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化、多样化、现代化——我国跨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方化论文,高等教育论文,跨世纪论文,主要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64
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可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物质支持,而且能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国家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我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对我国跨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几种主要特征
1.区域经济——我国跨世纪经济格局的主要特征。就国际范围而言,跨世纪的经济发展格局,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全球经济,一是区域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当前,仅仅是发展的前景而远未成为事实。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发展区域经济为起点,通过融合,并经由区域经济集团化,再逐步融合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既是空间的两极,由局部到整体,也是时间的两端,由现在到未来。
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社会诸方面的原因,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了加速发展经济,我国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逐步走向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从80年代中期起,国家在发展区域经济方面采取了一些非均衡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八五计划》与《九五计划》所制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经济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向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因此,区域经济将仍然是我国21世纪初经济格局的主要特征。
2.市场经济——我国跨世纪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引进,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国家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我们将在这一时期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曾有过明确的阐释:“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国家计划进行宏观调控,也有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市场经济将是我国跨世纪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3.知识经济——我国跨世纪经济形态的追求目标。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所谓知识经济,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6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被普遍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在21世纪,世界各国将或早或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我国的经济还十分落后,在有9亿农民的广大农村, 还是以落后的生产工具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经济,在有3 亿人口的城市,还是以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对于我国来说,只是初见端倪,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为时尚早。但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势必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国虽然不可能很快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一定要疾步向前,加快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否则,不但赶不上发达国家,还会使差距拉开得越来越大。因此,知识经济将是我国跨世纪经济形态的追求目标。
二、我国跨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种主要特征
1.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地方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下,经济发展将日趋区域化地方化。各省(区)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必然对本地区的高等学校提出要求:本地区的高等教育应当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当然,高等学校也必然提出要求:地方应当为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必然结果,是高等教育地方化:本地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服务,地方为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
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就是要加快发展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地方高等教育。对于每个省(区),这种适应可以分成下述三个层次的主动适应。
第一层次,地方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开发本地区优势资源、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的需要。国家《七五计划》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国家《七五计划》与《八五计划》提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各地区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自己的优势产业上得到发展;资源富集地区加快资源开发的同时,要适当发展一些加工工业。高等教育地方化,则要求地方高等学校为开发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为此,地方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必须与开发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广西是农业大省,具有亚热带农业的优势,有漫长的海岸线与宽阔的海域;广西有四大支柱产业,即蔗糖加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广西把水利建设、能源建设等列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广西大学是地方综合大学,应当主动适应广西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发展这些支柱产业,加快建设这些基础设施,重点办好一些有关的学科专业,并且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促进广西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追赶东部发达地区。
第二层次,地方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向区外发展。国家《七五计划》指出,我国经济分布客观上存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并且在发展上呈现出逐步由东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国家《九五计划》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方针,其中的第八条方针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为了落实这一方针,必须走区域经济集团化,地方高等教育则必须主动适应发展区域集团化的需要。
广西向外发展区域经济,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建设以北海、防城港、钦州为出海口的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济内在联系和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以出海通道为依托,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的跨省(区、市)的区域经济。广西大学应当主动适应这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与西南地区高等学校的全面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且重点建设与之有关的学科专业,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为在我国南疆有较大影响的一所大学。
第三层次,地方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向国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目标。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尚在发展中的我国来说,这个目标不可能是近期目标,而只能是中长期目标。地方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早日走向世界,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国务院根据发展大西南区域经济的需要,确定了加快大西南出海通道建设的方针。广西在进入大西南区域经济集团之后,下一个目标就应当是充分发挥我国大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双边及多边经济贸易合作关系的巨大潜力,形成跨国界的区域经济。广西大学要为早日实现广西经济走向东南亚,并逐步走向世界,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服务。因此,广西大学的“211工程”建设的目标之一, 就是把广西大学努力建设成为在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一所大学。
2.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多样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通过利润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市场配置资源以价格为引导信号,价格又随着供求关系而变动,因此,供求关系的多变性必然导致市场信息的多变性。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的多变性与市场经济行为的波动性,必须由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单一性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多样性,即高等教育必须多样化。
高等教育多样化,有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也进入市场,成为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求由市场机制所决定。为了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各种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应运而生,除了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外,还有全日制成人高等教育,有非全日制函授高等教育,有我国独创的非学历教育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
第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需要基础性人才,如科研单位与大中专学校;有的需要应用性、职业性人才,如广大农村与乡镇企业;有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既懂某种工程技术又会开发经营;有的需要外向型人才,既懂某门学科专业,又有很强的外语能力与公关能力。因此,为了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多样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也要多样化。
第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由市场短期信息决定了经济行为的短期效应,因而对人才品种的需求,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瞬息万变而变化不定,今天的热门专业,过了几年可能成为冷门专业,毕业后就业困难。为了主动适应这种变化难测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比如,为了加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工学类专业采用前期拓宽专业口径,后期分设专门化方向进行分流培养,或分为工程技术应用型、工程科研开发型、工程经营管理型等多种规格进行分流培养;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或外向型人才,采用主辅修制或“3+1”制、“3+2”制等各种培养方式。
广西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前期按宽口径设置基础课,后期按机械工艺与制造、机械电子工程、铸造等方向,按工程技术应用型、工程经营开发型等规格分流培养;数理专业试点班,前期按宽口径设置基础课,并于第三学年按数学、物理学进行第一次分流培养,于第四学期按基础性、应用性进行第二次分流培养;举办技术经济“3+1”班与国际贸易“3+2”班,培养具有某种理工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向型的科技开发、对外贸易人才。
3.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在我国,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为了能够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必须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新科学技术基础上,以高新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以高新科学技术为首要支柱,因此,发展知识经济必然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应当提供发展知识经济的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提供发展知识经济的最新的高水平科学技术。为此,高等教育必须现代化。
为主动适应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发展观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高等教育发展观现代化,就必须树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因此,高等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应当主动适应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作为知识经济核心的高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必然产生长期效应,而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则往往是短期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应当以发展知识经济作为它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而一般只能把适应市场经济作为它的短期发展目标。
第二,教学观念现代化。“知识经济”这一新概念中的“知识”,已不是传统意义下的“知识”,而是一个包含传统意义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在内的有机整体。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必须改变单纯的实现知识传递功能,转向为既包含知识的传递,但以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为主的多功能全面教育。
第三,培养目标现代化。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低重心、高水平”,这里的“低重心”是指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而不是指人才培养的质量指标,而这里的“高水平”,就是指应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人才。
第四,师资队伍现代化。知识经济对高等学校,特别是对教学科研型的高等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成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要素,成为知识经济的动力源,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当是创造型与智力型的教师。
第五,教育模式现代化。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模式必须从以课堂教育为中心、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旧教育模式,向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转变。
第六,教育基础设施现代化。知识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因此,要实现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多媒体远程教育网络。
收稿日期:1998—11—10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大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