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地区高中班级间分层教学的调查研究
——基于考制改革与学校转型的思考
黄 丹1,2 ,余彭娜2*
(1.独山高级中学,贵州 独山 558200;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生物科学与农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摘 要: 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结合地方文化经济实际,对黔南民族地区10所高中学校实施班级间分层教学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分层以考试结果为依据;选修课程开设不足,文理分科、艺体生受成绩影响较大;实施班级间分层教学后的最大问题是学校的管理、教学仍以成绩为考核目标;学校、家庭、社会急功近利,忽视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此,提出了民族地区的高中学校转型与课程改革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黔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班级间分层教学
1 调查缘起
班级间分层教学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现阶段在黔南州乃至贵州省普通高中均盛行。具体操作: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班级群体以区别教学[1]。这些群体应在恰当的教学组织策略和学校管理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在欧美国家的各级学校中早已普及,建立在小班化和走班选课模式上。在教育的公平抉择与优质资源缺失的现实冲突中,在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利益博弈中,班级间分层教学在我国中学教学组织形式中仍占主导地位[2]。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贵州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贵州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20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新模式。贵州省黔南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欠发达,教育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班级间分层教学仅以学生中考成绩为分层分班依据,粗略地把学生划分为“尖子班”“普通班”并持续至整个高中阶段,其分层标准单一、分层形式固化,无法满足高考改革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终生发展及地方文化经济的需要。为此,对黔南州高中班级间分层教学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可为区域内高中学校的转型与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2 调查方法
2.1 编制问卷
通过文献研究,与高校专家和高中一线教师研讨,分别编制教师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包括班级间分层教学的设置、教师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及态度、如此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三个部分,题项为封闭式和开放式结合;学生问卷包括学生对班级间分层教学的态度及建议、学生选择文理科的原因、艺体特长生调查、社会关注对学生的影响四个部分。
2.2 抽样与统计
采用分层随机部分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选择10所公办高中学校为测试对象。其中,二类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2所(都匀一中、二中),三类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1所(独山高级中学),其他普通高中7所(都匀三中、四中、民中、匀东中学、三都民族中学、长顺民族高级中学、罗甸一中),市级、县级、镇级高中比例为5∶4∶1。
发放教师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为85.7%。被测教师包括高一、高二、高三教师和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发放学生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3份,回收率为93.3%。文科生184人,理科生189人;重点班学生92人,普通班学生204人,艺体特长生77人。
3.2.3 社会关注对学生的影响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1.1 黔南州高中班级间分层教学的实施现状
(2)教师教学缺乏效益
为确定船舶领域边界,需要确定领域的边界点。本文利用获取到的目标船周围船舶的分布作为样本,对该样本进行样本估计。
调查中的10所高中均实行分层次的分班教学,班级类别有文化班和艺体班两种,文化班录取分数线高于体艺班。一般在高一下或高二上进行文理分班。各学校的文化班主要根据学生成绩实施分层次分班教学。
(2)分班依据
通过多选题项分析其原因,统计结果见表4。此外,选修教材主要由学校和教师而定,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未能自主选择教材,这不利于高中学生将来择业的分流、分化,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违背。
对艺体特长生的成因调查发现(见表9),兴趣和成绩是学生主要考虑的两大因素。尤其是成绩因素,有学生坦言由于文化分过低,不选择艺体特长就没有考取大学的机会。因此,黔南州艺体生显著的特点是学业水平整体低下。
表1 各校高一时分层分班依据频率
