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君[1]2009年在《韩国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韩国作为亚洲的旅游业发达国家,政府的旅游政策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韩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及其相关政策的分析,总结其旅游业发展经验,以便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明了旅游经济的相关理论,介绍了旅游经济本质论及其必要性;其次参照韩国旅游部门公开数据,论述了战后韩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并重点分析了韩国的旅游政策的内容及效果,最后总结韩国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目前对韩国旅游政策相关研究较少且资料较早,本文结合最新的数据和资料,从韩国旅游发展历程的角度分析其旅游政策,试图解决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素材。
陈昱汐[2]2017年在《韩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至今,各个国家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业的成长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和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旅游业虽有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管理秩序混乱,基础设施落后和专业人才不足等诸多问题。而我国近邻韩国的旅游业日趋成熟,已成为国家的核心产业。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很值得关注,其经验与教训更值得借鉴。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对韩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旨在为我国旅游业的振兴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首先,本文阐述了韩国旅游业成长的五大阶段。朝鲜战争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大力吸引外来旅客的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是韩国旅游业国内外均衡成长的振兴期。20世纪90年代,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旅游业迎来挑战期。21世纪初至2013年是“韩流”效应下旅游业的飞跃期。2013年至今是旅游业成为韩国核心产业的时期。其次,本文重点研究了韩国旅游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制订的成功经验。韩国政府在发展旅游业时,制订了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构建了旅游管理体系,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融资财税上予以政策倾斜,研发特色旅游产品,并积极进行对外宣传。最后,阐释了韩国的经验也带给我国的启示。概括地讲,我国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产业监管,大力发展国内国际旅游业,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重视旅行社的管理,积极开发旅游资源,研发优秀旅游产品并重视对外宣传。本文立足于韩国旅游业五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及其政策,采用逻辑推导、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探索韩国旅游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高晓霞[3]2008年在《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服务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近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贸易额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货物贸易。作为服务贸易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加入WTO后少数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之一,旅游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想把我国从旅游大国转变为旅游强国,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文章将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运用于旅游业,研究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出发,运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的各项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指标,对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世界旅游资源和旅游业是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外部环境,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文章第四部分分析了世界旅游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了几个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国家,从它们的发展经验中获取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最后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为依据,针对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从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区域结构、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及政府对策方面给出了提升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崔哲浩[4]2002年在《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借鉴》文中认为当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和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发展之快,产业带动力之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进入90年代,国际旅游业伴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在亚太地区掀起热潮。抓住这一时机,我国已将旅游业确定为第叁产业发展的带头产业,予以大力发展,使我国旅游业迅速从改革前的40多位上升为目前的世界第15位。伴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及“硬件”建设正不断增加和完善,但是旅游业的“软件”建设则显得十分薄弱,特别是旅游经济、旅游文化理论研究及旅游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因此,借鉴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弥补我国旅游发展中的不足和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韩国在亚洲是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从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韩国是一个半岛国家,面积为9.9万平方公里,旅游资源比较稀缺,与我国相比缺少很多。那么,这几十年内,韩国如何发展成为亚洲旅游强国呢?本论文具体分析韩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发展优势,以便更好地借鉴于我国旅游业,为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本论文有五个部分构成:一、绪论;二、韩国的自然条件及旅游资源;叁、韩国旅游业发展及现状;四、韩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五、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旅游业的启迪。
