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虚假财务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董跃[1](2021)在《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对康美药业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频发,引起了人们对审计行业和企业财务造假,特别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关注。因此,研究本文的审计失败的案例,不仅可以帮助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更加全面地考虑审计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审计失败的主要问题,总结审计失败的经验教训,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提出改进意见提供参考,从而有效地降低审计失败的可能性。文章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关键指标是审核失败的定义是否符合审核标准。其特点包括:财务报告作假增加失败机率,注册会计师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未严格遵守审计的各项准则,在对审计业务的审计质量控制上没有把握好,审计行业的监管和处罚不够强硬。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没到位、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审计执业环境差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将导致职业面临风险。会计师事务所也会造成损失,影响企业信誉和公众形象,严重影响投资者投资市场的热情,使我国资本市场无法走向繁荣昌盛。本文通过康美药业审计失败案例分析,指出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有:公司的货币资金不符实,对银行单据造假、一些有形动产造假等、伪造相关收入收据来提高营业收入、关联企业非法占用资金;再次,从必要的货币资金函证不科学、有形动产的审核不严格、对货币资金没有足够关注、审计质量没有把控到位四个方面分析了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具体表现;最后,介绍了因为审计失败,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构面临的处罚。正中珠江关于康美药业审计工作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工作没有保存应有的怀疑、注册会计师未能按照审计程序一步步进行、对于出现的年后大量销售退回没有去核实、多年的审计导致审计的独立性不够、事务所自己内部的控制也不够完善等原因。从被审计单位方面来看,包含为掩盖自身资金被非经营性占用的事实、为了维持股票市场稳步上升的白马股形象、对内控没有很好地把控等动机。从审计执业环境方面分析,审计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多头监管反而减弱了对审计行业的监督、针对出现的审计舞弊案例处罚不够强硬,民事赔偿金额不痛不痒等原因。康美药业审计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出在注册会计师身上,没有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同时职业能力也令人怀疑。审计失败的间接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很好地健全内控机制;审计失败的内在原因是康美药业为了虚增利润进行财务报表舞弊。外部原因是审计市场过于激烈,劣币驱逐良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第一,作为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是基本。第二,事务所应该加强内控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及时把控。第三,上市公司本身也要加强内控,同时调动内部审计的动力。第四,外部监管也要到位,对出现舞弊案例一定要严格审查,加大处罚力度。
仉立文[2](2020)在《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部控制审计是各国监管层继美国SOX法案以后要求参照实施的一项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审计是通过审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内部控制缺陷识别来保障公司财务报告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缺陷的披露来抑制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并最终为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内部控制审计通过鉴证、出具审计意见的方式来发挥监督功能和信号传递作用,从微观层面来保障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然而,首先,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内部控制审计属于行为过程审计,其审计过程难以观测,审计意见结果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对简单。其次,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审计市场需求较弱,审计师出于经济利益和审计市场竞争的考虑都会保留相应的审计投入,甚至对审计独立性做出妥协,从而伤害了审计质量。因此,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手段是否可以发挥相应的审计功能实现它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目标?对提高审计质量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否可以帮助公司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是否具有相应的信息含量?这些问题都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目前我国金融开放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为了引进外资不断扩大开放市场,放宽各类资本的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容与即将实施的注册制使得当前的监管压力不断扩大和深化。如何有效利用市场力量引入外部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机制是监管层和投资者公共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进行研究,基于审计理论通过对是否实施内控审计和内控审计意见两个层面,对内控审计监督功能、信息功能和保险功能发挥和内控审计质量进行了检验,具体包括:第一,代理理论视角下,内控审计具有一定的监督功能。研究发现:与未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相比,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减少公司财务重述的发生,并能抑制应计项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对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和真实盈余管理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内控审计意见可以揭示公司未来可能发生财务重述、违规处罚和应计项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重述和应计盈余质量的作用在不同内控水平的公司中存在差异。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降低内部控制审计对减少财务重述和应计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当前内控审计体现出的监督功能说明,实施内控审计可以帮助公司识别内控内控缺陷并督促公司改进内控和财务报告系统,从而减少了公司财务重述并抑制了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可以提示公司未来发生舞弊和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然而,内控审计难以改变公司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存在,并不能抑制被出具非标内控意见公司的重述、违规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公司内控水平的差异导致内控审计监督功能发挥存在异质性,存在实质内控缺陷的公司抑制了内控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公司由于业绩压力和公司固有内控缺陷的存在让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和盈余操纵仍存在机会。第二,信息理论视角下,内控审计具有信息功能。研究发现:首先,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中,非标内控审计意见伴随着较低的财务报告可靠性及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市场投资者会做出负向的市场反应。公司同时收到非标内控和非标财报审计意见引起的公司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单独收到非标内控或非标财报审计意见带来的影响。