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郑 巧
【摘要】应当下教改之需求,合音乐创作本身的特性,笔者提出了以艺术实践为导向的音乐创作教学。旨在强调作曲专业在音乐创作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和强化学生的实干能力,能够通过相应的艺术实践活动展现出各自的创作才能。
【关键词】艺术实践;音乐创作;教学活动;目的导向
1.本文由“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名称:中国民族器乐创作中对“新音响”的技法研究,课题批准号:GH16015
2.本文由《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名称:中国民族器乐创作中对“新音响”的技法研究,课题批准号:JJKH20170952SK
时代不断发展,教改也是在不断地跟进时代的步伐。当下,实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在音乐专业教学领域这一块,也更加注重实干人才的培养,从而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笔者提出的“以艺术实践为导向的音乐创作教学”,便是从音乐创作教学这个小的切入点开始,来回答我们音乐专业教学中的“why”、“who”、“How”等诸多问题。
一、音乐创作为何要以实践为导向?
以实践为导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音乐创作教学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可阐释为如下两个方面:
1.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趋势。随着这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我们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特别是作曲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若走上就业的道路,那么考核其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在所难免的。例如为所在单位创作一些音乐作品,一是考核其专业能力,二是物尽其用,明确未来其在单位的具体功用。若毕业生只能沉浸在作曲的各类理论中,而无法把优秀的乐思表达出来,那么其专业能力必定受人置疑,而在职业道路上的定位也很难清晰。
2.音乐创作的产物必须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换言之,没有实践就没有音乐创作,然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曾过于看重理论的修习,而不能够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践行自己的创作思路,因而,笔者所述以实践为导向实际是呼吁我们的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要更加尊重和强化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二、谁来实践?
谁来实践?当然是学生,却不仅仅只有学生,还有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等多个组合体进行的实践。
首先,在发布学生的艺术实践作业之前,教师应当充分地了解当下音乐创作的职业要求,先要有自身的实践积累做支撑。例如,在布置小型室内乐创作的作业时,除了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给予大方向的指导外,还要能够细化到学生写作时的许多细节,对其细节的写作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作品的构思。
其次,实践的形式不能局限为个人,还必须搭建小组式或团体式的创作团队,这种形式往往是大部分初学者不能够适应的,但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因而,要以实践为导向,不仅要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上,还应该通过多方面的手段令学生体验未来职业道路上的实践形式。
三、如何以实践为导向来教学?
有了对实践导向的重要性、实践主体和实践目标群体的认识,我们再来谈实践的落实便比较清晰了。
首先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的产出。不仅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中实践的比重,还要确定出学期目标和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的调整。例如在具体创作技法的教授上,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再笼而统之,一定要细化到具体和实际的作业,且不求多,而求精。
教师可以模拟实践中遇见问题的先后秩序来设置学期教学目标。如首先设置在主题的立意上,学生如何发展主题的旋律线条、调性、和声语汇或织体形态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去大胆的尝试各种不同的思路,而每一种思路带来的也必定是不完全相同的音响形象。再如主题发展出来之后,整个作品的风格定位以及时代特性等等,这些内容如果不落到具体的音符创作上都是空谈。
其次,教学方式的调整。姚恒璐在其文章《作曲教学中的音乐创作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指出:“纯粹技法的课程固然可以传授,而个性化的思维是任何人也无法赋予的,因为作曲毕竟是‘创作’,而不是纯粹画音符的‘智力游戏’。[姚恒璐.作曲教学中的音乐创作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06:24-27.]”
清楚地表明音乐创作本身是实践本质的,但是这种实践并非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创作者本人的生活阅历、审美情趣、专业基础、创作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的。所以,以实践为导向的音乐创作教学方式必须有所调整。
最后,实践手段的调整。曾经,我们常常主张培养学生的“默写”能力,这一种训练是尤其作用的,学生借助于乐器(如钢琴)的发声能力,将预想到的音响效果表现出来,从而能够从听觉的角度来验证音响的合理性和美感,而后才记录到乐谱上。但这种写作的方式也尤其弊端,如构思的中断或音响效果的单一等等。因而,在当下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和音响审美高度开放的今天,音乐创作实践的手法可以大为改观。一方面音乐创作领域的音响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乐器音响,在电子音乐大行其道之后,音响与非音响内容都可以纳入到作品的表现视域中,因此,实践的手段不必再拘束的坐在某种乐器之前。另一方面,电子设备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创作手段,我们可以在一个界面上实现多种音响的搭配与组合,这也给我们的实践导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小 结
综上所述,以艺术实践为导向的音乐创作教学实乃大势所趋。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虽然能够明确其重要性,然作曲专业有其特性,其创作活动本身是实践性的,但其落实到每个个体的实践活动时又呈现出难以概论的情况。因此,在音乐创作的教学中实际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深思和探讨。文章在此抛砖引玉,言有不足将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陶娜娜.音乐创作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评《音乐创作教学:理念、原则和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4
[2]潘祖君.从单一技术训练到综合素质培养——作曲专业本科学段课程设置的反思与构想[J].人民音乐,2013-05
[3]方弋.理论作曲课程——普通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园地中的重灾区[J].人民音乐,2011-07
个人简介:郑巧(1979.1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汉族,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论文作者:郑巧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音乐创作论文; 导向论文; 学生论文; 音响论文; 专业论文; 能力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