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儿童发展的桥梁——小学语文问题式探究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桥梁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在读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然后知疑,知疑而释疑,则学有所获,教有所长。这是教学的一般规律。而当前小语课堂,大多强调“读”,对学生如何知疑、质疑、释疑重视不够。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曾对3所小学、2所中学和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课堂提问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情况略),小学一至六年级6节语文课平均每节课教师提问32.5次,而只有1个一年级学生向老师提出想尝试表演的要求。北京市也曾有人对部分中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提问情况做过调查,结论与此基本一致。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已颁布,在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有所改变,但在广大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这一现象仍普遍存在,偶尔有学生提问,也只是局限在对字、词的理解上,极少有人提出有创造性的或引人深思的问题。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自己的阅读教学及教研实践,谈谈自己对问题式探究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一、问题式探究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1.小学语文问题式探究学习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究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笔者认为,问题式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从而不断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以达到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丰富情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2.小学语文问题式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1)体现自主性。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首先要让学生自主读,在自主阅读中去感悟,去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疑问。其次,教师引导读。教者根据学生在读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读,在读中解决“旧”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探索“新”问题。从而内化知识,挖掘潜能,增长智慧,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体现全体性。问题式探究学习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3)体现过程性。问题式探究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4)体现探究性。问题式探究学习,学生在阅读课堂上,或自主阅读探究,或适时地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时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获得的信息和结论,以及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找到自信,学到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问题式探究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允许学生随时质疑,敢于与教师争论,敢于对教材提出怀疑,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5)体现创新性。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式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用不同方法、不同问题用同一思路尝试去解决,在求同中求异,求异中求同,让学生另辟蹊径,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从而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二、小学语文问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
1.基本模式
学习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活动结构和程序。
小学语文问题式探究学习模式,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儿童语言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基本流程是: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如图1所示)
2.操作程序
(1)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始或某段内容教学的开始,根据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如多媒体展示、讲故事、语言描述等,把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以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充满生命力的大榕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学生观察后就提出“写鸟的天堂与这榕树有什么关系?”“这到底是一棵大榕树还是一片树林?”等问题。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教者在描述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壮观的景象之后,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提出了“这么美丽壮观的瀑布为什么几年时间就枯竭了呢?”“巴西总统为一条瀑布的枯竭举行葬礼,为什么不及早采取措施,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呢?”“当地居民和游客为什么不向政府汇报沿河两岸乱坎滥伐森林、水土流失的情况呢?”等问题。
图1
(2)分析、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为了分析、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任何学科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意义不大的问题可做个别指导,让其再生“问题”。总之,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对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生边读边思考)
师:读得很投入,有问题的请自由发问。
生:我想知道“……只许进,不许退……”这一句为什么加引号。
师:问得好,读书就应该仔仔细细的。
生1:读了第九小节,我想问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生2:苏格拉底上课为什么不在课堂上,而在麦地里?
生3:为什么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还有吗?
……
师:这些问题问谁呢?
生1:问同学。
生2:问课文。
生3:还不如问自己呢。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也许你们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边读书边讨论,教者安排学生读书后,继续引导探究,下面是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汇报的部分内容。)
生1:苏格拉底要求弟子去摘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是引述苏格拉底说的话,所以加引号,这句话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会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
生2:苏格拉底想告诉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等待只会错失一次次良机。
生3: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上课地点在麦地,而不在教室,他上课未用课本而用麦穗,他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
生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理想要与现实结合起来。
……
这一教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探究学习中,经历了与文本“对话”,与苏格拉底“对话”的过程,不但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语言、思维都得到了发展,思想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3)归纳总结。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以及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还要提供学法上的指导。学生则要通过归纳与总结,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探究价值,学习过程是否科学,探究是否深入,与同伴合作是否和谐,方法是否有效,问题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最优化,学习效果最佳化。