并且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可以向市场传达显着的负向信息,并引起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以上证据证实当前内控审计已经具备了一般审计的信号功能,可以向市场投资者传递公司内控相关的信息并在股价中得到反映。其次,基于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则,公司在季报和半年报中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的财务信息,投资者可以根据季报、半年报以及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提前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和预测,而投资者无法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事前的判断和了解。随着内控审计实施年份的增长,投资者对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联系的认知更加深入。当公司被单独出具内控审计意见或是同时出具非标内控和财报审计意见时就会产生显着的负向市场反应。最后,市场投资者对公司风险的规避超过了对公司盈利的关注。与公司盈利相比,投资者显现出对公司经营和资金压力的关注。说明现有市场投资者对内控缺陷可能引起的舞弊及欺诈更倾向于“风险厌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很难在短期得到纠正,意味着未来发生舞弊和欺诈的可能,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向市场传递公司发生舞弊行为的信号作用被投资者所关注。第三,保险理论视角下,内部控制审计具有保险功能。研究发现,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增加了公司的审计费用,公司存在内控缺陷带来更高的审计费用溢价;法律风险在对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实施内控审计增强了审计师和公司对内控缺陷带来法律风险的认知。一方面审计师通过提高审计费用来增强内控审计的保险价值,另一方面公司希望通过内控审计来缓解自身的法律风险,并接受审计费用的溢价。从法律风险与内控审计意见的关系来看,审计师会对高法律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标内控意见,通过非标内控意见来为公司释放法律风险,同时也缓解了自身的法律责任。同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保险价值产生影响。审计师提高了对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公司会产生诉讼风险的认知,从而显着增长了公司审计费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保险价值的影响在不同法律环境下存在差异,在高法律环境地区,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可以提高审计师对公司内控缺陷产生诉讼风险的认知,显着提高审计费用,但这种关系在低法律环境地区并不显着。此外,公司被出具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后并没有积极改进内部控制消除可能的法律风险。第四,内控审计质量与内控审计功能发挥。研究发现,首先,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越高,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低,且这种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存在差异。其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了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检验结果说明内控审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审计意见购买活动。上市公司会通过审计师变更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相比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进一步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并不受审计行业专长的影响,高审计行业专长不能帮助上市公司减少并整改内部控制缺陷,从而说明审计师难以抑制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再次,内控审计中存在意见购买的成因是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属于行为过程审计,其审计过程和审计意见的形成都难以观测。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比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更具不可预测性。内控审计质量的高低难以进行直接量化和评价,给公司带来了意见购买的机会。目前在内控审计功能发挥中,审计信息功能体现相对显着,监督功能和保险功能发挥并不充分。因此,提高内控审计质量和加强监管力度是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监督功能和保险功能的必然条件。因此,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内控审计发挥了一定程度的审计功能,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控审计的监督功能抑制了公司财务会计差错的发生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并未充分抑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和监管违规等机会主义行为。内控审计的信息功能促使公司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修正和优化,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息,相应的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率,同时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具有负向市场反应,促使公司在监管和融资压力下寻求对自身有利的内控审计意见;内控审计的保险功能促使公司和审计师之间产生了更多的经济依赖,建立了内控缺陷和法律风险之间的联系,非标内控审计意见降低了公司和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现出相应的保险价值。研究创新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进行研究,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信息和保险功能的检验,揭示了投资者、监管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内部控制审计治理作用及实施效果的问题。第二,有效区分了两类非标审计意见,并对其市场反应的进行研究。检验了当前市场投资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认知和反应,及内控审计信息功能的表现。让市场投资者和监管者对非标内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第三,从制度设计最终目标上探究了当前市场中内控审计治理的效果情况,进一步通过检验发现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这个结果,并以此来分析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及审计功能发挥的原因。尝试打开由于内控审计的不可预测性导致的执业“黑箱”。第四,采用了学术和实务界共同认可的多种变量作为衡量内控审计监督、信息及质量的替代变量,避免了单一变量检验结果不稳定的情形,保证了结论的稳健性。第五,采用了机器学习中交叉检验的方法来对内控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尝试了突破现有延续财务报告审计质量衡量方式的局限性。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边界不局限于财务和会计活动,且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是领先于审计和会计职业及其理论发展的,因此必须采用新的评价方法来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赵扬文[3](2020)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其防范措施研究 ——以金刚玻璃为例》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我国大力支持各类企业的发展,相关政策也在逐步实行中,整个资本市场在逐渐完善,但是上市公司不满足发展现状,想要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财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行为,扰乱了和谐的市场秩序,不仅使得企业产生负面影响,还让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对社会影响恶劣。我国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财务造假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造假行为进行遏制,但是仍然无法阻挡上市公司盲目追求利润的脚步。近些年来国内外财务造假事件频发,先后出现了如万福生科、新大地、尔康制药以及金刚玻璃等的财务造假丑闻。这些财务舞弊的事件使得资本市场混乱不堪,不仅损失了企业内部的利益,还对外部相关人员以及机构影响巨大,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秩序。为了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以及防范措施,本文以金刚玻璃为例,对金刚玻璃各年度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并与行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详细的通过三角理论以及风险因子等理论,探究了金刚玻璃财务造假的动因及影响,具体分析了该企业财务造假的手段。最后,为防止我国上市公司继续频繁出现财务造假的乱象,从我国的政府机构、中介机构、企业本身和投资者身上找出防范方法,为我国的市场营造更好地发展氛围。
