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分建筑特色及其保护更新策略研究论文_宋兴涛

里分建筑特色及其保护更新策略研究论文_宋兴涛

宋兴涛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中国 51064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日益成为一座城市历史文脉与人文因素的展现。本文拟以武汉典型历史民居“里分”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其文化内涵,建筑形式和独特构造,针对汉口“汉润里”里分民居的实地调研,分析其特点及现存的问题,并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提出设计优化策略。

关键词:历史街区、里分民居、保护跟新

1、研究背景

武汉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优秀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数不胜数;而说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首先想到的就是如福中里、退思里等“汉味”十足的历史建筑。在武汉生活的五年中,经常行走于武汉的大街小巷,对武汉独具一格的历史建筑充满了情感。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武汉也有类似的民居建筑——里分。这类民居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蕴含着一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口里分民居是汉口开埠以后西方底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它们的建造时间大约从19世纪末开始。30多年间武汉共建有里分208条。这些里分建筑就像一座座古朴而优雅的艺术杰作。如今,胡同和石库门都已经在政府和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保留并传承了下来,而里分却日渐衰败,甚至里分的民居都面临着拆迁的问题。

另一方面,从国际大环境来看,20世纪中后叶以来,世界各国被迫或主动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寻求自身的“文化个性”。在这种背景下,越是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就越受到尊重和瞩目,历史街区是构成城市环境和历史特征的重要人文因素,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表现与延续,也是现代都市不可替代的重要标识和发展资源。因此,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保护优秀的历史遗存建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武汉历史街区“里分”的现状

武汉历史建筑“里分”多为两层砖混结构,墙体由红砖砌成,木质门窗,红瓦屋顶为其主要特色,受地域,气候等因素影响,多呈现出“大门对大门,主巷宽次巷窄”的特色。和许多传统民居类似,“里分”建筑进入大门便是天井,接着是堂屋,堂屋的侧面即为正房。“里分”建筑室内多为木质建筑材料,有些堂屋的地板是用水磨石做成,楼上楼下布局相似,二楼有用钢筋混凝土制作的晒台。建筑整体规整方正,“均好性”强。

下面我就汉口“汉润里”里分民居做一个介绍。近代的汉口被入侵者划为租界,因此现在的汉口仍随处可见西洋派的建筑。如同上海的里弄一样,汉口也留下了大量的里分建筑群。图二即为汉口著名的里分建筑民居——汉润里,始建于1917年,1919年竣工。原居民为一些民族资本家,解放后收为国有。现存砖木结构房屋35栋。里分内为二层石库门住宅。

从汉口旧城区“里分”住宅“汉润里”来看,其建筑形式和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空间布局独特:“里分”建筑多为联排式住房,单门独户,里巷相隔,环境幽雅僻静,故像“汉润里”一样,很多“里分”位于繁华闹市中,但弄堂内部,却是非常安静,居民生活悠然自得;

建筑构造适宜气候:武汉气候冬夏分明,“里分”建筑墙体厚、楼层高,很好的解决了夏季热冬季冷的问题,建筑内部通风良好,设置内玻璃、外百叶的双层窗,既遮阴,又通风。也有良好的保暖性。

“厅”的灵活转换:“里分”的“厅”即传统的堂屋空间,但功能有所不同,受西方影响,其为专供人使用的纯生活空间。“厅”空间布局灵活,且与前天井相互渗透,形成内外一体的公共性空间。

交通组织为“主次巷型”:“汉润里”内部利用主、次弄道作为进出通道,所形成的小街坊和巷道虽然较为狭窄,但具有亲切的空间形态和宜人的尺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方便邻里来往,打牌、聊天等,密切邻里关系。

设施完善:像“汉润里”等里分多处于城市繁华街区,沿街建筑首层多用做服务性空间,这样“里分”建筑内外的商业、零售、娱乐等与城市公共设施配套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耦合,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里分”集中的老城区始终是人们最理想的居住区。

根据我们现场的调研,发现当下的里分存在很多的问题;

(1)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加建,有些民居甚至被改的面目全非,这一方面是保护不力。

(2)古老的民居难以满足现在居民生活需要的现状。建筑外加设的空调外机、加建的房间、裸露的电线等都严重影响着里分的经典立面效果。

(3)住户自行把窗户改成了阳台,导致楼下的住户采光、卫生受到影响,天然没有晾晒场地的现状,对于居住环境也是很大的影响。

3、“里分”的保护与跟新

武汉市近代历史建筑与人居环境在经历百年风雨后的今天已进入整体老化时期,生活设施严重落后、不全,远不能满足当代居民的生活需求,应当成为旧城中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只有尊重居民的生活需求,将历史街区的建筑空间文脉有机地结合到他们对现代生活的空间需求之中,突出“保护是为了提高生活”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宗旨,才可顺利、完整地完成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文脉的延续。

(1)在保护更新的过程中,对于居住空间,我们改几户混居一栋为一户一开间,在保留屋顶、立面形式的前提下合理地增加了居住面积,并改善了采光效果;

(2)对于损毁严重无法维持的个别建筑,我们在不影响街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指导地按建筑原貌进行小规模的更新重建,对于部分结构,采用轻钢结构代替原有木结构,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跟新;

(3)对于“里分”社区生活空间的设计,我们充分利用空中、地下以及建筑之间的空间,合理有效的利用光能、风能以及太阳能,并采用一系列循环系统营造了一个环保、低碳可持续的小型生态系统。而每户居民,便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主人,每一户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态种植区,在生产生活资源的同时,也改善了街坊间的邻里关系,有效缓和了城市热岛效应并改善了空气质量。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在一定技术指导和经费资助下达到保护、修缮、更新的目的,焕发历史街区的“生命力”。

4、总结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典型历史民居——里分进行实地调研与设计分析,充分挖掘其在一座城市中所拥有的价值和记忆,并正视目前里分住宅的诸多问题,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地设计里分民居的跟新方案和再利用方向,赋予旧建筑以新的活力,使之为现代人服务。也希望在未来不管哪个时候,作为曾经在武汉生活过得人们,当他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能够看到当时带给他们无限记忆的武汉老城和独具一格的建筑群,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城市,留住乡愁,就留住了一个城市的根。

参考文献:

[1]王绍周,陈志敏.里分建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杨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李传义,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武汉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李百浩,徐宇稣,吴凌.武汉近代里分住宅发展、类型及其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00,(3):116~117.

[5]池莉.老武汉—永远的浪漫[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6]苟旻.浅析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J].门窗.2016(06)

[7]徐楠楠.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与分析[J].山西建筑.2015(27)

[8]仲向平.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存文化基因[J].杭州(周刊).2012(02)

论文作者:宋兴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  ;  ;  ;  ;  ;  ;  ;  

里分建筑特色及其保护更新策略研究论文_宋兴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