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90多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_经济全球化论文

建国90多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_经济全球化论文

建党九十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年来论文,历史进程论文,理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1)06-0046-05

近现代以来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深厚源泉和世界图景。全球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决定着党所面临的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正是在全球化历程中,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产生新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的几大理论成果中阐述了党的全球化思想;同时它们也在全球化潮流中,不断得到充实。在后金融危机与低碳时代回顾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的艰辛历程,探索其发展轨迹,总结经验教训,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一、建党九十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认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的过程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作为从主要内容、思想方法和革命策略等方面全面学习马列主义的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也受到其全球化思想的深远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的基本框架。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还没有遇到像今天这样的全球性问题,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但他们确从全球化的视野阐发了一些重要思想。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P114)他们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思想是其全球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通过大量理论研究,创立独具特色的帝国主义时代全球化思想。它分为早期、革命和建设时期三个阶段。[2](P46)他看到“资本主义破坏了旧时经济体系的孤立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因而也破坏了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狭隘性),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3](P50)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即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等全球观概念,如“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从而“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4](P578-579)并得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的科学结论。十月革命后,列宁对世界历史时代提出了新划分,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共存”的现实性和长期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5](P167)他认为在资强社弱情况下,社会主义必须融入而不是游离于全球化大潮外,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把自己放在世界或全球之外,孤立地、封闭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毛泽东对全球化的思考及结论,更多地受到列宁全球化思想的影响。因而我们把毛泽东和列宁的全球化思想共同作为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毛泽东的贡献在于他直接继承列宁全球化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对其作出创造性发展:在革命问题上,对世界历史时代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以及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有清醒认识。他早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就指出:“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问世以后,世界的事情就连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6](P161)“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相互推动,是极其巨大的。”譬如十月革命,它“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6](P303)他深刻分析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提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7](P267-268)的科学论断。在建设问题上,正确分析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提出在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构想。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8](P41)这一思想在逻辑上可看作是对列宁有关“应吸收”和“如何吸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全球化思想是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奠基,是中共全球化理论的第一大成果。也可说是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原生形态”。

列宁全球化思想对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也产生深刻影响。当年,列宁基于全球化进程和对俄国国情的分析,以新经济政策实施为开端与核心,形成一整套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新思考,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世界相联系思想。1985年,邓小平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9](P139)新经济政策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租让制等来恢复和加强中断了的世界经济联系,即融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必须融入全球化大潮,这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思想观点和实际做法,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对待经济全球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中,对开放的世界以及中国与开放的世界的关系作出的一系列新的科学判断,某种程度上受到列宁全球化思想的影响,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新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在执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遗嘱,即切实把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事业来建设,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联系中,即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视野中把握社会发展问题,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无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还是建设都是世界性的。同时,虽然邓小平与毛泽东所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气质不同,突破了毛泽东既定的全球化传统框架和思维惯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全球化思想,但作为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的全球化理论也秉承了毛泽东全球化思想,如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外交战略的主要原则,成为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的“次生形态”。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全球化视野看,中共全球化理论这一新成果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邓小平全球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明确,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认识和主张更加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潮流,更加切合社会发展实际。这是对邓小平全球化思想的最新发展,成为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再生形态”。

