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独具匠心、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精神,在国家通往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决定着中国企业的品牌底蕴与战略定力,也决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质量。当下我国制造业工匠精神的缺失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生产关系变革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及必然结果,当前的转型期正是重塑工匠精神的机遇期。企业是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体,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将其融入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也对每一位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引言
我国实施的制造业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为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吹响的号角。纲领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1][2]
在通往“中国制造2025”的大路上,科技创新与产品质量作为产业升级进程的关键因素与主要动力,如今已经越来越被众多企业所重视。如果说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为标志的创新精神是开山斧,决定着企业的前进方向与战术魄力,那么以追求质量、精益求精、用户至上为标志的“工匠精神”则是铺路石,决定着企业的品牌底蕴与战略定力。
“工匠精神”就是敬业、精益、专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宋代的韩公廉成为将工匠传统与天算知识结合的工程师。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更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甚至到了国力衰弱,内忧外患的中国近现代,泥人张、王麻子、王致和等中华老字号以其精湛的手工业技术与优秀产品品质享誉民间。
当下我国制造业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与出路
造成当下我国制造业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
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浪潮涌进国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需求与社会生产力大幅上涨,但同时我国当时正处于消费导向型工业发展阶段与全面市场化转型阶段,工业以满足发展需求为主,门类齐全但并不尖端,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制造业企业普遍盈利少,单纯强调短期经济效益至上,并且出于快速盈利的动机,没有在产品制造、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方面下硬功夫,造成企业管理制度僵化,绩效考评、培训制度不完善,薪资待遇逐渐向管理层与销售层倾斜。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以金融、房产、以及网络经济为代表的虚拟经济[3]异军突起,由于其具有的高投机性,从业者以其自身优秀商业头脑、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雄厚的运营资本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率先在短时间内可以积累大量财富,完成阶级分层。与此同时,国企员工,事业单位技术骨干,传统手工业者仍在实体经济框架下从事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辛勤劳作模式。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于他们来说原本的稳定收入足以让一家人全年旱涝保收,丰衣足食,然而随着如今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信息传播介质多样,资本大鳄、网络红人的暴富经历和高端生活情景就像炸弹一样通过各种媒体途径一波又一波地轰炸着他们的心理防线,同时也拉高了社会普遍消费水平。
综合以上因素,许多原本有希望在各自领域深入钻研,大有作为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产生了焦虑心理,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于是开始低估从事技术工作的价值,最终造成了工匠精神的缺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企业如何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企业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体,同时也是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对于如何从企业管理角度培育工匠精神,本文提出了一些观点:
一、培育工匠精神,谈“重塑”不谈“传承”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产物随着时代发展,尽管核心不变,但新的社会条件会赋予它新的内涵。如今在即将到来的工业4.0时代,工匠精神更应被重塑。
举个例子,中外传统民间作坊,老企业,崇尚师徒间言传身教,心口相传的传统学徒制,一些传统技艺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学徒制当时有用武之地,可是毫无疑问,如今其自身很多不合时宜的糟粕也逐渐凸显。核心矛盾在于师生之间靠传统道德约束建立起来的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名师才能出高徒,根本上否认了学徒自身能动性,同时师傅占有学徒的所有工作资源,学徒对师傅只能服从,这种关系中,没有担保,没有组织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不明晰,便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摩擦和纠纷。
如今,一种传统学徒制转型后的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4][5],正在国家层面推广。师生之间的权、责不再完全依赖传统道德维系,面对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年轻人,新型现代学徒制下的师生关系,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靠一套严格、完善的制度,能够让师父以身作则,授技育人,能够让徒弟端正态度,虚心学习,值得大力提倡。
二、培育工匠精神,谈“敬业”不谈“奉献”
工匠精神不等于奉献精神。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意思是说,做一件事就忠于一件事,能够做到心无旁骛,就是敬,所以如果非要从字面理解,工匠精神,其实属于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无私奉献是精神品质,虽然敬业与奉献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奉献精神却是在敬业这一类优良职业道德品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境界也就必然高于敬业。
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奉献精神一定要大力提倡,但另一方面对于单纯爱岗敬业的思想行为也要大力宣扬,对于每一位付出者的实绩要客观评价,对于劳动者付出的劳动要实事求是地肯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逐渐培养出付出者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氛围,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好的精神土壤。相反,试图以奉献精神强行解释工匠精神,为其挂上高规格标签,只会让其变得看似更加高不可攀,反而会使普通劳动者失去信心,落入平庸。
结语
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需要贯彻的新的理念,更是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为之努力的转型方向,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过程。企业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以人为本,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将其融入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带头将工匠精神付诸实践,“知行合一”,让这种精神能够真正助力企业发展,提升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3):103-110.
[2]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5):71-79.
[3]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21(01):3-18.
[4]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88-91.
[5]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35(10):97-102.
论文作者:李海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工匠论文; 精神论文; 学徒论文; 企业论文; 新时代论文; 传统论文; 制造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