许瀚文[4](2020)在《ST昆机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财务舞弊丑闻的大量出现,各领域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研究和关注度在逐渐升温,安然和世界通讯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一直被相关领域人士讨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公允性、公开性和真实性普遍质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不仅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同时也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如果不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予以严惩,将会对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纵观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虽然已经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但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一直伴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渐泛滥,加大防范与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力度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以涉案金额大、财务舞弊持续时间长、造成影响极坏的ST昆机作为案例对象,深入研究其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对策。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该领域文献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其次,对财务舞弊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阐述了本研究理论依据;第三,在介绍ST昆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财务舞弊的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其财务舞弊的后果进行了总结;第四,基于风险因子理论对ST昆机财务舞弊动因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与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控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
刘童[5](2020)在《基于GONE理论的BY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期资金市场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体系相对脆弱。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必须有一个稳健的资本市场,但上市公司存在造假行为。上市公司股东注重剩余价值,管理层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公司业绩不达预期,就会存在财务造假的风险。上市公司为了抬高股价、获取更多的资金而非法披露财务信息,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误导投资者的渠道,也成为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的障碍。目前,尽管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良好,但与西方先进国家对比,仍有很大的距离,上市公司的财务不规范问题让我国投资者失望,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向好的方向前进的障碍。所以为了维护我国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更好地发展,识别并采取行动减少我国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具有重大意义。在GONE理论中,当一个公司发生财务造假时,必须同时满足四个因素,即贪婪、需求、机会和暴露。财务造假的内因包含贪婪和需求。前者是针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对财务造假的影响,后者是从公司的角度阐述财务造假的诱因。而机会因子、暴露因子构成了财务造假的外因,前者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对财务造假行为的影响,后者强调上市公司造假行为受到外部监管的影响。基于GONE理论剖析BY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一是有利于投资者、社会公众了解财务造假,二是有利于证券市场更稳健地发展。基于贪婪因子进行分析,当管理层对金钱的欲望愈发强烈时,造假行为更容易发生。为了谋取私利,公司管理层以舍弃中小股东的个人利益为目的,操纵股价。根据需求因素分析,上市公司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有较好的融资来维持上市资格,而当企业没有上市或失去配股资格时,财务造假就会出现。基于机会因子进行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是财务造假的必要条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对中小股东的保护力度不够,加上造假成本低,给了企业造假的机会。基于暴露因子,从外部监管的角度对企业分析了财务造假产生的原因。审计机构缺失独立性、外部监管制度的不足都降低了造假行为暴露的可能性,对中小股东保护措施不足及造假违法成本低更是为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提供了机会。基于BY公司财务造假的四因子分析,本文提出了几点提议,以预防造假行为。首先,应增强管理层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其法律意识得以全面提高,树立企业诚信经营文化,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公司的长远发展受到公司管理层的重视,从而遏制管理层的贪婪心理。其次,应完善强制退市制度,并不断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不良需求得以减少。再次,在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进行优化的同时,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减少造假发生的概率,加强审计机构的监督和内部控制,完善中小股东保护机制。本文在对GONE理论四因素的深入研究、对上市企业的财务造假问题与防范治理的研究,以及对如何促进我国长期资金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尧艳[6](2020)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以昆明机床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不可撼动,对企业与投资者来说,一个良好的证券市场是他们互惠互利的场所。但本世纪以来,我国企业财务舞弊现象愈演愈烈,舞弊的手段以及动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财务舞弊案件的频繁上演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力巨大,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权益的同时,也深深地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最终造成对证券市场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舞弊案件影响深远,深入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并提出针对舞弊风险的防范措施,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昆明机床财务舞弊案为例,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首先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剖析了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具体手段以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然后以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作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地探索昆明机床实施财务舞弊的深层次动因,并针对根本动因相应地提出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最后,总结出以下研究结论:道德品质扭曲是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前提;保住上市资格是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主要动机;内外部监督失效为管理者进行财务舞弊提供了便利;监管弱、处罚不严对昆明机床财务舞弊起着示范效应。
