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0)04—0064—06
一、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概述
心理健康亦称精神健康,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价值。在中国古代虽无明确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概念,但在许多哲学、医学、教育、心理学书籍中有着丰富精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充分挖掘和认识这些思想内涵,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春秋之初,管仲在《管子·内业篇》中,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不同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养心之术。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对心身关系就十分重视,对心身关系问题有较为精辟的论述,如“形神合一”的身心统一学说,认为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提出了“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在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方面,提出了情绪能治病也能致病的观点,即“以情胜情”,“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等。古人的这些论述说明,人们当时就意识到了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康之身体。初步形成了心、身、物相统一的健康观。
我国古代教育实践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的思想。如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1] 清代学人王筠在他的《教子童法》中指出:“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2]
回顾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思想,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是沿着这样的途径发展的:一是哲学思想家的健康心理思想对人精神健康的影响;二是医学思想家的心理健康观对人类认识自身心身健康关系的启迪;三是教育思想家从人成长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指导。这些思想观点至今对我们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中国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前( 1911 ~1949年)和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两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概要
1911~1949年,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受国外的影响。1908年,美国的比尔斯发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1909年2月,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 年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采用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对大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杨贤江就是一位积极学习、介绍西方心理学的学者。他在1915年就曾指出:“就卫生言之,则有身体和精神的两种。”[3] 认为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当时,他很重视青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心理健康的指导,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1.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杨贤江不仅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信念,而且关心他们的心理困惑、心理烦恼。提出要指导青年解决求学、恋爱、择业等问题。
2.对学生真诚信任。他对学生的烦恼和痛苦总是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解决,并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由参加讨论,既有情绪上的渲泄,又达到了理性认识上的提高,从而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和烦恼。他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强调青年要积极主动,不做消极被动的人。
3.耐心细致地做青年的心理教育工作。杨贤江对青年问题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形成了中国具有开创性的、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他在探索青年心理指导和教育问题时吸收运用了国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观点,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具有很强的本土性,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对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1年到新中国成立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著作有15部、译著5部。 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章颐年的《心理卫生概论》和丁瓒的《心理卫生论丛》。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对心理卫生知识在中国的宣传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心理卫生工作被迫停止。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概要
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所以,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心理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社会的需要快速发展了起来。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群众自发走向自觉,并逐步得到国家教委的重视与支持。这种发展变化趋势从中小学和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得到反映。
1.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概况。1984~1989年,我国的一些留学人员归国后,在大学生中发起心理咨询活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到1986年底,全国有30多所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1990年11月,“中国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近40所学校的代表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主要涉及大学生个别咨询和心理测查等方面。该委员会于1991年在清华大学召开了第二届年会,有60多所学校的代表到会。此次年会以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为主要议题。1993年,第三届年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提交的论文主要有:探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干预研究等。1993年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了国家教委的重视。为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研究工作,提高学术水平、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由国家教委牵头,北京、上海、武汉、大连等地先后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培训班,为各地高校培训了一批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与此同时,上海、北京、浙江、湖北、山东、陕西等十几个省市陆续成立了省级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在全国进一步展开。
1994年,在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47所文、理、工、农、医、艺术、体育、师范、军事等院校参加修订“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中国大学生常模”。该常模的修订,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1995年,在上海召开了第四届大学生心理咨询年会,全国121 所高校、 15 所中专院校213位代表参加了大会,提交论文123篇,涉及不同专业不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比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内容的探讨、高校职业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分析、大学生心理咨询本土化等问题。会议期间,编辑出版了《95’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五届年会于1997年在武汉召开,此次年会重点研讨了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课程定位,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心理咨询模式等问题。与会者还认真讨论了“大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机构及其运作”等问题,认为应围绕以“服务、辅导、活动”为中心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此次会议上产生了大学生心理测量协作组,并出版了《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一书。1999年,第六届年会在南京召开,272 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世纪之交的盛会,提交论文200余篇。 论文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综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实证调查与研究、心理咨询与咨询员成长等问题;出版了《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书中收录的近200 篇论文充分反映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蓬勃发展和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至今,有关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心理调适方面的著作已出版近30余部。所承担的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调研与干预对策研究”、“心理咨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十余项和省部级课题几十项。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中国当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中小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况。中小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较早,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城市有上海、天津、北京、武汉等。上海的一些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成立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已形成了心理辅导模式,并用6 句话来概括这个模式:即“以了解每个学生为前提;以创设良好氛围为基础;以班级为管理单位;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帮助、互助、自助为基本原则;以每个学生参与并发展为基本目标”。还制定了辅导工作的五大原则:即“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防治相结合;个别咨询和全体教育相结合;帮助和自助相结合;尊重和理解相结合;聆听和疏导相结合”。上海的经验受到国内许多地区的重视。
