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未来人才基本素质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素质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未来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五大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更加具体化,这是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生活的行动纲领。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无疑是一场牵动全局,触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社会变革,作为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教育,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应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这种深刻变化,为新的经济体制建设服务,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经商赚钱。为市场经济培养大批合格有用人才,才是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功能最集中的体现。那么,市场经济需要中学语文教学为未来的劳动者在中学阶段打好哪些方面的基础呢?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构成有哪些方面呢?本文拟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一、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的未来人才素质
1、进行德育,提高思想素质
如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这是在我们进行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为了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格人才,就要在中学语文教学里“文以载道”,注意进行中国优秀文化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精美得体的言语佳境中得到感悟,形成求真、从善、爱美的思想品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具有基本的社会公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打好基础。因此,未来人才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2、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质
未来社会尤其是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由于未来社会是知识不断更新、信息高速传播、发展的时代,所以在市场经济中,迅速捕捉、正确分析、及时输送信息,将变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要靠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他们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学生,未来社会是科技的社会,知识的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而听说读写将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们明白在学校擅长交际、能言善辩、全面发展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时,尤其是在充满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环境中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为一个跨世纪的人才,不仅要肯学习,还必须善学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及时高质量地吸取掌握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3、培养非智力因素,提高心理素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也是未来人才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挫力,让学生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生存发展能力,具备良好的稳固的心理素质。因此,未来人才应具有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像优秀体操运动员桑兰那样,面对挫折泰然处之。
由此可见,高尚的思想品质,优秀的文化涵养,健康的意志品质,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这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靠我们的语文教学。
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辛勤耕耘和努力探索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和可喜的成绩,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仍暴露出诸多不适应之处。
1、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
据1997年12月21日《中国科协报》报道:上海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科技素养不如学生。这与其说是教师的悲哀,倒不如说是应试教育的悲哀。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魔棒的驱使下,老师们只知道加班加点,拼命灌输,一门心思目不“斜”视的扑在自己的“本本”上,结果不仅严重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不出高素质、具有科技创新意识的学生,更严重的是它磨蚀了教师的才智,使教师疲于应付,无暇更新知识为自己“充电”,以致出现了“师不如生”的可叹现象。由于中考和高考光考读写,很少考听说,也使得一些学校在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这自然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
2、教学手段落后
不少地方的语文老师仅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块黑板”上课,根本谈不上投影仪、语音室、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少学校图书资料陈旧,不能及时地给老师提供最新的教学信息,所以,落后的教学手段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3、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差
语文是实际运用的学科,但教学却面对实际运用不够。如有些学生只会纠正自己作文上教师指出来的错别字,却不关心校园内、社会上的用字混乱现象;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还能回答问题,在社会交往中却说话不得体;不少学生在学校里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对一些实用性的文体却深感困难,或写得不成样子。凡此种种,其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中重视实际应用不够。
4、尚未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由于在教学上未能坚持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训练,不少学生预习时不会写预习笔记;听课时,不会在书上作旁批笔记;复习时,不会作单元知识归类笔记;测验后,不会写试卷质量分析……因此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这种种弊端,已经成为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障碍。
三、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其面临的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下大力气做好哪些工作呢?
1、转变教育观念
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明确素质教育是指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为什么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要负更大的责任呢?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于漪老师认为:“因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形象,鞭辟入里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这些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再说,语文课是中学里的基础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从初一到高三,天天接触,细水长流地教,耳濡目染,在学生中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意义重大。
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要摒弃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错误做法。继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善于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求得实效,重视听说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有一个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问题。语文教师具备了较高的素养,不仅可以给学生有益的潜移默化,而且可以正确导航。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象安徽省“教坛新星”肖家芸那样不断塑造自己的师德形象、学识形象、功力形象、科研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才能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
2、提高教学质量
要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的先进教学手段,以提高教育质量。如:广州广雅中学语文教师黄永光,运用电脑编存教学纪要、一课一测、辅导材料、综合训练等专题。特别是按高考研究专题、编存高考题库、考试信息、题型研究、重点难点、规律方法等,编制《高中语文全方位训练》,用于从高一到高三整个过程的教学试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除了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具和教学手段外,还要注意精心设计最优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南宁市13中的语文教师韩东璐获得1998年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就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成功例子。
3、紧密联系生活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中学语文教学指出的方向。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实际,注重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此,语文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实行大语文教育,有计划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创设必要的活动情境,提供一定的社会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实际,从中了解“实际”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启发学生为满足这种需求而进行实践和锻炼的自觉性。如此,则可以增强学生对市场经济需求的适应性。如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首届理事陆鉴三老师根据杭州风景如画,名胜密集的特点,教学生练写导游词,然后为低年级同学担任导游,学以致用,效果很好。又如南宁市13中在1997年校运会上成立小记者团,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新闻采访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及时报道校运会的最新消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4、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利于当时,而且能够受益终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适应未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作岗位都是极有益处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应非常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学改革能取得惊人硕果之谜就是: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当作教改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中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兴趣·习惯·方法”的指导,使教学获得丰收。1994年笔者所教的年级语文科在南宁市标准分增量排第二,因此获市教科所颁发的二等奖。1997年笔者所带班级中考语文平均分85.19分,位居年级第一名。
总之,为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劳动者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直以他的政治家的敏锐,从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出发,强调培养“四有”新人对于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可能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而培养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的重任已历史地落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肩上。只要我们按照十四、十五大的精神和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去实践,就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应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之路。
收稿日期:1998—08—28
标签:应试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