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_中国的人口论文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_中国的人口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基本国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是我们观察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那么,我们的基本国情如何呢?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把中国国情概括为“地大物博,人口多,底子薄”。从5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主义还有广泛影响。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对我国国情的基本概括,找准自己的坐标,以奋发图强的姿态去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对我国国情有更加具体的认识。

一、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

截至1996年底,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2.22亿,劳动力8.4亿。人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人多,就产生了三个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吃饭问题。1985~1994年十年中,我国粮食总产量从4.05亿吨上升到4.45亿吨,年均递增40亿公斤。若以人均500公斤的国际公认过关线计算,这40亿公斤仅能养活800万人口,而我国年均增加人口却在1300万以上。近几年,我国粮食储备虽比较充足,但由于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粮食增长速度缓慢。面对每年1300多万新增人口和12亿要求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中国人民,我国粮食供给面临巨大压力。二是就业问题。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6亿,每年还要增加约700万;城市约有3000万富余人员。1996年底城市登记失业人员525万①。这给今后的就业带来巨大压力。三是老龄化问题。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超过7%即成为老龄化社会。1996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6亿,占人口总数的13%②。预计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达13亿,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7%,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65岁以上比重将达8.1%,人口结构将从成年型转化为老年型。到那时,长期困绕中国的就业压力会骤然转化为劳动力严重缺乏,并恶化宏观资源配置,使社会背上沉重包袱。

与此同时,人口素质低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我国15岁以上的文盲近1.5亿,占15岁以上人口的15.86%,占全国人口的12%。25岁以上的成年人口中,文盲竟占27%以上。这将给我国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带来极大障碍。而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活动中,劳动力中的大学生只有5%,高中生也只有15%,文盲占22.5%,但同时又有大量大中专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形成人才浪费。

二、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严重不足

从资源总量上看,我国拥有丰富的社会经济资源。耕地15亿亩,在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至少有20多种储量居世界第一。以1995年统计为例,我国主要产品产量及位居世界名次分别是:煤,13.61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水泥,4.75亿吨,居世界第一位,钢,9535万吨,1996年突破1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发电量,1007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二;原油,1.5亿吨,居世界第五;棉花、谷物、猪牛羊肉、油菜籽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③但是如果以庞大的人口来进行平均计算,人均指标就只能屈居在世界很落后的位置上。例如,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为美国的24.2%,印度的38.8%;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8%,印度的59.6%,美国的28.5%。破产资源人均情况也大体如此。④主要产品的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比分别为:谷物,93.2%;煤,96%;钢,54%;原油,20.1%;发电量,35.8%。⑤

三、虽为经济大国,却非经济强国

1996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7795亿元。据世行公布的资料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从1991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七位,在发展中国家的位次上升到第一位。早在1992年,美国的兰德公司及一些其他机构使用购买力平价法来评估中国的经济实力。计算结果令人吃惊:中国按照美元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早已超过了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迅速增长的经济总量和巨大的市场诱惑力,使得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英、法、德、意、日、加七国首脑每年聚会一次,俨然一群世界领袖。中国未出席过一次这样的会议。但在1996年七国里昂会议会场内外,人们却处处看到中国的影子。美国总统顾问布热津斯基也发表文章认为,七国应该邀请中国等新兴的发展中经济大国参与。这足以说明中国已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却不能说是经济强国。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来看,1996年我国人均GNP为650美元。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150多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我国在第65位,在世界银行的报告中,中国的位次还要靠后。从生产技术水平来看,机械产品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我国生产的5万多种机械产品中,相当于国际上50年代水平的占16%,60年代水平的占62%,70年和80年代水平的占22%,能达到90年代水平的产品凤毛麟角。从能耗看,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5倍,韩国的4.5倍。全国冶金行业人均产钢只有30吨,而日本是500多吨。吨钢综合能耗日本是656公斤,美国是785公斤,而我们达1516公斤,是他们的一倍。煤炭行业全员效率,美国是42吨/人,澳大利亚64吨/人,俄罗斯48吨/人,而我们仅1.78吨/人。可见,我国走向经济强国的道路仍然很长。