张文博[7](2020)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 ——基于ST抚钢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而制造业的企业基数较大、良莠不齐,财务舞弊行为时常发生,因此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动因等问题进行研究至关重要,对减少制造业企业舞弊、规范证券市场的财务舞弊行为,探究出一些有效的治理措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整理并总结了有关财务舞弊原因的相关文献,梳理了其研究发展的脉络,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对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以2014年2019年中国证监会处理的42家财务舞弊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运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现阶段财务舞弊的手段进行了总结,得出财务舞弊的手段分为两大类:信息披露舞弊和财务报告舞弊;结合GONE理论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企业财务舞弊的动因;选择制造业行业中ST抚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T抚钢财务舞弊案的研究,发现其舞弊手段有虚增利润、虚减成本、虚增存货、固定资产等;运用GONE理论对ST抚钢的舞弊动因进行了分析;对如何识别ST抚钢财务舞弊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总结了ST抚钢财务舞弊案件对投资者、企业和证券市场造成的伤害;为防止和管理制造业企业财务舞弊提出了具体建议。本文根据制造业上市公司和ST抚钢的案例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制造业企业财务舞弊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制造业企业的高管道德素质和决策能力存在问题,其次是制造业企业在现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无法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最后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外部监管力度不力更加剧了企业舞弊的动机。第二,研究发现ST抚钢舞弊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ST抚钢连年业绩亏损,有退市的风险;其次,公司的董事长和管理层过度追求个人利益,企业内部监管缺失,未形成有效监督;最后,我国证券市场法律的不健全给了ST抚钢可乘之机。第三,对于ST抚钢财务舞弊行为识别主要有制造业整体的低迷、虚增存货、虚增在建工程、利润与营业收入和净现金流量不匹配以及重整带来的信号。第四,ST抚钢财务舞弊的行为对投资者、企业和证券市场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一方面企业被法律予以处罚并且信誉严重受损,投资者的损失严重,另一方面ST抚钢聘用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也严重受损,发展前景黯淡。第五,基于ST抚钢财务舞弊的分析,本文对防范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提出以下措施:企业应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经营水平、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事务所应提高审计质量,金融机构也应该完善投资机制,相关部门也要完善法律制度。
王莹[8](2020)在《澄星股份财务舞弊案例研究》文中指出纵观我国资本市场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财务舞弊问题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即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复杂多变的舞弊问题依然没能被彻底根除,成为资本市场的心腹大患。财务舞弊对内有损于公司的声誉、影响公司的盈利、导致公司破产清算,对外会影响投资者的经济利益、破坏证券市场健康和谐的运行氛围、阻碍我国资本市场的前进道路。因此,遏制财务舞弊刻不容缓。本文以江苏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澄星股份)财务舞弊案件为研究对象,以舞弊三角形理论为研究依据,针对财务舞弊的舞弊手法、舞弊成因和舞弊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为遏制财务舞弊的发生、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本篇文章不仅对澄星股份被证监会处罚的财务舞弊手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相应治理对策,还通过详细挖掘公司虚假记载的财务项目计算相应的财务指标,深究澄星股份存在通过虚假记载财务报告的违规操作以减少应计提坏账准备的手段,从而虚增当期公司营业利润的舞弊行为。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舞弊的时代背景与意义、案例研究的方法与内容、成文的理论基础和查阅的文献进行的阐述,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整体框架。第二部分是对研究对象澄星股份财务舞弊案例的详细说明,首先介绍了澄星股份的公司规模和经营结构,其次归纳分析了澄星股份财务舞弊的过程,明确该公司是以违规信息披露和虚假记载财务报告的方式进行的财务舞弊。第三部分是以舞弊三角形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澄星股份财务舞弊的成因,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是需要压力、机会和借口三个方面原因同时存在、相辅相成、共同促成的,因此该部分从压力、机会和借口三大要素出发对导致澄星股份财务舞弊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则是结合舞弊三角形理论从舞弊的压力、机会和借口三个因子出发,以缓解压力因素、减少机会因素和堵住借口因素三个角度提出防治公司财务舞弊的措施。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澄星股份财务舞弊的成因中压力是舞弊发生的“主动力”,机会是舞弊发生的“助推器”,借口是舞弊发生的“助燃剂”。澄星股份舞弊行为的压力因素包括行业压力和经营压力,机会因素包括公司内部机会条件和公司外部机会条件,借口因素则是将舞弊自我合理化。对于澄星股份财务舞弊的防治措施也是从上述三个因素出发,分别为以增加环保项目和优化产业结构走出经营困境缓解行业压力、以减少公司内外部的机会条件来减少机会因素、以树立优良价值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堵住借口因素,宗旨是希望可以为我国财务舞弊问题的整治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汪杜宇[9](2020)在《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之重大性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推动企业融资自由思潮与同时期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之重大性标准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保护投资者和降低企业信息披露成本的目的,重大性标准由此而生。同时,美国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裁判为虚假陈述行为的重大性标准确立了可供参考的途径。而我国证券市场处于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证券虚假陈述纠纷也日益增多,将虚假陈述行为重大性的标准抬高或抬低都将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投资者保护和企业信息披露成本,因此立法和司法上也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对重大性认定提出新的要求。在我国现有的虚假陈述重大性的问题研究上,学者研究的内容少之又少,虚假陈述纠纷争议焦点仍停留在虚假陈述纠纷的侵权认定、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的认定和定损标准研究上。作为对于概念理解要求极高的重大性标准,由于重大性的内涵所天然固有的循环论证的特征,重大性标准不可避免地使得该标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面临适用上的模糊性与理解上的混乱性的诘难。