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_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文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_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文

对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我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社会文明总是一定的物质文明和一定的精神文明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文明,必然具有各自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在于它能否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彼此促进,相得益彰。为此,得从多方面着手。认真总结和思考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党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提出来的。我国原有的精神文明建设叫思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这一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尽管曾一度受到“左”的思想干扰,犯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错误,但取得的成就与错误相比,成就还是主要的。从所取得的成就看,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在历史上形成的优势

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宣传和实践共产主义思想,也是从我们党一成立就开始倡导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千百万党员和先进分子献身于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正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靠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党的队伍保持了旺盛的革命斗志,锻炼了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涌现出了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一批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形成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着基础差、底子薄、百废待兴的局面。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改变经济文化落后面貌,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在历史上形成的这一优势。在50年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当时,人民群众翻身作主,他们从内心感谢、拥护和信赖党。他们把这种情感化作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热切信念及自觉行动,很快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旧社会那些黑暗、腐朽的现象如吸毒、娼妓、赌博等丑恶现象也几乎绝迹。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令世人所羡的社会风气。在60年代,以雷锋、焦裕禄等一批堪称道德楷模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为代表,把社会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和社会秩序推向那个时期的顶峰;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得到了大发扬。

2.建立在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基础上,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在领导思想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之一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正确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28年艰苦卓绝斗争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靠的是深入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要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随后的一系列重大社会改革和建设中,我们党也坚持和贯彻了这一思想,精神文明建设也不例外。以移风易俗和整党的目标的反“五毒”“三害”斗争,以防腐保廉为宗旨的“三反”运动,对刘青山、张子善罪行的公开揭露,“五反”运动打退资产阶级向党、向社会主义的倡狂进攻,60年代在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都是我们党执行正确的群众路线的成功范例。对于这一经验的总结及其现实意义,薄一波同志1952年在华北局纪念党诞生31周年大会上所作的《为巩固“三反”“五反”运动的伟大胜利而斗争》报告中的一段话是极富代表性的:“放手发动群众与严密控制相结合,是此次‘三反’‘五反’运动在领导上的一个特征。……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一切检查、追赃、定案都是由广大群众自己动手来干的,这是充分走了群众路线,但在狂风暴雨般的群众运动中,又做到了‘反而不乱’的地步,关键就在于及时地给当地规定了‘三反’‘五反’的各项政策和纪律,这种领导艺术是应该好好学习的”。(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46页。)

3.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大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建国后,我们党总结了长期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应该说,从建国后到“文革”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声誉的,是卓有成效的。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内容:

(1)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 把它看作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有过深刻的论述。1955年,他曾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43页。)1958年2月,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进一步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这些,都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思想。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机构建设, 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头绪很多,任务繁重。为此,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根据我们党和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独创的丰富经验,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以至各单位各部门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把思想政治工作直接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为完成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3)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以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思想和信念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地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显得异常激烈。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就会被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占领。因此,“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向人民群众不断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44~245页。)便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由于重视了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教育,才得以在短时期内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在五六十年代打退国内敌对势力对我党的猖狂进攻,并有效防止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和平演变”。

(4)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其正确思想和成功经验已集中体现在1957年6 月发表的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在此不加赘述。

(5)开展经常性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 使我党、我军的好思想、好品质、好作风世代相传,后继有人。同时重视树立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用英雄人物的事迹教育人、感染人,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人们的上进心。

(6)说服教育与严格的纪律约束并举。 革命的理想要靠法律和纪律加以保证。在民主政治和法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在50年代至“文革”前,组织纪律发挥了甚至比法律更为直接、更为重要的作用。党有党纪、政有政纪、军有军纪,每个工厂、商店、生产队、学校、机关、团体都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做到赏罚分明。长此以往,职工群众已把这种纪律和规范内化,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

(7)注重言传身教,走群众路线。 我们绝大多数的政工干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高尚的人格增强自身的影响力,维护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他们“眼睛向下”,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觉为群众排忧解难,做群众的知心朋友。

关于改革开放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上述归纳未必全面,表述也未必完全准确。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确是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新形势下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考察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状况,固然要看到成就,把握主流;但是,也不能忽视所犯的错误或者掩盖错误。建国后,特别是1957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的指导,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完全错误的观念,经历过严重的挫折,其深刻教训可以总结如下:

1.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样,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过去,我们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上存在着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的倾向,把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所蕴含的优越性当成了现实社会主义所必然具有的优越性。由此认为,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就会自然而然地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于是,与经济体制超阶段发展一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内容,而没有自觉地把思想文化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社会精神生产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建设的过程。

2.片面夸大主观意志和革命精神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客观地说,在建国之初,强调“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20页。)对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是必要的和可行的。然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要以一定的物质保障和物质条件为前提的。由于政策上的失误,大跃进、大炼钢铁、高速度、高积累、高征购,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城乡人民生活的严重困难;再加上共产风、浮夸风、平均主义的错误,劳动人民不能从自己的辛勤劳动中得到物质生活的改善,结果严重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热情。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搞“精神万能”、“空头政治”、“全国人民停工、停产、停课闹革命”,把精神的作用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损失,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3.否定发展科学技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作用

现代化是一项用现代科学武装起来的事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推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但是,建国后在我国却长期存在轻视教育科学文化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革”的基本精神是对一切科学的否定和蔑视。“文革”宣扬“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在“破四旧”的名义下,对一切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疯狂的大破坏和大扫荡;“文革”对我国的现代基础教育也进行了全面的破坏,持续10年的动乱局面耽误了整整一代人,使我国的科学队伍出现“断代”、“青黄不接”的困境;“文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知识分子,在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白专道路”、“修正主义苗子”的名义下,打乱、打垮了我国的科学研究队伍,知识分子的威信、尊严和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践踏和摧残。“文革”中所谓“对上层建筑领域全面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是“革”科学文化的“命”,是用愚昧代替科学,用野蛮代替文明。

4.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遭到严重损害

由于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加上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思想政治工作遭到了严重损害。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相脱节,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不断,在党内和人民内部实行频繁的、过火的斗争;思想教育工作简单化、教条化,从本本出发,说大话,说空话,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对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采用“大批判开路”,断章取义,捕风捉影,攻其一点,无限上纲,等等,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损害了党的团结和人民的团结,也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声誉受到了很大影响。

5.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左”的倾向

“文化大革命”曾被宣传为是一场思想革命、文化革命,它本来也包括有对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的意思。而在“文革”中进行的所谓对“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则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在批判“封资修”的名义下,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极端的否定和排斥。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物质、文物制度、精神观念,全部被作为“封建主义”的东西预以扫除,使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主义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6.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封闭体制自觉不自觉地把思想文化建设同世界文明发展大道隔离开来

“文革”把所有的外国文化都说成是“资本主义”的或“修正主义的”,以“批判”“封资修”的名义全面加以排斥;“文革”重蹈“夷夏之防”的覆辙,把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诬蔑为“崇洋媚外”、“洋奴哲学”、“卖国主义”,把所有与外国有联系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都看成是“特务”而加以迫害,人为地切断了与世界现代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很显然,我国原有的精神文明建设与以往那种僵化封闭模式相联系,打上了不少“左”的烙印。这些“左”的错误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彻底否定它,并进一步清除其影响和流毒。如果原封不动,率由旧章,就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值得高兴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有很大改进。当前,还需进一步改进,包括内容上的改进,方式方法上的改进以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收稿日期:1998—06—17

标签:;  ;  ;  ;  ;  ;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_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