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思政的两个生成路径论文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思政的两个生成路径论文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思政的两个生成路径

王玉生

(绍兴文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要始终高举“课程思政”的大旗,坚持立德树人。影响“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思政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的育人资源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思政;教师;课程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外教育简史》课程始终高举“课程思政”的大旗,坚持立德树人。影响《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思政”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探究教师与育人资源挖掘这两个生成路径。

1.1 数字化教学支撑环境的构建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基础。一个完备的数字化讲授情境如下图所示,最根本的便是网络教学资源中心库,上游是资源库管理系统(教学信息收集库),用于经管资源的存储、同享和运用,其并行的是支撑网络教学进程的平台,之上是针对用户的门户网站。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平台是面向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专门系统,它与其它系统相对独立。相关的学生、教师信息和课程设置信息则依赖于教务管理系统。

一、教师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

每一门课程都有“课程思政”的功能,每一位教师都有“课程思政”的职责。作为《中外教育简史》课程的专任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的效果既取决于教师的育人知识与育人意识,又取决于教师的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要最大化地显现“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必须做到:

(一 )坚持习得育人知识与提高育人能力相统一

从历史维度上看,教师要不断习得古今中外教育家广博的育人知识,欣赏其高超的育人能力。从现实维度上看,教师要不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将《中外教育简史》课程建设与思想育人有效结合,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二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的教师既要成为该门课程育人知识的传播者,教好书,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育好人,也就是说,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教师要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恰当融入《中外教育简史》课程的教学之中,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切实扭转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价值引领的倾向。

(三 )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

就目前技术现状而言,多信息多传感器融合的导航技术更有希望完美解决掘进机的导航定位问题,如惯性导航技术与机器视觉技术组合或其他方式的多信息多传感融合技术等[14,17-20]。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产褥期女性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与产后精神病、心绪不宁均属于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其发病率在15%搭配30%之间[1]。通常表现为自责、焦虑、悲伤、沮丧等,进一步发展会导致不同程度处事能力丧失、无法履行母亲义务等等,严重的还会有自杀倾向。现阶段对PPD诱发因素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解释,普遍认为是由心理、社会及遗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次研究采用藏医霍尔麦疗法对PPD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二、课程内容的育人资源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先决条件

每一所学校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每一门课程都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则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中外教育简史》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要认真细致地深挖。

简言之,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真正成为“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

(一 )挖掘教育制度史的育人资源

教育制度史是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一方面,挖掘中国教育制度史的育人资源。稷下学宫是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它在管理上采取“门户开放”政策,欢迎各方学者来学宫游学,具有教育平等理念。宋代早期书院继承了我国私学传统,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它没有出身和年龄的严格限制,不分地域籍贯,举凡一切愿学的四方之士均可投奔书院,不需报名考试,只要提出申请,书院主持者便虚怀若谷,来者不拒,同样具有教育平等理念。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成为稷下学宫的办学指导思想,而自由讲学、自由研究成为宋代书院的核心精神和特征,这充分体现了教育自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挖掘外国教育制度史的育人资源。19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主持制定了1881、1882年的教育法令,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世俗性三条原则,具有教育平等理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颁布义务教育法,实施强迫教育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这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新阶段,给予义务教育以一定的物质保障,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也具有教育平等理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教育的民主化,这体现了教育民主的价值观。

言传身教出于范晔的《后汉书》:“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其意是,既用语言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所以,教师要以流畅的口头语言、规范的书面语言、优雅的体态语言准确传播育人知识,又要以自己模范的行动、高尚的行为示范引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家的言行要求教师必须修身立德,做出示范,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

(二 )挖掘教育思想史的育人资源

教育思想史是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的产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一方面,挖掘中国教育思想史的育人资源。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施教观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义就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族类、大小、贤愚、贵贱、亲疏,都可以入学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孔子教育平等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第二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体现了友善、诚信的道德观、价值观。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一位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伟人。其立德树人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独到的见解。从何谓立德树人、立何德树何人、如何立德树人三个方面挖掘其思想精华,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等家庭道德,培育和践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等职业道德,培育和践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社会道德,培育和践行遵纪守法、主动纳税、保家卫国等国家道德。另一方面,挖掘外国教育思想史的育人资源。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探析其“美德即知识”,引导学生向苏格拉底学习,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根据灵魂论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主张德智体等和谐发展,体现了和谐的价值观。赫尔巴特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探讨其教育性教学,理解“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寓意,体现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爱国情怀,这也是西方“课程思政”的历史渊源与理论阐释。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体现了守信、诚实、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等诚信品质。

(三 )挖掘教育活动史的育人资源

教育活动史是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教育活动的历史。它既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的起源,又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还是连接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的中介和桥梁。一方面,挖掘中国教育家教育活动史的育人资源。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曾管过牛羊,也管过仓库,当过会计。贫贱的少年生活,促使他发奋自学,渐渐地通晓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学问,靠着“不耻下问”和勤奋好学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为他日后大办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孔子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办教育上,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办私学,广招弟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孟子曾“受业子思之门人”,为孔子私淑弟子。孟子学有所成后,也聚徒讲学,后车数十乘,带着弟子游说列国,极力推行“仁政”的主张。在齐国游学稷下学宫,深得齐王之尊崇。晚年退而专以著书讲学为事。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活动,体现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他们的爱岗乐业、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蔡元培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1898年,弃官从教,回到家乡绍兴,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1900年,任嵊县二戴、剡山书院院长。1901年,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来还兼任过交通大学、华北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蔡元培的上述教育活动也突显了其爱岗乐业、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挖掘外国教育家教育活动史的育人资源。青少年时代的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亚里士多德17岁到柏拉图所办的阿加德米学园,在那里求学达20年之久,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随后担任马其顿国王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达10多年。公元前335年,他回到雅典创办学园——“吕克昂”,专事教学和研究活动。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德国的奥登堡,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兼议员,他幼年受过母亲良好的教育,12岁时进古典文科中学读书,18岁时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大学毕业后,他在瑞士一个州长的家里任三个孩子的辅导老师,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802年,他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哲学和教育学教授,后来又在哥尼斯堡大学继康德之后任哲学客座教授,主讲哲学和教育学。1810年,他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师范研究所和附属实验学校。他为教育科学事业的建设整整奋斗了44年,为教育学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杜威16岁时中学毕业进入佛蒙特州立大学。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南方一座石油城市的中学任教2年,同时开始系统研究哲学。1882-1884年杜威在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哲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融合欧美思潮,为致力教育研究打下了深厚的根基。从1884年到1930年,杜威任教于密执安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30年,他退休,改任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仍继续从事教育改革研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其爱岗乐业、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概言之,根据《中外教育简史》的课程内容,我们挖掘了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和教育活动史的育人资源,这些育人资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外教育简史》生成“课程思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1]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修订本)[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周洪宇.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5]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Two Generative Pa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n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WANG Yushe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 :The course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is rich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refore we should always lift up the bann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nd insist on foster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here are diversifi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n the course of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among which teachers are a key factor of gene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nd the course conten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it.

Key words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eacher; course content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93X(2019)10-0007-04

收稿日期 :2018-11-12

作者简介 :王玉生(1964— ),男,河南潢川人,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思想史。

doi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9.10.002

(责任编辑 王海雷)

标签:;  ;  ;  ;  ;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思政的两个生成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