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司法裁判的短板和可完善之处,为我国司法裁判虚假陈述纠纷中的重难点之一——如何认定重大性提供新的指引。在制度和判例层面上,本文将首先梳理我国重大性相关法律规范及目前审判现状,总结当前重大性标准存在的理解与适用上的困境与不足,主要是法院在这一层面审查权归属不清、价格敏感标准适用紊乱以及投资者决策标准流于形式的问题。再从问题出发,试图通过多个角度探寻问题出路。事实上,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行政处罚已被作为虚假陈述纠纷重大性标准的前置条件和程序。长久以来实践中认定虚假陈述符合重大性的标准都等同于公司被行政处罚且确已生效,近年来才出现法院独立审判重大性标准的现象。因此,本文首先将从实证分析角度逐步分析实践中行政处罚对于重大性标准的态度,少有监管机构在处罚时对于虚假陈述行为是否构成重大性作出具体阐释。其次,本文将对于美国的虚假陈述重大性法律规范及经典判例进行批判性评述,以期总结出可借鉴之处。通过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美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就重大性标准给出借鉴价值的一系列经典案例,总结实践时审判重大性标准所在。从SEC v.Texas Gulf Sulphur案认为重大性标准可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以及公司整体对于事件发生的预期程度(Magnitude)之间的平衡中判断,到TSC Industries,Inc.V.Northway案的重大性为“理性投资者认为该信息的披露将在很大可能性上改变了所提供信息的总和(total mix)”,再到最后Basic案和Matrixx案以及阿里巴巴案深化投资者决策标准。建立在对于我国司法实践和行政处罚的实证分析和重大性标准的中美比较法研究上,本文最后一部分将着力于探寻重大性标准的发展方向。在明确法院对于重大性标准应进行审查的基础上,对投资者决策标准予以定量和定性层面的完善,同时构建起该标准下理性投资者的框架;重新理解价格敏感标准在衡量重大性上的价值,揭示该标准的合理性与理论缺陷所在,衡量重大性标准应聚焦于投资者决策标准并辅以价格敏感标准,阐释重大性标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意义。
张爽钰[10](2019)在《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保千里财务舞弊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乐视网的涉及巨大金额和复杂关联方的财务舞弊事件的爆发,另一个关联方迷雾重重的上市公司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这家公司就是保千里。本文以舞弊三角理论为基础,对保千里财务舞弊案例进行研究,来达到洞悉保千里财务舞弊的手法并得出启示和借鉴的目的,帮助投资者更好的识别财务舞弊的手法,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改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警示会计审计从业人员,促进会计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且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本文以保千里公司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事件研究法和杜邦分析法对该案例进行研究,分别从借壳上市过程和经营过程识别财务舞弊方式,剖析保千里的关联方,采用事件研究法,分别从大股东、中小股东以及公司本身的三个方面分析保千里财务舞弊产生的经济后果,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对保千里的财务舞弊进行了深入研究,归因引起上市公司产生财务舞弊的动因,基于舞弊三角理论,从机会、压力和合理化借口三个角度系统地总结该案例带来的启示和借鉴。通过对保千里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财务舞弊动因的产生是遵循动机、机会、借口三因素的舞弊三角理论的。结合舞弊三角论研究保千里的舞弊案例,可以针对舞弊产生的动因进行针对性治理,并有助于从源头上采取措施,减少财务舞行为的发生。公司通过控制高管持股比例,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可以降低舞弊产生的动机;通过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董事会职能、增强监事会作用、加强审计委员会的建设和提高外部审计水平能够有效减少舞弊机会;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有效消除舞弊借口的产生。只有从诱发舞弊动因产生的三个因素入手,公司内部和外部监管机构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防止财务舞弊行为的产生,减少公司舞弊问题,规范公司行为,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
二、浅议虚假财务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虚假财务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对康美药业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界定的研究 |
1.2.2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原因的研究 |
1.2.3 关于如何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对策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理论概述 |
2.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定义和特点 |
2.1.1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定义 |
2.1.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特点 |
2.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
2.2.1 审计人员工作不到位 |
2.2.2 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
2.2.3 审计执业环境不佳 |
2.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造成的影响 |
2.3.1 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
2.4 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
2.4.1 对投资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
2.5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理论解释 |
2.5.1 委托代理理论 |
2.5.2 审计冲突理论 |
2.5.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本文的审计失败案例介绍 |
3.1 上市公司和事务所简介 |
3.1.1 康美药业基本情况简介 |
3.1.2 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1.3 案情回顾 |
3.2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 |
3.2.1 对银行单据造假虚增货币资金 |
3.2.2 虚增固定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等 |
3.2.3 伪造销售凭证及发运凭证虚增营业收入 |
3.2.4 关联企业互相进行违规交易转移公司财产 |
3.3 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银行存款的函证程序不科学 |
3.3.2 存货的监盘程序设计不合理 |
3.3.3 收入确认的审计程序中缺少对货币资金的真实性确认 |
3.3.4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程序未执行到位 |
3.4 证监会对审计失败涉事各方的行政处罚情况 |
3.4.1 对康美药业及其高管的处罚 |
3.4.2 对审计机构的处罚 |
4 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对康美药业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
4.1 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原因 |
4.1.1 注册会计师缺乏职业怀疑态度 |
4.1.2 注册会计师未能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
4.1.3 注册会计师对年存货异常事项未重点关注 |
4.2 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原因 |
4.2.1 连续审计导致事务所独立性缺失 |
4.2.2 过度依赖内部控制导致风险加剧 |
4.3 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的原因 |
4.3.1 为掩盖关联方占用资金的问题 |
4.3.2 为维持业绩稳定增长的“白马股”的形象 |
4.3.3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 |
4.4 审计执业环境的原因 |
4.4.1 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供过于求的竞争压力 |
4.4.2 多头监管的模式弱化了监管效力 |
4.4.3 针对舞弊企业和事务所失职的行政处罚力度不足 |