个案百分比指各个选项被勾选的次数占总个案数的比例;响应百分比指各个选项被勾选的次数占各个选项全被勾选的总次数的比例[3]。各校高一分班依据的频率分布情况,以考试为依据进行分班的响应百分比高达92.7%。说明各校分班主要参照考试成绩,学生成绩越好,所分班级层次越高,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越多。
表2 文理分班依据频率
表2统计数据表明,文理分班仍以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自主选择”和“体艺特长”受限于成绩因素,学生仅能在与其成绩匹配的同层次班级间做出选择。此外,部分学校高一时内定班级的文理性质会使得学生偏科,并对其选择造成影响。尽管文理分班或将取消,但简单粗略地以“分”定班已不适用于新的招考模式。
(3)选修教材使用情况
选修课程是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完成基础必修课程之余满足个性需求和拓宽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提出更高挑战。在调查中发现黔南地区高中选修教材处于“固定选用”的尴尬局面,“选择全部选修教材”以实施选修课程的情况基本没有(见表3)。
利用温湿度检测值与设定值偏差的比例积分微分进行反馈控制,通过P(比例)算法控制温湿度偏差,I(积分)算法控制温湿度变化时间长度,D(微分)算法控制温湿度变化的速率,表达式如下:
表3 各学科选修教材的选用情况
生活中,常听人说,酒品如人品,茶品如人品,棋品如人品,当然还有粥品如人品。套用一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粥至清则无味,数杯清水数把米,半碗糊涂半碗仙,斯文慢火,羽扇经纶,煮沸着整个江湖。”
表4 选择选修教材的考虑情况
3.1.2 教师对班级间分层教学的认识态度
(1)教师对分层教学的了解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6~24月龄婴幼儿2 100例,进入统计分析2 047例,其中男性1 054例,占51.5%,女性993例,占48.5%;汉族593例,占29.0%,回族1 454例,占71.0%;6~11月龄组占26.3%,12~17月龄组占38.1%,18~24月龄占35.6%。
表5 教师对分层教学模式的了解情况
(2)教师认可的分层分班依据
干旱分区的指标与分区的等级单位有密切关系。一般高等级分区如全国一级干旱分区,以反映影响干旱及其灾害的地带性自然因素为主要依据;低等级分区主要以反映非地带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主导指标,较常用的是以反映水利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为主的社会因素指标来进行划分。
调查中有28位教师赞成对学生进行分班分层教学,占所有被调查教师的93.3%,这说明分层教学在教师中的认可度极高,但具体如何操作分层有不同意见。图1反映出,认为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班的最重要依据是能力或分数的教师分别占44%、33%,在现实中学生能力的衡量仍以分数作参照,这说明77%的教师仍看重以成绩分班;认为 “兴趣”是分班最重要依据的教师仅占20%。几乎所有教师认为民族或性格因素在分班中可不予考虑。
“分层递进教学”“个别化教学”都是在班级内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模式,且前者在上海地区研究并实施了25年[4],但黔南地区的教师对其了解不多。这反映了教师们对分层教学理论的认识不足,表5所示教师对分层教学理论认识的程度。
图 1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班最重要的依据
(3)班级间分层教学的作用
表6反映了教师对班级间分层教学作用的评价。76.7%的教师认为它有利于因材施教,66.7%的教师认为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数教师对分班分层教学持肯定态度,20%的教师认为这种等级分班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多数教师认为分班未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或许与当前高中常规的教学模式有关。
表6 班级间分层教学的作用
3.1.3 班级间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设置开放性问题,分析作答发现,当前班级间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三个方面。
(1)学校片面追求升学利益
学校管理理念脱离公平范畴,各层次班级师资分配不均,优先配置顶层班级师资,一些学校好班小班化、普通班大班额;文理分科后压缩非高考科目课时,评价师生方式以成绩考查为主,分班固化忽视学生潜能。
显效:高脂血症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有效:高脂血症转折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无效:高脂血症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2]。
(1)班级设置
教授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师普遍认为各层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加大了备课难度,尤其在“掌握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等方面力不从心,缺乏与各层学生学力匹配的分层教学资源,诸如分层教学设计、分层评价表等,“一案教全体”问题突出。快慢班学生学力水平差距使得教师在各班之间教学进度不一,但月考不分层又加重了教师教学的工作负担。
(3)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分层次分班后,等级划分导致学生优者更优、劣者更劣,中低层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自信心受消极影响,多数学生出现抵触甚至厌学心理反映,不利于核心素养之“学会学习”的培养。
品牌农业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有牌无量。卧龙区目前已认证无公害品牌共20个、无公害企业11家,这些生产型企业中,最大种植规模的种植面积还不到200公顷。个别品种因资金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规模才10~20公顷。规模偏小,有品牌无供应,产量还不能满足本地市场的供应,品牌市场效应无法充分显现出来。由于没有经济效益,个别已认证的企业在无公害产品到期换证时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再进行换证。
