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金文的结构与语序_同位语论文

西周金文中的同位语结构及其语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序论文,西周论文,结构论文,同位论文,金文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5)02-0063-06

同位语是指这样一种短语,其所由构成的各个部分(下文或称项)所指相同,处于连续 语序中,作同一句法成分。严格地讲,同位语的各个部分只是外延重合,内涵并不相同 ,实际是几个部分从不同方面来指称同一事物。同位语属体词性句法结构,一般不能作 谓语。研读西周青铜器铭文会发现,其中的同位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内部关系较为复杂 。这表明,早在西周时期,汉语的同位复指系统就已经比较发达。研究同位语内部各组 成部分的语序、同位语在句中的位序,应该成为汉语语序、语法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部分。不过就笔者目力所及,以上古汉语同位语为对象的语法研究一直以来都不多,专 门研究铭文同位语的文章更是不曾闻见。我们在这里对西周时期铜器铭文中的同位语语 序进行考察,希望能够对这一过去不太受重视的研究领域有所开掘。本文主要探讨同位 语内部构成成分的语序,同时也要讨论作为一种短语的同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一、同位语内部的语序

根据我们对2001年前所公布的全部西周铭文的穷尽调查(注:依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 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研制开发的《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光盘),广西教育出版社、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西周铭文的同位语可按构成情况分为三类:“名 词(1) + 名词(2)”(名词短语视同名词),“代词 + 名词/数量短语”,“数名/数量短语 + 名词”。其中,第一种类型数量最大,用例最多,还需再分为几个小类。

(一)名词(1) + 名词(2)( + 名词(3))

我们根据这类同位语组成部分所指事物的义类,分四个小类分别说明。这种分类是相 对的,有个别用例似乎逸出了我们设定的范围之外。

A、名词(1)为行辈

1用卲(昭)各(格)不(丕)显且(祖)考先王。(0096钟(注:器名前的数字为《商周金 文数字化处理系统》编号。))

注释:

①据曹锦炎《楚“公逆”镈铭的复原与新释》,《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

②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136页,中华书局1986。

注释:

①据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三卷),190页。文物出版社1988。

②孟蓬生《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一文说,大名冠 小名语序是指修饰成分在后的偏正结构所采用的语序。文章认为,像“史颂”“师望” “小臣单”“作册大”这类专名前冠以官位或职业的臣工名,像“祖庚”“妣戊”“父 乙”“母辛”“兄癸”这类庙号,全都属于大名冠小名语序。对这种说法,我们持保留 态度。

③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马承源《商周青 铜器铭文选》(三)18页。

④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1955年第2期,73页;唐兰《西周青铜 器铭文分代史征》37页。

注释:

⑤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1955年第2期,86页。

⑥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

⑦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212页。

⑧张世超等《金文形义通解》1511页,网络版。

⑨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篇》110页。

注释:

①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28页。

注释:

②张玉金认为卜辞里的“余一人”是同位短语。《殷墟甲骨文代词系统研究》,《文 史》第四十二辑。

③朱德熙《语法讲义》144页,商务印书馆1998。

④林祥楣主编《现代汉语》264页,语文出版社1996。

三、几点基本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认识:三种形式的同位语,即“名词(1) + 名词(2) ”、“代词 + 名词/数量短语”、“数名/数量短语 + 名词”,从第一类到第三类,使 用量依次递减。

第一类“名词(1) + 名词(2)”同位语,数量多,情况复杂,是最典型的形式。尽管“ 名词(1)”与“名词(2)”的组合有种种差异(主要是名词(1)语义功能不同),但有一点 是共同的,即前项的指称范围往往比后项大,前项或为职官,或为行辈,或为泛称的社 会身份,后项多为人名,即前项多为通名,后项多为专名(但不全是,这也是我们为什 么没将“名词(2)”称为“专名”)。借用逻辑术语,就是前一概念的外延大于后一概念 的外延。即使是其中较为特别的“名词(2)为职官”的C小类,后项指称事物还是要比前 项具体明确。我们不认为西周铭文有专名在前、通名在后的同位语结构。同位语的这种 指称词语由概括到具体、由大到小的语序安排,可能反映了汉民族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 的某些特点和习惯。认知语言学或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机制是制约语法结构语序 的一个重要因素。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具有整体先于部分、大先于小、领先于属的认知 心理,这种认知心理会反映到汉语语法结构的语序上。今天,我们叙述一个历史事件的 发生时间,总是先世纪后年代再年月日;给人寄信,也是按省—市—乡镇的顺序书写。 (注:戴浩一认为,汉语中有一条普遍的原则,“即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大范围 成分总是先于小范围成分”。《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 期。)这样的顺序安排,看来很早就奠定了基础。比较一下英语,其记时间、写地址, 语序与我们很不一样。这也许表明,汉民族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更多的注意从整体 从全局去把握,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也总是喜欢把它放到大背景上去理解。都说汉民族的 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特点,同位语这样的语序安排或可称为其表现形式之一吧。

“名词(1) + 名词(2)”类同位语之所以使用,看来是为了表明乃至强调人物的身份( 广义)。这种表明和强调,有时是为夸耀显荣,有时是为显示作器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这与单单自称其名(即不用同位语)相比,内涵自然大大丰富了,表现力也不可同日而 语。应该说,同位语是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适应人们对语言不断提高的要求而出现的 ,它的使用,无疑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由三个名词(语)构成的同位语有3例,它们是两项同位语的延伸。

第二类“代词 + 名词/数量短语”同位语,使用范围相对窄一些。“代词”只有“汝 ”“余”“我”三个;“我”只与数量短语“一人”组合;“一人”是这类同位语“数 量短语”的全部。以“汝”为前项的同位语,只出现在对话语言中,且必定是上对下, 颇有几分居高临下直呼其名的意味。以“余”为前项的同位语则完全不同,自称者即令 是周天子,也一无例外全都成了谦谦君子。这一对同位语相反相成,分布互补,极富趣 味。必须指出,铭文中没有出现人称代词作后项的同位语。

第三类“数名/数量短语 + 名词”同位语,数目为“二”以上,名词数与数词表示的 数目相适应。前项说总量,后项——揭示具体所指。大概是因为这种同位语处在句中“ 身躯”显得臃肿,而同样的意思又可以用复说语表达,因此这类同位语数量不多。

同位语套迭使用,即同位语中又包含同位语,铭文中至少有四个用例,而且包含低层 次同位语的可以是前项,也可以是后项。四篇铭文都是西周早中期作品(早期两篇中期 两篇)的事实表明,西周铭文的同位语已经超越了简单粗疏的低级阶段。

同位语的句法作用略与名词相当,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兼语等。

总之,西周铭文广泛使用同位语,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同位语都是用来称 说人的,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指称同一个人,他的地位身份、他与其它人物的关系便 能得到更多的显现。同位语内部基本是所指越具体的项位置越靠后(构成成分有代词的 除外)。

标签:;  ;  ;  

西周金文的结构与语序_同位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