5 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对康美药业审计失败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启示 |
5.1 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对康美药业审计失败案例分析的结论 |
5.1.1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和自身素质缺陷是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 |
5.1.2 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不当是审计失败的间接原因 |
5.1.3 康美药业为虚增利润进行财务舞弊是审计失败的内在原因 |
5.1.4 市场竞争激烈和监管缺陷是审计失败的外在原因 |
5.2 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对康美药业审计失败案例分析的启示 |
5.2.1 注册会计师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重点关注异常事项 |
5.2.2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和复核 |
5.2.3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
5.2.4 加大对企业舞弊和事务所违规的行政及法律惩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
1.2.1 内部控制 |
1.2.2 内部控制审计 |
1.2.3 审计监督、信息与保险功能 |
1.2.4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
1.3 概念框架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章节安排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意义 |
2 文献回顾 |
2.1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
2.1.1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区别与联系 |
2.1.2 整合审计的研究综述 |
2.2 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 |
2.2.1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 |
2.2.2 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 |
2.2.3 内部控制审计市场反应 |
2.3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
2.3.1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行业监管 |
2.3.2 审计师与客户关系 |
2.3.3 审计意见购买 |
2.4 现有研究文献评价 |
3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
3.1 公司外部审计的职能 |
3.2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发展 |
3.2.1 国外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 |
3.2.2 国内内部控制审计发展 |
3.3 监管环境的发展与变革 |
3.3.1 金融监管发展与需求 |
3.3.2 法律环境建设 |
3.4 理论基础 |
3.4.1 审计需求理论 |
3.4.2 政府监管理论 |
3.4.3 不完全契约理论 |
3.4.4 有效市场理论 |
3.5 理论分析框架 |
4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监督功能 |
4.1 研究背景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3 研究设计 |
4.3.1 实证模型 |
4.3.2 变量定义 |
4.3.3 数据来源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多元回归分析 |
4.5 拓展性检验 |
4.6 小结与结论 |
5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信息功能 |
5.1 研究背景 |
5.2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
5.3 研究假设 |
5.4 研究设计 |
5.4.1 实证模型 |
5.4.2 变量定义 |
5.4.3 数据来源 |
5.5 检验结果 |
5.5.1 描述性统计 |
5.5.2 单变量分析 |
5.5.3 多元回归结果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6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保险功能 |
6.1 研究背景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2.1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费用 |
6.2.2 内控缺陷对法律风险中介效应的影响 |
6.3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案 |
6.3.1 样本选择 |
6.3.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回归结果分析 |
6.4.3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6.5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法律风险 |
6.5.1 研究假设与模型 |
6.5.2 检验结果 |
6.6 本章结论与启示 |
7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审计功能实现 |
7.1 本章背景与预期贡献 |
7.1.1 研究背景 |
7.1.2 预期贡献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3 研究设计 |
7.3.1 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
7.3.2 样本选择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描述性统计 |
7.4.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7.4.3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7.5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 |
7.5.1 研究假设与模型 |
7.5.2 检验结果 |
7.5.3 进一步分析 |
7.5.4 稳健性检验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其防范措施研究 ——以金刚玻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图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方法以及主要贡献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贡献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三角理论 |
2.1.2 风险因子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财务造假的动因综述 |
2.2.2 财务造假的手段综述 |
2.2.3 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理论分析 |
3.1 财务造假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危害 |
3.1.1 财务造假的相关概念 |
3.1.2 财务造假的特征研究 |
3.1.3 财务造假的危害 |
3.2 财务造假的动机研究 |
3.2.1 经营业绩需求 |
3.2.2 融资需求 |
3.2.3 高管利益需求 |
3.3 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
3.3.1 虚增交易 |
3.3.2 虚增资产 |
3.3.3 虚增收入 |
3.3.4 隐瞒重大事项 |
3.4 防范措施理论分析 |
3.4.1 提高会计诚信 |
3.4.2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
3.4.3 完善会计法则 |
3.4.4 加大惩处力度 |
3.4.5 强化第三方监督 |
第四章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统计性描述 |
4.1 收入利润类造假 |
4.1.1 收入的虚构和篡改 |
4.1.2 收入确认的提前和推迟 |
4.2 成本费用类造假 |
4.2.1 成本费用转嫁 |
4.2.2 费用资本化 |
4.2.3 少计提坏账和资产减值 |
4.3 关联方交易造假 |
4.3.1 非关联化造假 |
4.3.2 不当交易 |
4.4 IPO造假 |
4.4.1 虚构客户和供应商 |
4.4.2 虚构资金流 |
第五章 金刚玻璃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
5.1 金刚玻璃公司概况 |
5.2 金刚玻璃财务造假案例回顾 |
5.3 金刚玻璃财务信息对比分析 |
5.4 金刚玻璃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
5.4.1 风险因子分析 |
5.4.2 三角理论分析 |
5.5 金刚玻璃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
