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作文教学”比作一块收获成长的麦田,那么我们终将该“守护”的是什么?又该坚定地“望”向何方?反思自己的教学现状,阅读训练、素材积累、读写结合,循环往复。然而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输入后,学生的输出表达并不理想。每每翻看着学生的习作,总感觉是熟悉的人,陌生的事。虽然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总是感觉没有情感共鸣,文字鲜活不起来。不是有感而发,不是有感而写,习作成了一项定时的学习任务,而发生在身边的喜怒哀乐、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充满童真的成长岁月却在无人捕捉中悄然流逝。
我想,习作教学的起点,也许不应该只是给予写作方法,也不只是大量的阅读积累,而是写作初衷的唤醒,写作价值的认同,写作生活的陪伴。孩子的写作起步,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切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同去捕捉生活素材,可以和老师分享写作快乐。
我们知道,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合作是互建信心的源泉。我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我和孩子们约定,在学生鲜活的生活素材中,和他们一起捕捉素材,和他们一起去发现,让他们发现原来写作可以是这样的,而不再是学生独立习作后的匆匆指点;我更近地走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一起迸发写作的情感动力,而不再是让写作可有可无;我和孩子们组建“互助写作团”,一起分享写作原本的快乐,成为他们最知心的笔友。
也许,“麦田”之外,还有真正让学生心之向往的写作世界,还有学生们真正要想倾吐的生活滋味。
习作是一项创作性的活动,需要心灵的自由。课堂仅仅是学生完整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走出课堂,望向校外,他们的世界是怎样的?
有的学生非常喜欢唱歌,歌词记得非常快。我和孩子们玩起“我爱记歌词”的游戏,渐渐地,学生对歌词的押韵特点产生了兴趣,趁热打铁,我们一起研究古诗词,找到歌词和诗词的联系,由此喜欢上了一些中国风式的歌词。
有的家长喜欢种些花花草草,和孩子一起种植,一起观察。这何尝不是习作的绝佳资源?我协商家长,建议爸爸妈妈和孩子合作,把植物的变化拍下照片,配上文字,做成一个电子相册,老师和同学便是你的忠实读者。
现在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喜好旅行,有的定期参加记者团、夏令营。这其中,孩子们一定会有很多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经历。我和家长们成立“写作旅行团”,一起引导孩子们按照游览的顺序,把照片配上文字.孩子们像小导游一样打开了话匣子,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成了游客,说话和写作的兴致高涨了起来。看到图文并茂的文章,我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和学生感同身受地去读文章,评文章。作文的点评也变得有据可依,有的放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与孩子们更近了,工作的世界里不仅仅是一堂堂语文课和一本本作业,课外的语文世界让我感慨良多,让我有了写作的冲动。我和孩子们一起写我们的多彩生活,一起分享写作前的冥思苦想,分享写作时的左右推敲,分享写作后的喜悦心情,让孩子们渐渐领悟到写作不是为别人而完成,而是表达自己情感、观点、感悟的一种倾吐方式。
美丽的校园,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写作之旅开始的地方。我们一起观柳树,赏樱花,论翠竹。你写樱花道,他写樱花雨,我写樱花情,“最美花之作”的评选让孩子们好生兴奋,他们观察之细致,语言之细腻,情感之真挚,终于让我找回了孩子们自己的身影。我们的互评共赏,老师的习作让孩子们好生期待,孩子们的习作更是给我更多惊喜。同一种景物,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视点、不同的习作角度。孩子们渐渐感悟出写景的文章可以情景交融,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借物喻人。
孩子们与现时的社会不能脱轨。语文这门学科所给予孩子们的利器,是用自己敏锐的目光、独立的思考和有价值的文字去感悟,去辨析,去评说。我试图从自己的切实感受出发,去掘取能引发孩子们共识的新闻点、动情点和讨论点。我和孩子们一起关注《最美孝心少年》的纪录片,我们一起讨论他们身上最美的闪光点,讨论成长路上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什么,我们一起写下了自己成长中的苦与乐。在有笑有泪的文字共赏中,孩子们感受到亲情的力量所在,领悟出原来细腻的情感可以这样用文字表达。
真的是每朵花开的季节不同,方式不同,在和孩子们合作写作的过程中,我渐渐寻找到了属于每朵花的花期。
孩子们走进写作的状态了,这种状态需要一个平台,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即时的分享交流,让孩子们的写作成为内需,成为一种常态。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尊重孩子们的意愿,我和孩子们一起设置了“个人写真”、“成长那些事儿”、“我型我秀”、“玩转歌词”等几个主题相册,大家都是这些平台的撰稿者,爸爸妈妈是负责编辑的幕后人员,可以随时上传习作照片,课余时间尽情分享。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激情,我努力寻找发表习作的窗口。各级各类报纸,各种征文比赛,和孩子们约定一起参加征文比赛,互相鼓劲,互相评赏。终于在暑期征文比赛中,我们一起登上了领奖台。这份荣誉,这种认可,这种真诚的交流,这段美好的经历,远远超越了获奖本身的意义。
在携手合作中不忘初心,改变孩子们的习作状态也是很好的途径。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共同参与中,习作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生活。习作前的素材选择,他们不再是孤单一人,老师和同学都成了习作素材中的主人公;习作时的构思成文,让孩子们在互助小组中找到了思路和灵感;习作后的分享平台,孩子们更是有了发表期待和交流的渴望。
语文这门学科,承载的任务,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训练,除了学文,还有做人。不求让写作成为谋生的职业,不求让写作成为唯一的生活方式,只求孩子们能在快乐时、烦恼时、悲伤时、感悟时,用文字来自由的倾吐,畅快的释放。
论文作者:谢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孩子们论文; 习作论文; 我和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我们一起论文; 文字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