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论文_温琳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论文_温琳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鸿都小学 514500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小学生的思维判断力还比较弱,对事物的主要感受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凭借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

1.用导语做好情感准备,导之入境

导语,在一篇课文教学之始,是整篇课文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文心理场的第一步。导语的发散与悬念,会首先吸引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这时,教师采用生动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的情绪氛围。如在教学《有的人》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人们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阻挠,沉痛悼念这位可敬的老人。鲁迅逝世13周年后,新中国成立了,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并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之情挥笔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新鲜感,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靠诵读创设情感氛围激情引趣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是用声音传达作品感情的重要环节。情意盎然的朗读,可以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也可以让人回肠荡气,潸然泪下。有人曾说:“声音信号比文字信号更具有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性。”教师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地进入审美的情境之中。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教学时我让学生推荐一个朗读能力很好的同学,并给她配上合适的音乐,这位同学果然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一下子读出了怀母的哀伤。读出作者的痛悔。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一个“情”字,以形感人,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凭音乐、画面体会情感

在语文课堂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活力,特别是音乐和动感的画面,更能激发情感,使学生能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如在教学《苏武牧羊》一课时,我让学生欣赏荡气回肠的《苏武牧羊》的音乐,然后引出问题:(1)《苏武牧羊》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2)《苏武牧羊》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音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的提出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朗读完全诗以后,我适时播放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体会画面:衣衫褴褛的苏武站在冰天雪地之间,眺望遥远的中原大地,心中藏着汉家社稷,思念着妻儿老小。任凭敌人的威逼利诱,不辱使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诗歌描述的情境中,似乎正和苏武在北海的恶劣环境下追逐着羊群,孤单寂寞地等待着回家的日子。从而感受到苏武的英雄形象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累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加强对课文的赏析,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进而让学生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具体的体现,我们要注意加强对文章的赏析,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塑造美的心灵。教学中,我尝试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如教学《月光启蒙》时我先出示原文片段:“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然后提问: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对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总结全文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教学时,只有扣准了“母子之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略作者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1.融洽师生关系,联系情感

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而学生的积极情感一旦产生,学习的情绪会处于最佳状态,学习的效率也会处于最佳态势。课堂上教师应施以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学生便会无拘无束地愉快学习。

2.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实践证明: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陶,产生愉悦激昂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由此看出,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并且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有效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论文作者:温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  ;  ;  ;  ;  ;  ;  ;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论文_温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