(4)发现新问题。这一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设计一些语言实践的练习(包括口头、书面、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状态,并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在这一学习环节中,要学会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要有所创新。我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背诵、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小朋友望着美丽的星空,提出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能不能想一想银河是什么样子?再提出一些问题问银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了许多与科技有关的,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与民间传说、故事方面有关的问题。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结合《狐狸与乌鸦》一课的学习,将教材进行整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天,在茂密的森林里,《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和《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相遇了,请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不但语言丰富、有趣,而且还产生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新问题”。
三、问题式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对话”“互动”的场所已是共识。“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必须建立符合时代特点、儿童心理特点和母语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化学生,必须把“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教材的内涵,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中解决问题。
(1)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特级教师林承霞老师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室里响起了美妙的钢琴声,让优美的旋律与学生的想像一齐放飞。一曲终了,林老师说:孩子们,你们刚才听到的就是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你们在听音乐时头脑中一定出现很多问号,有什么问题要问贝多芬或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吗?一个个探究性问题纷纷提出:“贝多芬,你为什么为穷兄妹俩弹琴?”“盲姑娘怎么猜出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林老师归纳问题后说:“孩子们,你们真会提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中,你们读一读课文就知道了,发现新问题就与同桌互相讨论,也可在交流时再提出来。”学生迅速投入到探究学习之中。
(2)活动创设情境。我们在教学时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社会上学语文,用语文。如教学《春笋》《小池塘》《荷花》《秋游》《冬雪》等课文,可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学生会对活动中的很多事物产生兴趣,也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3)调动生活积累,创设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下面是于永正老师教学《燕子》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读书后,老师引导学生发问)
生:于老师,燕子在水面上飞行时为什么要用尾尖或翼尖沾水?
师:本来我也不懂。一位生物老师告诉我,燕子吃水中的小鱼小虾时,点一下水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至于因速度快而一头扎进水中。
生:您说错了,我在书上看过,在乡下也见过,燕子不吃鱼虾,而是吃落在水面上的虫子。
师:是吗?课后我把你的意见转告那位生物老师,如果他搞错了,我再纠正过来。
由于老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再现了生活情境,学生就有了“问题“的基础,独到的问题和见解就应运而生。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很多,如利用游戏、表演、图画、讲故事等都可创设情境。我们要因时、因地、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异,不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激励学生去探究学习。
2.营造问题氛围
要使每一个学生有效地探究学习,在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解放,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课堂上,许多同学担心:我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的学习要点,老师不会批评吗?我提的问题如果别人都会了,同学会不会讥笑我呢?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而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蹲下身子看孩子”,对每一个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表示关切、赞赏,不管问题质量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对错误问题要予以纠正与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这样的氛围里才能真正解放学生的大脑,形成“问题”心理场。
3.传授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想让学生时时有问题可提,处处能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去探索,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及教研实践中对以下方法进行了探索。
(1)示范导问。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做好言传身教,提哪些问题,怎么提,课前都要认真准备,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要与学生共同讨论,为学生提问做出示范。我在教学《我的油布伞》一文,在《母亲》歌曲的诱导下,提问:“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小作者,面对着母亲疲惫的身影,熬红的眼睛,你最想对她说些什么?”由于这个问题富有想象性、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进而深入探究。如此长期熏陶,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具有深刻性。
(2)以思促问。科学、合理的提问应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通过深入思考,在发现矛盾、疑点、奇特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要有理有据,说得清问题从哪里来。产生这样的提问就要读透文本,要调查研究、观察分析、深入思考。
(3)以错激问。有时为了学生有“问题”可问,教师可以有意设计错误,让学生“发现”问题。靳家彦老师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板书课题时有意将“这样”一词漏写,学生立即指出老师写错了。靳老师补充了“这样”,并对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还让学生读了三遍“这样”,然后问道:“产生问题了吧?”学生立刻问道:“有怎样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过去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子的?”……一个“错误”引发了学生很多问题。
(4)提供时空。理解文本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首先要提供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他们才能有问题产生。有了问题,还要让学生充分地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提,不能走过场。其次要创造提问的空间。如在预习中让学生提问,在揭题、审题时让学生提问,在教材的疑点处让学生提问,围绕重点问题让学生提问,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提问等。
(5)鼓励创新。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有了探究才会有创新。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发难”,向教师“发难”。如教学《望月》一文,在课的结尾,学生问道:课文写了“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作者为什么不把幻想写出来?这一提问正是儿童的创造。我随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说一说“我”幻想了些什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仅能提出问题不是问题式探究学习的目的,我们要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追求对问题深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并且要善于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问题式探究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桥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的问题去,始终保持一个“有问题”的头脑、思考的头脑,始终有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