杨春梅[5]2014年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冰雪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区域经济影响日渐明显,成为众多区域的发展目标之一。中国的冰雪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发展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因此对冰雪旅游业进行深入研究,无论从冰雪旅游业自身发展和现实需求出发,或是从区域稳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考虑,都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方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运用Vensim PLE软件对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冰雪旅游业的动力系统功能与特性,选取了资源、经济、文化和环境4个子系统的22个指标,创新性的构建了冰雪旅游业发展动力系统模型,并对哈尔滨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进行选择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提出了四种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国外冰雪旅游业发展比较完善,国内冰雪旅游业尚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对国内外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分析及总结,提出了资源驱动型、经济高效型、文化兼顾型、环境保护型四种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2)确定了冰雪旅游业发展动力系统及动力因素。以冰雪旅游业4种发展模式为基础,构建冰雪旅游业动力系统结构模型,指出动力系统包括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3)构建了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分析冰雪旅游业发展系统的因果反馈结构,构建24条反馈回路及4个动力子系统因果关系图。通过系统变量及指标确定,构建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选择模型,通过系统模型的函数关系式及真实性检验,对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进行选择。(4)选择了哈尔滨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根据哈尔滨冰雪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冰雪旅游业动力系统关联性,构建72个函数关系式并进行真实性检验,对哈尔滨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进行选择,测度出文化兼顾型模式为哈尔滨冰雪旅游业的理想模式,其模式选择结果符合哈尔滨冰雪旅游业现实情况。最后提出合理利用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深化冰雪旅游文化,树立旅游品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宣传冰雪旅游新理念等措施。
周维现[6]2013年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叁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任瀚[7]2007年在《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逐步开放的中国旅游业像一块强力的磁铁,吸引的不仅是大量的入境旅游游客,还有来自海外的大量资金。外资以各种方式渗透中国旅游业,形成了世界旅游跨国集团争先启动中国市场的态势。目前,中国酒店业已经全面开放,有49个国际品牌酒店进入中国市场;旅行社业也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外资旅行社增加到了25家,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正在成为旅游企业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伴随着旅游业全球化发展的加快,中国入境旅游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入境旅游垄断壁垒瓦解,跨国旅游公司强占高端市场,中外旅游集团正面交锋,形成了国内、国际竞争相互交错的市场格局。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入境旅游产业怎样才能创造、增加、保持和捕捉价值,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效防止旅游经济的过度漏损,以利于旅游经济长期的增长和繁荣?为此,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综述与探讨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研究,按照全球-国家-地区-企业的分析思路,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价值创造活动中跨国旅游公司(外资公司)、国内旅游公司、政府、游客和资源等相互之间的关系。论文突出了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全球运行机制的研究;突出了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受国家、贸易组织和地区制度影响的研究;尤其是突出了旅游产业组织创新、治理模式和产业升级的研究。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是有关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背景的介绍。同时提出了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从全球-地方联结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入境旅游产业,而全球价值链理论是揭示这种全球-地方产业经济关系最合适的研究框架之一。第二章是对入境旅游研究、全球价值链理论和相关理论以及它们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进行了回顾和探讨。本章在全面、深入地梳理价值链(VC)、全球商品链(GCC)、全球生产网络(GPN)和全球价值链(GVC)等理论基础上,明确指出价值链、全球商品链近年来理论上走向统一的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也日益走向融合。本文用全球价值链而不用全球生产网络是因为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不是制造性行业,所以用“价值”一词,而回避用“生产”一词,更能突出旅游行业的特殊性。第叁章对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文中内容特别突出了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受国家、贸易组织和地区制度影响的方式。第四章对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网的时空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多样化的嵌入中,本章重点定量研究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网“停泊”在不同地方的问题(从国家水平到地区水平),并选取了五个因子,构建数学模型,对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五章对中国入境旅游产业组织创新与组织中的权力关系、企业间的跨境关系及全球价值链网的全球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全球化的进展使孤立于重视市场作用的经济运行变得困难起来,而链网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对于现代产业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章突出了作者通过对旅游企业管理层的访谈进行的案例分析。第六章对中国入境旅游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入境旅游产业价值链网的治理模式是动态变化的。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网的跨国公司与其所拥有的在中国独资旅游企业之间是层级治理模式,它与合资旅游企业之间是半层级治理模式,而国内旅游企业之间也正由市场治理模式向层级治理、网络治理过渡。第七章对全球价值链网中中国入境旅游产业的升级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入境旅游产业能否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网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走出国门,掌控中国入境旅游价值链网,获取更多价值,是中国入境旅游经济面临的全局性挑战。第八章是结论,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并提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婧[8]2013年在《邯郸市政府主导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邯郸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培育发展旅游产业这个核心,着力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力争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本文旨在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深入分析典型旅游业发展模式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构建适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府主导模式,并提出实施的具体思路。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邯郸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重要的实践指南,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首先全面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夯实了论文基础;其次,从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以及政府干预叁方面深入分析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并结合“焦作模式”分析各市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再次,全面阐述了邯郸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系统梳理了当前邯郸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从内、外部原因着手分析邯郸市发展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的必要性,提出了符合邯郸市地区实际的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并对其效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从政策创新、工作运转机制、规划和政策引导、打造“龙头项目”以及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了邯郸市发展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田福淑[9]2018年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对韩国经济增长影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韩中两国同处亚太地区且地理位置毗邻,无论是在社会、文化还是经济层面都具有悠久的友好往来历史。