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百色市中医医院
摘要:本文以消毒供应中心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定义和特点,并对于如何加强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相关医疗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建设;管理
一、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定义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也可称为超级消毒供应中心,是指那些具备所在区域的多家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保健机构等的一切可再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监测、发放功能的消毒供应中心。其主要投资力量是政府和医院,也包括部份的社会力量。它的投资主体可以是运营商或管理者,也可以是受投资者委派的第三方。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的建设与管理,设备选用与装修设计,运行方式和规模等均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和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督。
二、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优势
根据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概念可知,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于可重复用的医疗器械进行集中处理,确保其处理质量,从而有效保证病人的安全。近几年,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区域性消毒中心在这一方面的巨大优势。
第一,高效。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可以对同类的医疗器械进行集中处理,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节约。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节约一定的土地资源,还可以节约不少的人力、物力、设备的投入,由此减轻了医院的管理负担,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的消耗。
第三,环保。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可减少洗涤剂的使用,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第四,成本效益。对医疗用品进行消毒供应集中管理,可大大降低成本。经统计测算,
如果由各医院自行处理医疗器械,每件普通器械的处理成本均不少于8元,而通过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每件普通的医疗器械的处理成本则可降至5元左右。其成本效益优势一目了然。
三、加强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
(一)完善质量管理组织及岗位责任
根据《新标准》的管理规范的要求,我国目前的消毒供应中心已逐步形成护士长—组长—组员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将质量管理组织建立在工作岗位之上,可以明确每位工作人员在质量管理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的要求,组长也应及时纠正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与那些复杂、贵重和难处置的器械,交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承担,进而形成不同层次的专业岗位职责。
(二)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从现实情况来看,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流程实际上就是无菌物品的再生产过程。《新标准》重点明确了清洗、消毒及灭菌的质量监测标准,并进一步改变了长期以来重监测轻过程质量控制的错误观点。前瞻性的质量管理观念正在逐渐为专业人员所认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伍燕平等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有效改进了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库存管理[1];杨海轶等深入探讨了工作效率指标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科学化中的应用[2];曾月英提出如何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来提升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3];黄浩等通过对清洗记录单的改进,实现了提高器械清洗质量的效果[4]。这些均反映了我国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
(三)加强各工作区域内的质量控制
《旧标准》将消毒供应中心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采取强制通过的方法,不可逆行,并设立多个相对独立的人流和物流通道,这就导致了存在建筑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区域控制工作的重点不明确等问题。《新标准》对建筑布局进行全新规划,分为辅助区和工作区,工作区域主要包括去污区、包装检查及灭菌区,无菌物品的存放区[5]。工作区域内物品放置遵循由污到洁且不逆流。《新标准》重点强调区域内物品污洁分明,并对污染物品、清洁物品和灭菌物品实行分区域控制,对温度、湿度和机械通风换气次数进行了明确规定,是我国当前医院建设消毒供应中心空气质量的可靠参考标准。
(四)明确各区域的功能作用
《新标准》在国际的消毒供应中心建筑标准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了传统区域的管理要求,明确进出去污区、检查包装区所需要穿专用工作服的要求,对于其它区域包括无菌物品存放区,则取消了更衣换鞋的规定。去污区的缓冲间可有效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包装区的缓冲间是为了提高工作区域的清洁度,保持器械的清洁。因此,在去污区和包装区各设立单独的缓冲间和传递窗。无菌物品存放区是存储并发放无菌物品,这改变了原来无菌区的概念。根据这一原则,取消长期使用的多门发放窗封密式设计,改采用直接开门的开放式格局,进而减少反复接触无菌物品的中间环节,使无菌物品发放顺畅,提高了效率[6]。
(五)科学的确定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筑面积
盲目扩大消毒供应中心的占地面积不是其建设和发展应有的趋势,建筑面积的大小关系到供应中心的运营成本。《新标准》没有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筑面积做出强制性的规定,而强调的是其面积应以满足医院目前和未来发展规划的需要,有效利用工作占地面积,降低能耗。许多消毒供应中心尽管面积很大,但其设备的运行时间却很短,大部分时间和区域是闲置的,造成运行成本的浪费。当前,对消毒供应中心面积的规划通常以床位数当作参考依据显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应当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后计算出消毒供应中心的合理面积。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大部分现代化的消毒供应中心往往更加重视与手术室密切相关的传递物品专用通道,完备的信息化管理,较高的清洗消毒机械化程度以及各类设备的高效运作,实现满足集中管理工作方式的需要。这些方面是值得我国消毒供应中心借鉴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疗事业发展的新生事物,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目前,我国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模式正朝着集团化的方向迈进。供应中心与社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管理手段也趋于智能化,高科技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化和作用也在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伍燕平,杨海轶,李杏华,等.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改进一次性无菌物品库存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0):69-70.
[2]杨海轶,常后蝉.工作效率指标在消毒供应中心科学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15-16.
[3]曾月英,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19-21.
[4]黄浩,周晓丽,陈慧消毒供应中心清洗过程记录表的设计与应用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627.
[5]廖小环,陈善泽,傅臻,陈丽娟.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03:12-14.
[6]许章英.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02:148-149.
论文作者:黄明燕,莫敬先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9
标签:中心论文; 区域性论文; 物品论文; 工作论文; 新标准论文; 区域论文; 医院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