表7 教师认为分层分班的最好模式
仍有26.7%的教师认为“按学生成绩设置重点班、平行班”是分层次分班教学的最好模式,而支持“根据内容深度走班选课”和“根据特长、兴趣、发展及择业需求开设各类选修课程”的教师比例分别为30%、43.3%(表7)。这反映了教师分层教学理念的参差不齐。
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学生对分层分班的态度和建议
学生对分层次分班的态度,能反映班级间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同时,学生对分班的建议隐藏着学生对学校转型的期望。
发现使用20 mL塑料注射器优于长颈瓶和投药器。该药呈糊状,每只山羊15~20 mL,如用长颈瓶灌服,洒落和粘在瓶壁的很多,灌进羊口腔内的仅有一半。而投药器有弯管,实际操作速度较慢,装药也麻烦。塑料注射器口径小,在灌服投药时,将羊的舌头压住,推入会厌部,又快又精准[3]。
在373名被调查的学生中,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赞同在高中阶段进行分层次的分班教学;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分层分班教学使个人成绩进步。学生对学校开设可选择课程有更高期待,同时更多的学生认为分班时首要考虑的是兴趣而非成绩。这说明现阶段的分层分班模式尽管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群体成绩提升缺乏长效促进机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学生为选择主体的选修课程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分班依据的不够科学。
3.2.2 学生分层分流的因素
当前高中阶段学生分层主要以成绩为依据,学生选择文理、体艺等分流因素研究较少。合理的分层分流动机得益于社会体系精细化构建,研究学生分流动机有助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1)文理分科影响因素
表8 影响学生分科选择的因素
高中阶段学生能自主选择的就是文理分科,表8反映了文科生不选理科的首要原因是“理科成绩不理想”,其次是兴趣,“文科容易学”也是多数学生着重考虑的因素。理科生把兴趣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此外“学习氛围好”“师资力量强”也是学生选择理科的主要原因。仅少数学生选择文、理科是因为成绩优异,父母对理科的重视强于文科。这与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轻文”现象相符。
(2)艺体特长生情况
分班依据是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基础规则,分班依据是否科学反映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调查高一分班和文理分班依据的题项为多选题,统计结果见表1。
表9 学生选择艺体特长的原因
另对艺体生特长从何时培养进行调查发现,66.2%从高中才开始培养相关特长,有13%从小学开始培养,20.8%从初中开始培养。为此,择体艺考大学已成为低学力水平学生的功利性选择。
问卷编码后分别用SPSS21.0和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图表生成。
所谓生态破坏,即城市水环境中的生态结构受到破坏,而水体修复技术的应用是重新构建水生态环境,促使其恢复原有的生态结构和相关功能。对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其开展方向主要包括源头治理、水流控制、人工生态技术应用3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普通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很少出现颅内并发症,本例患者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CT提示部分乳突及鼓室天盖欠连续,这基础病或解剖缺陷等,造成患者全身抵抗力低下,病变蔓延,但不足以解释患者短期内迅速恶化的原因,我们从细菌毒力来判断,考虑患者感染iGAS所致。GAS亚型鉴定需DNA提取,予emm基因序列和外毒素基因检测及鉴定,这些实验在我院检验科尚未开展,我们按照感染iGAS疾病的治疗,临床获得成功,可以推测此病例与iGAS感染有关。
从学生父母或邻居方面了解他们对学生分层次分班的关注,以期发现社会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可能影响(见表10及表11)。
表10 分层分班后父母关注情况
表11 亲友及个人对分班结果态度调查
反映了成绩分班把学生分等级,家庭和社会更关注学生分数而不是个人发展,这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正确培养极为不利。
4 结论与建议
4.1 调查结论
调查表明,黔南州高中实施班级间分层教学现象普遍,分层依据以学生成绩为主,多数学生由于学业水平限制对高层次班级无选择权;选修课程开设不足,选修当必修问题突出;多数教师对分层教学理论认识不足,认可以“分”定班的合理性;多数受访师生支持同质化的分层次分班教学;仅少数师生认为班级间分层教学让成绩得到普遍提高,反映了分班尽管符合学生学力水平,但当前这种教学模式成效甚少;文理分科、艺体特长生择班结果受成绩影响较大;实施班级间分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仍以成绩为考核目标,学校、家庭、社会急功近利的追求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调查结论显示,当前黔南民族地区高中班级间分层教学存在明显缺陷,教育育人功能屈居于高考录取率的目标追求之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唯分数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评价机制缺失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新安北堤、障水埝及四门堤(北四门堤和南四门堤)3个防洪堤需复堤段的土料场分别选在其堤身外侧50~150m范围内,与堤坝平行,呈带状分布,宽度100m(局部堤段的堤身外侧有村庄或树木,可从附近堤段调土)。料场范围内大部分为耕地。
4.2 班级间分层教学建议