自从1992年8月24日韩中两国建交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韩国和中国作为亚洲主要的经济体。2015年2月,两国完成了韩中自贸区的谈判,这标志着中韩双方合作将进入新的高度。众所周知,旅游服务贸易能带动经济的增长,促进国家与地区的收入提高、带动相关贸易项目发展、增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伴随双边政治、经济政策的引导倾向,韩国和中国之间传统的旅游服务贸易也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韩中应共同构建地区新秩序。基于此,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对韩中两国旅游贸易服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针对有关的旅游服务贸易理论进行总结。再次,通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并搜索大量数据,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其中,以韩国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描述韩国的经济增长情况;用中韩贸易总额、访韩中国游客人数、访中韩国游客人数等作为解释变量,来描述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对韩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出中国旅游业发展对韩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各国访韩旅游人数中,中国公民所占比重较大;(2)韩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3)中韩双边贸易和韩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会显着促进韩国经济增长,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会对韩国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最后,笔者针对上述的结论,对韩国旅游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冯玉宝[10]2016年在《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东北亚各国尤其是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受其影响,东北亚各国的旅游产业也随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有力地推动了该区域各国之间旅游产业合作事业的进程。东北亚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如果区域内各国协调一致,积极参与合作,那么本区域的旅游产业合作将会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在此背景下,东北亚各合作主体不断探索旅游产业合作的模式,以谋求进一步加快区域旅游产业合作的步伐。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经历了从政府推进到市场引领,从市场引导到政府宏观布局的发展过程;从旅游景点,到旅游线路,再到旅游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日趋合理,逐渐完善了以中国长白山、俄罗斯海叁崴、朝鲜“罗先”地区和金刚山、韩国的东海岸及济州岛、日本的富士山等地为点,以图们江、东边边界、高速铁路线、航空航海线为轴的多重“点线”型旅游产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并从以图们江流域小区域合作发展为以图们江为中心的中、朝、俄、韩、日等东北亚五国的大区域合作,现在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供给型旅游产业合作模式、市场推进的需求型旅游产业合作模式、资源禀赋催生的流域型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等多种合作形态。本文研究的思路及目的是从东北亚旅游产业自身特点出发,如何更加有效的整合并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探讨了东北亚特别是图们江区域旅游产业的合作模式,以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东北亚地区内的图们江区域旅游产业合作体系和基本框架,并在这种体系和框架下,对图们江区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模式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及分析,从中探索出更加适合本区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模式,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本文首先综述了关于旅游产业合作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主要观点,界定了旅游产业合作的相关概念,旅游产业合作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主要类型,并以旅游产业及产业合作模式的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发展脉络;梳理了各种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构架,并重点介绍了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合作、以及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一些相关内容。其次,分析了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现状、主要特点及动因;东北亚各国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等。认为,近几年来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发展较快,其中中日韩叁国间的旅游产业合作发展尤为迅速,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叁点,即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是本区域旅游产业合作的动力之一,旅游产业本身属性是合作的内因,而东北亚区域所具有的自身特点是合作的外因。然后,阐释了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在此介绍了流域型合作模式、集散地型合作模式、客源地—目的地型合作模式等一些可供选择的模式,同时分析了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的现实条件、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合作模式的定位,并阐述了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的优势与瓶颈及解决途径等问题。最后,在上述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外一些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经验,立足于中国东北亚区域即图们江地区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认为中国参与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应该重点推进发展“客源地——目的地”模式、“流域型”模式以及“政府主导”型模式,并提出了参与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的具体对策。
参考文献:
[1]. 韩国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刘雅君. 吉林大学. 2009
[2]. 韩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研究[D]. 陈昱汐.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3]. 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高晓霞.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4]. 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借鉴[D]. 崔哲浩. 延边大学. 2002
[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D]. 杨春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
[6]. 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
[7].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研究[D]. 任瀚. 河南大学. 2007
[8]. 邯郸市政府主导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李婧. 燕山大学. 2013
[9]. 中国旅游业发展对韩国经济增长影响问题研究[D]. 田福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
[10]. 东北亚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研究[D]. 冯玉宝. 吉林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