5.5.1 虚增货币资金分析 |
5.5.2 营业收入利润分析 |
5.5.3 关联方交易分析 |
5.6 金刚玻璃财务造假总结分析 |
第六章 防范措施 |
6.1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
6.2 确保监管独立性 |
6.3 建立健全独董制度及内控体系 |
6.4 完善投资者准入机制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ST昆机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2 财务舞弊基本理论介绍及本研究理论依据 |
2.1 财务舞弊基本理论介绍 |
2.2 本研究理论依据 |
3 ST昆机财务舞弊案例背景介绍 |
3.1 ST昆机发展历程 |
3.2 ST昆机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3.3 ST昆机财务舞弊后果 |
4 ST昆机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4.1 道德品质风险因子分析 |
4.2 动机风险因子分析 |
4.3 潜在的舞弊机会风险因子分析 |
4.4 舞弊被发现的概率风险因子分析 |
4.5 舞弊发现后受罚的性质和程度风险因子分析 |
5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 |
5.1 道德品质风险因子的治理对策 |
5.2 财务舞弊动机风险因子的治理对策 |
5.3 潜在舞弊机会风险因子的治理对策 |
5.4 舞弊被发现的概率风险因子的治理对策 |
5.5 舞弊发现后受罚的性质和程度风险因子的治理对策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基于GONE理论的BY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财务造假的动因研究 |
1.2.2 关于财务造假的手段研究 |
1.2.3 关于财务造假的治理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2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理论概述 |
2.1 财务造假的概念及特点 |
2.1.1 财务造假概念的界定 |
2.1.2 财务造假的特点 |
2.2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段 |
2.2.1 虚增收入与资产 |
2.2.2 虚减成本与费用 |
2.2.3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造假 |
2.2.4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
2.2.5 隐瞒或不及时披露重大事项 |
2.3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危害 |
2.3.1 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 |
2.3.2 不利于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
2.3.3 使外部投资者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
2.4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GONE理论 |
2.4.1 贪婪因子 |
2.4.2 机会因子 |
2.4.3 需要因子 |
2.4.4 暴露因子 |
3 BY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介绍 |
3.1 BY公司概况 |
3.1.1 BY公司简介 |
3.1.2 BY公司组织结构情况 |
3.1.3 BY公司经营情况介绍 |
3.1.4 BY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回顾 |
3.2 BY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分析 |
3.2.1 通过循环转账虚增资产 |
3.2.2 通过票据置换贴现、虚构销售业务虚增收入 |
3.2.3 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资产转移 |
3.2.4 隐瞒及未披露重要信息 |
4 基于GONE理论分析BY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 |
4.1 “G”(贪婪)因子分析 |
4.1.1 管理层道德诚信缺失,法律意识淡薄 |
4.1.2 管理层内幕交易,谋取个人利益 |
4.2 “O”(机会)因子分析 |
4.2.1 股权结构过于分散,缺乏对实际控制人控制 |
4.2.2 内部制衡机制缺失,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
4.2.3 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
4.2.4 内部信息沟通不及时,重大事项反应迟钝 |
4.3 “N”(需求)因子分析 |
4.3.1 为了维持上市资格的需要 |
4.3.2 为了更好地融资的需要 |
4.4 “E”(暴露)因子分析 |
4.4.1 对财务造假惩罚力度过轻,违法成本低 |
4.4.2 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暴露可能性低 |
4.4.3 对中小股东保护措施不足,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
5 防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建议 |
5.1 遏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贪婪 |
5.1.1 加强对管理层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管理层法律意识 |
5.1.2 构建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
5.2 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机会 |
5.2.1 优化股权结构,合理引入机构投资者 |
5.2.2 完善内部权利制衡机制,加强内部监管职能 |
5.2.3 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
5.2.4 建立有效的信息内部沟通系统,确保重大信息传递 |
5.3 消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 |
5.3.1 完善强制退市制度 |
5.3.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5.4 完善财务造假暴露的发现机制,加大事后惩戒力度 |
5.4.1 加大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增加企业违规成本 |
5.4.2 加强审计机构的监督,提高审核质量 |
5.4.3 完善中小股东保护机制,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
6 结束语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以昆明机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文献综述 |
1.2.1 财务舞弊动因的相关研究 |
1.2.2 财务舞弊方式的相关研究 |
1.2.3 财务舞弊识别的相关研究 |
1.2.4 财务舞弊治理的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局限性 |
第2章 财务舞弊的理论概述 |
2.1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类型 |
2.1.1 财务舞弊的概念 |
2.1.2 财务舞弊的类型 |
2.2 财务舞弊的特征 |
2.3 财务舞弊的理论基础 |
2.3.1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博弈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 |
2.3.5 内部人控制理论 |
2.4 财务舞弊的后果 |
2.4.1 危害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
2.4.2 损害利益相关者权益 |
2.4.3 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
第3章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案例概述 |
3.1 昆明机床公司概况 |
3.1.1 昆明机床公司简介 |
3.1.2 昆明机床的组织结构 |
3.1.3 昆明机床的财务状况 |
3.2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事件回顾 |
3.3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手段分析 |
3.3.1 虚增收入 |
3.3.2 虚减管理费用 |
3.3.3 虚构存货 |
3.3.4 小结 |
3.4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后果分析 |
3.4.1 公司层面 |
3.4.2 投资者层面 |
3.4.3 其他利益相关者层面 |
第4章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
4.1 道德品质因子 |
4.2 舞弊动机因子 |
4.2.1 业绩目标实现困难 |
4.2.2 避免戴帽及退市 |
4.2.3 资金压力与再融资需求 |
4.3 潜在的舞弊机会因子 |
4.3.1 治理层监督机制失效 |
4.3.2 内部监督体系失效 |
4.3.3 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
4.4 舞弊被发现的概率因子 |
4.4.1 监事会形同虚设 |
4.4.2 外部审计机构未勤勉尽责 |
4.4.3 外部环境监管薄弱 |
4.5 舞弊被发现后的惩罚因子 |