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认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10](P16)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是推进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的理论前提。在此进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做到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二、建党九十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认识全球化国际背景下的中国国情,揭示和掌握全球化不同阶段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过程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最重要的还在于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中国实际”既包括内部实际,即国情因素,也包括外部实际,即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也就是世情。研究中国国情离不开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全球化国际背景。中国共产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是在近现代全球化的世界图景这一宏大叙事中实现的。近现代中国是近现代世界的一部分,其间所发生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能找到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与缘由。因而,应将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过程置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以透析其深层价值和意义。虽然人们在当代才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浪潮的震撼,但自近代以来人们就已承受着全球化浪潮的扩张。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所指出的:“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和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进程就开始了。”[11]全球化以科技革命和由此带来的生产力革命为动力,大致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第二次浪潮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20世纪初达到高潮,第三次浪潮从20世纪70年代掀起到90年代以来达到高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和所走过的道路,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进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可以说,马列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和创新,就是为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人类社会的全球化发展问题。2000年就有学者撰文提出“第一轮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二轮经济全球化及其中断促使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导致了邓小平理论的创立”。[12]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由18世纪中叶清朝乾隆极盛,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再到19世纪末叶甲午战争,这一个半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由极盛到危亡的剧变,正同西方工业革命的一个半世纪相对应,也正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发生的。鸦片战争,中国被毫无防备地强行拖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大潮中,被迫对外开放,以半边缘化地位被动回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毛泽东称之为“老师打学生”,因而要“向西方求真理”,这也是毛泽东对全球化思考和判断的总背景。毛泽东对帝国主义时代全球化本质的认识以及对落后国家实现资本主义化目标可能性的否定——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首先的原因是国际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不允许”[8](P679),依据也是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而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决定了毛泽东对全球化思考的基本框架和取向。他认为帝国主义是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只有与国际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获得民族独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才有可能获得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从全球化视野看,革命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也是中国以一个民族国家的姿态真正进入全球化的最基本条件。在革命道路问题上,毛泽东把列宁关于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理论,卓越地运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论证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准确地把握住了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二元性,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全球化运动改变了全球化的西方一元化,二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构成了一个二元分裂和对立的世界,从全球化视野看,与其说是全球化,不如说是两个“半球化”。这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建国后党所面临的外交形势的变化,成为毛泽东全球化思想发展的客观依据。毛泽东之所以采取“一边倒”并掀起世界范围对现实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抵御,同时倡导、推动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既有意识形态原因,也是基于对新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考虑。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标准也不再是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这反映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变化: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全球化逐步呈现多元化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尤其是中苏矛盾在60年代中前期急剧尖锐并逐步公开化,促使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短期内实现全球发展不再抱有巨大信心,他开始改变意识形态画线的方法,转而将改变现实全球秩序的希望诉诸落后国家的民族主义,反对旧的国际秩序,争取经济落后国家的国际地位。但毛泽东的全球化理想并没有完全落实。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各国的生产日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全球化进程。当时,“文革”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在此情势下,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住经济全球化趋势。8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化进程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互相渗透和广泛合作。科学认识和把握时代,归根结底是为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国情的本质,高屋建瓴地认识和驾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规律。随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发展,为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供了可能。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9](P105)邓小平从新的时代特征出发,形成了全球化理论视野和全球化应对观,标志着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它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就是这一科学理论的主要缔造者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作出高瞻远瞩的判断与把握。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对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要发展生产力,就只有打开国门“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参与全球化,积极扩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跳跃式”地迈入现代化的行列。邓小平认真分析“世情”,透彻研究“国情”,明确,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强调,考虑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建设问题,必须始终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密切适应和平与发展主题条件下的社会发展规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使资本的扩张真正突破了地理和国界的限制。1992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大会上宣称“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时代已经到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共在当代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它之所以能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继续推向前进,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因就是它深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在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等根本方面,对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

21世纪初,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思潮的双重变奏中,中国坚定不移地加入了WTO,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对中共全球化理论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它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矫正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缺陷和弊端,建设和谐世界。这必将把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表明,不断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努力揭示和掌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基础。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认识全球化国际背景下的中国国情,揭示和掌握全球化不同时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过程。国情是不断发展的,推进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必须不断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更应随时关注国情的新变化,把握21世纪全球化历史大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包括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规律;各种社会文明长期共存、竞争比较、相互融合的规律;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等规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全球化的制度竞争实质和综合文明素质的比较,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反思彻底摒弃脱离实际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的桎梏勇于在改革和发展中寻求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源泉”。[13](P24)

三、建党九十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是一个在全球化历史变革中不断总结我国应对全球化进程历史经验和推进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创新的过程