分班教学只有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民族区域特点与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才有可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4.2.1 贯彻因材施教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化的可塑性人才,个体差异决定了学校不可简单划一地对人进行模式化教育,只有多元、包容、面向全体的因材施教才能让所有学生在调适中得到最佳的发展。为此,学校可把人文素养、职业规划融入教学计划内,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追求自我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2.2 注重过程评价导向
我姨妈和同学们扮成染了传染病的男孩,在金陵医学院的病号房藏了两天,又被偷偷地送到南京附近的乡下,再从那里乘船到芜湖,而后转船去了汉口。法比·阿多那多一路护送,身份从神甫变成了监护“医生”。谁也没想到,那次临时的职业伪装永久地改变了法比的身份。半年后他回到南京,辞去了教堂的职务,在威尔逊教会学校教世界历史和宗教史,在其他大学零散兼课,那十三个被秦淮河女人顶替下来的女孩中,唯有我姨妈孟书娟一直和他通信,因为她和他都存在一份侥幸,万一能找到十三个女人中的某一个,或两个,即便都找不到,得到个下落也好,别让他们的牵记成为永远的悬疑。
根据育人目标和因材施教理念,建立适应学生现代发展的评价导向机制[5],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教育、终身教育。为此,学校需要彻底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模式。以过程评价为导向,一方面学校能够了解师生行为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适时掌握学情、进行教学反馈和学习指导,最重要的是过程评价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过程性评价的指标应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评价标准设置,可具体落实到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等希望学生重视的因素上[6]。过程评价可借助学习成长档案建档进行,即各评价指标表格化、文字化,把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阶段测评等教学过程中与学习相关的纸质资料收纳在学生各自的档案袋中,以便保存和各方查阅。个性化的学习成长档案袋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加思维,电子学习档案袋的应用将得到普及,甚至追踪学生一生的学习过程。
4.2.3 结合区域特色增大选修课程比例
为解决国家统一课程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早在2004年开始实施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设计了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调查结果表明,黔南州高中学校为迎合高考将部分选修教材统一归为必修教材,不选用的遗弃,违背了课改的初衷。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和招生模式更新,需要增大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比例。而选修课程的不开设或压缩开设却是当前高中学校尤为突出的问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校本化整合急需提上议程,为下一步实行“选班走课”[7]提供课程资源支撑。黔南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当地生态资源丰富,对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另一方面,苗、布依、水族的蜡染、牙舟陶、马尾绣等少数民族文化亟待发扬传承。为此,普通高中可结合民族地区区域实际,增大地方特色选修课程比例,利于学校班级间选班走课的分层教学,为民族地区的高中学校转型、为民族学生的个性化、多渠道培养开辟一条新路。
4.2.4 增设生涯规划课程
生涯规划是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心理、教育、职业等因素的选择和创造[8]。在欧美国家,生涯规划教育呈早龄化发展趋势,而我国的生涯教育才刚刚起步。央视新闻调查发现,高考改革试点浙江高中近几年通过增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以及正确选考,但各校仍面临一些困扰。如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不清晰,纠结于成绩、专业的博弈选择;影视媒体对金融行业的追捧,影响学生正确生涯价值观的形成;多数学生弃选难度较大的物理科目,将对我国物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隐忧等。通过搜集调查中10所学校的课表发现,黔南地区的高中学校普遍未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这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和大学选择、职业发展极为不利。在学校教育中渗透生涯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趋势,普通高中增设生涯规划课程刻不容缓。高中学校可通过完善课程设计、培训生涯导师、开发相应教学资源等为生涯规划课程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开设生涯规划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感悟演讲也是有意义的尝试。
4.2.5 完善学校评估机制
