湖长江干堤整治加固时,对沿线大部分涵闸进行封堵,全市灌溉和生态用水主要靠洪湖蓄水解决。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长江低水位时间较长,新堤排水闸、新堤老闸自流引水几率很小,洪湖蓄水难以满足灌溉和生态需求,需从长江提水灌溉和进行生态补水,经测算,总提水流量需要120 m3/s。
2.3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
洪湖现有耕地面积地势较低,泵站涵闸渠道等水利工程是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但洪湖市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年代久,且受当时条件所限,建设标准不高,管理维修资金短缺,经过长期使用,设备老化较为普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急待进行更新改造。
2.4 水源调度受制约
由于近年来长江低水位运行时间长,春灌时节新堤排水闸无法引江水,为储备足够的春灌水源,洪湖冬季调度水位控制在24.8m左右,螺山、沙口等沿湖乡镇渍水无法自排,只能靠泵站提排,加重了生产负担。而且,在实际调度中常常受到水产养殖的制约。在2013年抗旱期间,运用设计流量800 m3/s新堤大闸从长江引水时,考虑到湖区围网养殖的安全,实际引水流量控制在200 m3/s左右,抗旱成果大打折扣。尽管如此,部分养殖户认为江水水温低且挟带泥沙,造成螃蟹死亡,多次到市政府及水利部门上访,形成不稳定因素。
2.5 影响洪湖水体净化能力
随着江湖阻隔,洪湖天然径流减少,水体置换频率下降,湿地水源萎缩,水体净化能力明显下降,再加上上游客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乡镇生活污染以及渔民生活垃圾污染等影响,加剧了洪湖水质恶化。
3 对策和建议
3.1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工程
3.11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隔堤北灌区、下内荆河灌区以及沿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疏挖整治渠道、整修涵闸、泵站、机耕桥等建筑物,改善灌溉面积172万亩。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河道疏挖、节水改造、小型水源及田间工程等,改善灌排面积56.6万亩,增加节水灌溉面积0.7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47万吨。实施“中央统筹”项目县建设项目,河塘整治及水系连通,配套建筑物加固整治等,恢复灌溉面积6.1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67万亩,增加节水灌溉面积0.40万亩。新增节水能力873.9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23万吨。
3.12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对洪湖市26处乡镇中心水厂进行升级改造,厂区自动化控制系统、管网渗漏监测系统、水质检测设备、中心加压站、连通主管道安装及厂区附属工程完善等。
3.13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东荆河引水灌溉工程,新建倒虹管3座,疏挖渠道237km,整治涵闸等配套建筑物132座。
3.14水源工程与城市供水工程。新建倒虹管3座,疏挖渠道237km,整治涵闸等配套建筑物132座。
4 结束语
各地区为了实现各地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与重建,就必须遵循恢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重建模式和技术体系。
论文作者:谢作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洪湖论文; 泵站论文; 涵闸论文; 排水闸论文; 长江论文; 工程论文; 洪湖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