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重视并善于成功地总结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优势。毛泽东非常重视历史经验的价值,并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和创新。由于当时经典文献相对匮乏和革命及建设任务繁重等条件的限制,毛泽东直接运用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通过领导大规模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确立起了自己内容独特的全球化理论。隐含于指导具体实践活动背后的信念是——世界的前途取决于世界上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任何貌似强大的力量如果违反了人们的意志和历史的潮流都不会长久。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全球化有着自己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思考,他们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迥异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较深层面上触及了全球化问题的实质和要害,为发展中国家如何获得独立的世界地位和争取应得的公共权益提供了思路。在他眼中中国问题不是孤立的,是整个世界问题的一部分。他提出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式始终以全球发展状况为背景。他提出的“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理论具有超前性、原创性和开放性。“三个世界”理论也证明毛泽东对整体性的社会性存在的自觉思考和实际践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视阈的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还用批判与学习兼容的态度和方法审视全球发展和中国问题,尤其指出,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一切真正好的东西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毛泽东全球化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借鉴,是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流之一。

邓小平也非常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善于从新的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邓小平全球化思想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全球观。它是在新的形势下,得出的新结论,是一些新话,是一些老祖宗没有说的话,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1991年,他总结了党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9](P369)他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9](P64、290)他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结合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全球化发展为背景,考虑中国命运,设计中国未来,创造性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国历史上的兴与衰,使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发展不起来。他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封闭自守。经验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9](P78)他总结历史教训,实行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要搞好对外开放,必须尽快掌握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规律,制定应对全球化发展战略,这对邓小平全球化视野的形成提出了迫切要求。他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生活化生产管理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P373)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邓小平根据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它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融入世界市场的基本手段。扫除了对外开放的障碍。改革开放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封闭落后的中国开始了主动契合全球化的历程,并以辉煌成就瞩目于世界。从1986年中国政府提出复关申请到2001年世贸组织审议通过中国入世决定,中国“入世”谈判15年漫漫历程终于落下帷幕。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空前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变;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交融和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国家在开放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繁荣,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发展进步。在这一进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继续全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邓小平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三条基本经验:融入全球化进程是时代潮流和社会主义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要把坚持独立自主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必须选择与本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全球化融入模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正确把握全球化发展进程及趋势,充分认识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新特点,全面审视全球化的两重性,在分析和总结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任务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应对全球化的方略。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重视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要求出发,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仅体现了关于发展的民族视野,还体现了关于发展的全球视野,是以全球眼光谋求发展的和平、和谐、负责任、讲奉献的发展观,要求矫正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缺陷和弊端,建设和谐世界。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应该“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14]这与时俱进地丰富了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

全球化发展历程与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伴随着全球化的三次浪潮及中国社会变革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思想体系。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全球化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提炼出一条根本性经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总结历史经验,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

四、九十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是辩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它们提出的时间及其内涵、外延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毛泽东于1938年明确提出的。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是1945年刘少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延既包括理论,又包括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运用和创新的中国化。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三个逻辑递进环节,即学习与坚持、结合与转化、突破与创新,其结果是“两化”,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人创新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从全球化视野考察,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是辩证的统一。离开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中国化进程就不能说明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形成又会促进和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全球化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90年来面对全球化由被动适应、主动参与、深入回应到理性矫正的曲折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如果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为主动、渐进、全面、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如果说毛泽东留给今天的全球化思想遗产是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挑战进行较为被动回应的产物,那么邓小平的全球化理论则是对全球化进行主动回应的产物;如果说邓小平全球化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时代转换的产物,标志着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那么世纪之交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则是对全球化进行深入回应、理性反思与弊端矫正的产物。“由此构成了一幅纷纭复杂、由淡至浓的历史画卷。从中,不仅可以透视出中华民族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面前从被迫回应到主动回应、从自然发展到自觉建构的复杂心路历程,而且可以折射出一代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致思趋向。”[15](P8)

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加速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当代资本主义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过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面融入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如何使自己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如何把握和制定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方法论原则,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摆在中国广大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马克思《资本论》和列宁《帝国主义论》在金融危机中又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重新研究。中国经济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也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我们应以全球金融危机的成熟应对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为契机,为使继续开拓中共全球化理论创新有更大的飞跃,必须着力拓展适应当代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视野,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时代生命力。“当代全球化在证明着社会主义的科学价值从而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正在为社会主义的新提升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开辟着广阔的视野。”[13](P24)

低碳经济现在已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随着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等低碳概念的兴起,“低碳全球化”概念也便

收稿日期:2011-05-2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建国90多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