地方政府对高中学校的评估仍以升学率为主要依据,甚至以高考奖、状元奖的颁发鼓励应试教育。建议对学校的评估依据多元化,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发表文章、课外活动、学生社团、奖学金比例和校友捐赠等,每一特色项目都可为学校加分。近来黔南州普通高中也在发展特色学校,但特色为高考服务的功利性目标过强,尤其是艺体特长生降分扩招、与当地中职学校争抢生源问题突出,同时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的缺失让很多高考失利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所适从。通过顶层设计完善学校评估机制,以促进现代高中的转型和发展,迫在眉睫。
此外,办学理念更新、学习方式转换、家校合作模式开启,也是当前学校人才培养中系列问题寻求解决路径所需要考虑的方向。
提升公共服务职能,是满足女性农民工体育参与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政府应给女性农民工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方式,既能满足其体育锻炼需求,也能提升其精神文化需求,这就需要为她们提供具有服务性质的部门或者组织机构。相对来说,多元主体提供体育参与服务,可以给予女性农民工更多的选择权,从而为女性农民工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Matthews M S,Ritchotte J A,McBee M T.Effects of schoolwide cluster grouping and within-class ability grouping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growth[J].High Ability Studies,2013,24(2):81-97.
[2] 许双成,张立昌.教育公平之殇——分层分班教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84-188.
[3] 张红坡,张海峰,等.SPSS统计分析实用宝典[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49-350.
[4] 陈之腾.“分层递进”的新天地 虹口区分层递进教学研究步入发展新阶段[J].上海教育,2015(30): 6-8.
[5] 吴国通.教育转型再思考:让学校教育走向“人尽其才” ——科举落幕壹佰壹拾年祭[J].中小学管理,2015 (6):42-44.
[6] 李希贵,等.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0-102.
[7] 佚名.浙江高考改革新方案出台 高中推行选课走班教学[J].语数外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2014(9): 93.
[8] 郑峰.引导学生成长 启迪生命智慧——海南中学开展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培训[J].新教育,2016(2): 25-26.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Hierarchical Teaching among High School Classes in Southern Guizhou Minority Areas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System and School Transition
HUANG Dan1,2,YU Peng-na2
(1.Dushan Senior High School ,Dushan 558200 ,Guizhou ,China ;2.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 ,Guizhou ,China )
Abstract : In order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and combine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ality,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class stratified teaching in 10 high schools in Qiannan minority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tification is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elective courses are inadequate, and the students of arts, science and art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results; the biggest problem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ified teaching between classes is that the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 and the teaching are still based on the results;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are eager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 ignoring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curriculum reform in minority area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 Qiannan minority areas; high school; inter-class stratified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389(2019)04-0120-06
收稿日期: 2019-01-09
作者简介: 黄 丹(1984- ),女,布依族,贵州独山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生物)。
*通讯作者: 余彭娜(1956- ),女,贵州贵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学法,学科教学(生物)。
责任编辑: 李永波
责任校对: 李永波
标签:黔南民族地区论文; 普通高中论文; 班级间分层教学论文; 独山高级中学论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