四、地区发展不平稳的矛盾仍较尖锐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原有工业畸形分布的格局,采取了“区域经济平稳发展”战略,积极对中西部进行经济开发建设,使中西部地区建立起了一大批较齐全的工业基地。但这种战略的实施靠行政手段推进,忽视了效率原则,导致原已建成的东部工业基地不能充分地发挥效力。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盲目投资,造成相当大的资金浪费,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始终未能实现政府所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到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生产力布局和东南沿海地区快速集中的趋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此后虽然有人提出应当注意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中央财政投入日趋下降,计划体制面临转轨,政府正丧失着诸如投资倾斜、价格补贴等调整经济布局的手段。结果,使得本来就未能很好弥合或没有真正缩小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又再次拉大。

从生产情况来看,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3615.4、15867.7、8149.7亿元。⑥其所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8.4%、27.5%、14.1%。⑦人增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5777、3527、4945元,⑧其区域比为:2.3:1.2:1。⑨目前,我国尚有6500万人未得温饱,其中81.25%都集中在西部内陆地区,反差之大,可见一斑。这对我国今后的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都将会带来许多障碍。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具形态,但距目标较远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五年中,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财税体制,计划投资体制,价格体制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体系;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支柱的市场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以社会共济和个人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面向全社会的经济管理调控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法规体系等等。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与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仍有较大距离。

现阶段,在新的体制还不完善甚至还没有建立,旧的体制还没有完全退出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矛盾。例如收入分配的贫富悬殊、隐形经济、服务机构效率低下而导致的办事难、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弹性”执法等,都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六、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但国际竞争能力较弱

199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35.37%,出口依存度为18.5%,对外贸易额占世界第11位⑩。中国大陆拥有的外汇储备已达1259亿美元,为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大国;我国在境外设立的企业共有5000多家,遍及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已与2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并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4.8%,加上间接利用外资,这一比重已达19%;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已有200多家来我国投资设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与世界近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已融入了国际。但是我国国际竞争能力较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199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有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产值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其竞争力在50个国家和地区中反排在第36位。

七、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发达依然路遥

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要把中国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发达的工业国。邓小平在其“三步走”战略中提出,我国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什么叫发达国家?《社会科学大辞典》解释为:“指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社会化程度、工农业生产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都很高。”可见,我们要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路还很长。原因是:

(一)劳动生产水平低。从资源配置状况来看,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严重缺乏资金和技术,劳动生产水平十分低下,资源配置也很不合理。例如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20%,但其从业人数却占从业总人数的75%左右。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手工劳动阶段、机械化阶段、电子化阶段,现正走向信息化时代。我国从整体上看正由机械化向电子化阶段过渡,信息化只是刚刚起步,而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还没有实现机械化。现在的发达国家却已向全国的信息化时代迈进。

(二)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我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发展过程中,城乡对立及工业化道路的艰难都表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上。我国有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广大落后的农村。城市以工业为主,生产规模较大,技术比较先进,社会化程度较高,产品主要在市场上出售,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收入均较高;乡村则以农业为主,生产规模小,技术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产品主要是自己消费,很少部分在市场上出售,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均不高。在这一二元结构基础上,社会、文化、道德都存在二元结构。

(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科技广泛应用于经济的各个领域,并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是发达国家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我国在核能利用、航天、生物、网络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均居世界前列,但科技在向生产力的转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地扩大再生产,而忽视在技术进步基础之上内含地扩大再生产,形成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含量低下的状况。据测算,目前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不但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水平(11)。从而导致了我国产品竞争力不强,社会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的发生。

八、小康已见光霓,共富仍需攻坚

1996年我国居民水平小康率已达80%,到2000年可望达到90~95%。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要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今后仍需国家的有力扶持和先富者的“输血”。解决这一矛盾的困难较多,主要是:

(一)资本形成的渠道仍不畅通。资本积累是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其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哈罗德——多马模型理论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中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罗斯托“起飞”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向发达国家过渡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将净投资率提高到10%以上,也就是说资本积累是经济起飞的首要条件。

储蓄是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金融和信用机构使零星储蓄汇集一起,然后再贷给厂商,以增加资本。1996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达45000亿元人民币,应该说具备了形成资本的重要前提。但是生产制度中存在的“瓶颈”不容许进行投资,或认为投资风险太大。这些“瓶颈”主要表现在产权关系和金融体制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又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基础就无法得到保证。

(二)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我国农业尚有6500万人没有脱贫;城市也有1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少有技术专长的下岗人员。要提高他们的收入,必须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其文化、技术素质,而这又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因此,要达到共同富裕仍需攻坚。

标签:;  ;  ;  ;  ;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