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哲学的新体系和新挑战*——简评张华夏教授《实在与过程》一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华夏论文,简评论文,一书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袁伟时教授主编的《现代与传统丛书》最近推出一本新著,就是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的《实在与过程——本体论哲学的探索与反思》(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本书分为形上学可能性、实体实在论、物性论、物类论、过程与相互作用、客观实在与物质概念、七个世界、可能世界的结构、因果论、决定论、偶然性、目的性与自由意志等十二章以及余论(系统协同体)。正当我们哲学界普遍忽视本体论的研究,本体论哲学或形上学在哲学分类中找不到自己独立位置的时候,张教授这本全面系统地论述本体论的严肃学术著作及其提出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特别的注意。作者是我国著名科学哲学家,他早期从事哲学原理和自然辩证法研究,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期从事科学哲学、系统哲学和自然哲学研究,深感寻根问底的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于是近期返回本体论哲学。正如作者自己说的,本书沉思40年,取国内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综合了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体论哲学、英美分析哲学的本体论即语言定向的形上学以及系统哲学和自然科学家们的本体论观点,从而建构了一个新本体论哲学体系,取名为多维实在论与系统过程观,简称《实在与过程》。
这个本体论哲学体系有下列几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1.作者不同意在我国哲学界颇有影响的吉林大学高清海教授“反对本体论思维方式”以及人民大学杨耕博士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拒斥形上学”的提法,认为一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拒斥形上学的努力都已经失败,现在到了重新肯定形上学或本体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独立地位的时候了。
2.在建立本体论新体系中,作者重新引进和重构了实体与属性这对范畴,认为实体是能独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他物作为载体来支持的自立体,是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是第一位的完全意义的存在,而属性(包括多元属性即关系)虽是刻划表征实体的,但却是第二位的、不完全意义的存在。因此作者以实体作为他的本体论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和改进了列宁的物质定义。
3.本书建立了有数学形式的物质客体概念模型,重新定义和分析了性质与关系、内在性质与关系性质、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等范畴。运用这种物性论的分析讨论物类论,将物类划分为自然类与家族类似类,并由此修正了传统的规律性定义,从而使他的本体论不是本质主义的而是建构型非本质主义的。
4.作者吸纳了怀特海等人的过程哲学思想,加以改造,严格论证了实体、关系与过程三者的关系,认为实体虽是作用与过程的载体,但实体本身又是活动作用的一个组织,是过程的一个结构,是事件序列的一种持续性的体现。实在与过程、存在(Being)与生成(Becoming )不过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一个问题的两种角度。
5.作者对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作了我国哲学著作迄今未曾见过的评价论、本体论和理性论的充分论证,以补只对物质作实践论证之不足。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七个世界的宇宙观和本体论。这七个世界就是可能世界、量子世界、经典世界、实践世界、现象世界、经验世界和理论世界,它们分别表现世界的不同实在性:可能实在、非确定实在、确定性实在、涉人现象实在、人为实在、经验实在、抽象实在。这种划分打破了世界主客二分的局限性,开拓了运用多维度、多视角的观点看世界的思路。
6.作者由此进入对可能世界的分析,独创了可能世界的圈层结构这一新观念。作者认为变化就是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是无限多样和丰富的可能世界受各种规律和环境条件以及主观能动性的约束而塌缩为单一的现实世界的过程。所以,解释世界就只能是说明可能世界怎样受种种约束而变成现实世界的过程。所以,解释世界就只能是说明可能世界怎样受种种约束而变成现实世界的过程。这个变成现实世界的塌缩过程又给自由意志世界和随机偶然世界留下了地盘,因而张华夏的本体论不是决定论的而是有约束的非决定论的。
7.关于物质客体的过程的机制这个重要问题,作者认为过程的动力与源泉来自事物自身具有的可能性即潜能与活力,就像任何物质都有能量一样。过程的机制有四种,这就是因果性机制、随机性机制、广义目的性机制和将此三者统一协调起来的协同机制。这个物质世界运行机制观是很有见地的。
8.作者创立了协同子或差异协同体的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相互差别又协同作用的各种实体、关系、过程组成的统一整体。正是这些元素的非线性协同(如自稳定、自调节、自组织等)决定事物演化的动力机制。一分为二的矛盾统一体只是差异协同体的一种特殊表现与简化模型。当二极推广为多极再推广为多元,当又统一又斗争的理解推广为系统元素之间的广义的、包含竞争的协同作用,我们便得到了“一分为多”与“合多而一”的系统协同体,再加上非线性机制就不但能提供理解事物自己运动、飞跃、突现的钥匙,而且能提供理解事物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钥匙。
9.最后,作者将这个本体论运用于社会分析,提出了一元社会系统和四面人的社会历史观。社会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组成。它们之间是超循环地互动的,无第一推动力,各有自己的独立作用,其作用不能越位,否则协同破坏、社会失调。而作为社会的人,决不是单向度的,而是经济人、政治人、伦理人、信仰人这四个向度的统一体。作者运用这个观点解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从本书上述九个观点来看,张华夏是实在论者和唯物论者吗?是的。不过他是多维实在论者和多世界唯物论者。他是一个本质主义者和决定论者吗?不!他是一个建构型非本质主义者和约束型非决定论者。他是一个辩证论者吗?如果按恩格斯关于辩证法是一种发展学说,“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的定义,他也可以被称为一个辩证论者,不过是另外一种类型的辩证论者,即坚持系统主义和协同主义的过程观和发展观的辩证论者。
很显然,本书是很具挑战性的。它对辩证唯物论的本体论的传统体系作了全面修订和重新表述。凡是现行辩证唯物论教科书讨论过的几乎全部本体论概念与范畴,如物质、运动、变化、过程、普遍联系、规律性、质与量、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可能与现实、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自由与必然等等,《实在与过程》一书都有作者认为是更加清楚、更加严格、更加前后一贯的替代性表述。作者认为他的这本书是整体地一揽子地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苏俄30年代哲学教科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建立了一个合乎马克思所说的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范畴体系。我认为,我国哲学界不管是否同意他的观点,都不能回避《实在与过程》一书提出的问题。
本文是根据中山大学“马文辉科学哲学论坛”于1997年7月3日举行的张华夏《实在与过程》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的。会上除我作了发言外,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张志林教授、中山大学冯焕珍编辑和金建国助教等人也作了发言。本文采纳了他们的某些观点,在此谨致谢忱。* 本文1997年10月20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