天津市社会心理学会前几年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先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调查,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个别咨询和集体辅导,并且动员学校和家长积极参与。经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教材,分教师用书、学生读本和家长参考用书。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编著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读本主要有:黄希庭教授主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包括教师读本、学生读本、家长读本)。江海燕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丛书》。该丛书有《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中小学生心理个别辅导》。由国内专家组成的《心理素质》教科书编写委员会编写的《心理素质教育》教材,整套教材共分三个部分,即《心理素质》(学生读本4册)、《心理素质自测与练习4册》(学生用)、《心理素质》教学参考资料(教师用2本)。郑莉君、 石向实编写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手册》,该书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儿童教养方法指导, 第二部分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第三部分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培养,第四部分儿童心理疾病防治。高学贵主编的《学校心理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由8 个分册组成。全书以问答形式出现,通俗易懂,不失为一套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心理学会与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武汉、华南等地联合举办了十几期“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培训班”,为在全国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94年8月13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对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回顾我国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些地区虽然已开展了近十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如有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研究工作开展得很深入,亦颇有成效。而有的地方的教师对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则很陌生,有很多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总体来看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一些偏远省份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迫切需要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因此这项事业有了发展的社会基础。1993年以后,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1997年以来,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浙江省、上海市、天津市、北京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分别下发了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1999年6月16日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指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的素质教育中,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政府的重视对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世纪80年代起步,但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全国1080所普通高校有60%~70%的学校开展了此项工作,中小学有30%~40%的学校开展了此项工作。
三、21世纪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展望
21世纪将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将有更大的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将更多,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根据现在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开发和良好人格的培养,心理教育已经相当普及,学校社区大多设有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中此项工作正在蓬勃开展。笔者认为,在未来社会中,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出现这样一些新的情况:
(一)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21世纪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在德、智、体、美、心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对人生发展的作用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学校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就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人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要有高质量的生活,还要有愉快的心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经济状况改变的同时,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乃至国民性格的变化。因此,人们必须注意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平衡。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心理素质如何,心理是否健康,对未来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大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今后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长期的工作。
(三)多角度、多学科共同揭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可以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但它的研究决不仅限于心理卫生学的范畴,培养青年人健康的心理涉及到许多心理学的问题。如研究心理素质的发展问题,必须要建立在了解青年人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从而揭示出心理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又离不开教育,因此,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教育规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他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将三种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应体现“三种教育”的有机结合,即心理教育应与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心理保健机构普遍建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成就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各种心理测试软件不断被开发出来,电话咨询已成为许多城市和学校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之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航空学院、清华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指导计算机网络服务站。1999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网站。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维护心理健康逐步转向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有三级功能,即初级功能、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初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消除心理障碍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中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应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高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心理教育与训练要帮助受教育者充分意识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自主、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人。未来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将是后者。人们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识将会有新的发展。独立的个性、重视个人的价值、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成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六)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从一般的教育规律,又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问题。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一生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者在探讨特殊年龄阶段的心理教育问题时要与终身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