第5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分析 |
5.1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
5.2 拓宽融资渠道并优化退市制度 |
5.2.1 关注定增融资和可转债 |
5.2.2 消除退市标准的规避空间 |
5.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3.1 优化股权结构 |
5.3.2 健全董事会制度 |
5.3.3 强化监事会功能 |
5.3.4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
5.4 完善财务舞弊的发现机制 |
5.4.1 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
5.4.2 加强国资委及证监会的监管 |
5.5 加大财务舞弊处罚力度 |
5.5.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5.5.2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 ——基于ST抚钢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财务舞弊动因 |
1.2.2 财务舞弊手段 |
1.2.3 财务舞弊识别 |
1.2.4 财务舞弊影响 |
1.2.5 财务舞弊治理 |
1.2.6 关于ST抚钢的相关研究 |
1.2.7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财务舞弊基本理论 |
2.1.1 财务舞弊的含义 |
2.1.2 盈余管理的含义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4 内部控制 |
2.2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
2.2.1 冰山理论 |
2.2.2 舞弊三角理论 |
2.2.3 GONE理论 |
2.2.4 风险因子理论 |
2.3 财务舞弊手段 |
2.4 财务舞弊识别 |
2.4.1 财务指标分析识别 |
2.4.2 企业内部信息识别 |
2.4.3 企业外部信息识别 |
3 制造业企业及其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3.1 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概况及其问题 |
3.1.1 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概况 |
3.1.2 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问题 |
3.2 我国制造业企业财务舞弊现状分析 |
3.2.1 样本选取 |
3.2.2 制造业企业舞弊手段类型 |
3.2.3 制造业企业舞弊手段统计 |
3.2.4 制造业企业舞弊手段多发性分析 |
3.2.5 制造业企业舞弊违规期间分析 |
3.2.6 制造业企业舞弊违规监管滞后期分析 |
3.3 制造业企业舞弊动因分析 |
3.3.1 贪婪因素 |
3.3.2 舞弊需求因素 |
3.3.3 机会因素 |
3.3.4 暴露因素 |
4 ST抚钢案例背景与分析 |
4.1 ST抚钢简介与案例背景 |
4.2 ST抚钢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
4.2.1 舞弊案情回顾 |
4.2.2 舞弊手段 |
4.2.3 舞弊动因分析 |
4.2.4 舞弊识别分析 |
4.2.5 舞弊危害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制造业企业财务舞弊的防治措施建议 |
5.2.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高管道德素质 |
5.2.2 提高公司经营水平 |
5.2.3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
5.2.4 事务所应提高审计质量 |
5.2.5 金融机构完善投资机制 |
5.2.6 相关部门完善法律制度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澄星股份财务舞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文献综述 |
第2章 澄星股份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
2.1 澄星股份公司简介 |
2.1.1 公司规模 |
2.1.2 组织结构 |
2.1.3 产品情况 |
2.2 澄星股份财务舞弊过程 |
2.2.1 违规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往来 |
2.2.2 虚假记载财务报告 |
2.2.3 虚增利润 |
2.3 澄星股份责任主体被处罚结果 |
第3章 基于舞弊三角形理论的澄星股份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
3.1 压力为主动力 |
3.1.1 行业压力 |
3.1.2 经营压力 |
3.2 机会是助推器 |
3.2.1 内部机会条件 |
3.2.2 外部机会条件 |
3.3 借口是助燃剂 |
第4章 基于舞弊三角形理论的澄星股份财务舞弊防治措施 |
4.1 缓解压力因素 |
4.1.1 发展循环经济以缓解行业压力 |
4.1.2 优化产品结构来走出经营困境 |
4.2 减少机会因素 |
4.2.1 减少公司内部舞弊机会 |
4.2.2 减少公司外部舞弊机会 |
4.3 堵住借口因素 |
4.3.1 树立诚信价值观 |
4.3.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之重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我国法律中的重大性认定标准 |
第一节 虚假陈述的法律规范基础 |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纠纷的解释 |
二、《证券法》及其新修订涉及重大性标准的规定 |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与交易所上市规则中的重大性标准 |
四、《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中的重大性标准 |
第二节 我国法律中的重大性标准发展 |
第二章 我国虚假陈述重大性审判的现状与窘境 |
第一节 虚假陈述纠纷中重大性标准审判现状 |
一、证券虚假陈述纠纷判决书的实证分析 |
二、影响法院认定重大性标准的原因 |
第二节 聚焦民事诉讼中重大性标准审判焦点 |
一、(2018)沪74民初978号案与(2019)沪民终275号案 |
二、(2018)沪74民初1185号案 |
三、(2018)沪74民初610号案 |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重大性标准之窘境 |
一、重大性标准审查权归属不清 |
二、价格敏感标准适用紊乱 |
三、投资者决策标准流于形式 |
第三章 我国虚假陈述重大性的行政处罚 |
第一节 虚假陈述的行政处罚现状 |
第二节 各类虚假陈述行政处罚的标准 |
一、虚假记载行为 |
二、重大事项遗漏 |
三、误导性陈述 |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与行政处罚中重大性考量比较 |
一、视角上公法与私法的较量 |
二、标准上客观与主观的考量 |
第四章 美国虚假陈述行为重大性的认定标准及现状 |
第一节 美国证券法体系中的重大性标准 |
第二节 重大性认定标准的典型案例 |
一、SEC v.Texas Gulf Sulphur案 |
二、TSC Industries,Inc.V.Northway案 |
三、Basic Inc.v.Levinson案 |
四、Matrixx Initiatives,Inc.v.Siracusano |
五、阿里巴巴案 |
第三节 重大性标准的演变与现状 |
第五章 我国虚假陈述行为重大性的认定出路 |
第一节 重大性标准审查权的归属 |
第二节 完善投资者决策标准 |
一、投资者决策标准不应沦为空谈 |
二、重大性标准中“理性投资者”的建立 |
第三节 审慎适用价格敏感标准 |
一、价格敏感标准合理性所在 |
二、价格敏感标准不应先入为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保千里财务舞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理论概述 |
2.1 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 |
2.1.1 财务舞弊 |
2.1.2 盈余管理 |
2.2 财务舞弊理论研究 |
2.2.1 舞弊三角理论 |
2.2.2 GONE理论 |
2.2.3 冰山理论 |
2.2.4 舞弊风险因素理论 |
2.2.5 “圈钱”理论 |
2.2.6 委托代理理论 |
2.3 上市公司常见财务舞弊手段 |
2.3.1 调增收入 |
2.3.2 调减费用 |
2.3.3 调增资产 |
2.3.4 调减负债 |
2.3.5 关联交易 |
第三章 保千里财务舞弊案例背景介绍 |
3.1 中达股份介绍 |
3.2 保千里介绍 |
3.3 保千里借壳上市过程 |
3.4 保千里经营过程 |
第四章 保千里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
4.1 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
4.1.1 舞弊动机分析 |
4.1.2 舞弊机会分析 |
4.1.3 舞弊借口分析 |
4.2 财务舞弊的方式分析 |
4.2.1 借壳上市过程舞弊 |
4.2.2 经营过程舞弊 |
4.3 财务舞弊的经济后果分析 |
4.3.1 对大股东的影响 |
4.3.2 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
4.3.3 对公司的影响 |
第五章 案例的启示与借鉴 |
5.1 降低舞弊动机 |
5.1.1 控制高管持股比例 |
5.1.2 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
5.1.3 提高舞弊成本 |
5.2 减少舞弊机会 |
5.2.1 规范内部控制制度 |
5.2.2 健全董事会职能 |
5.2.3 增强监事会作用 |
5.2.4 加强审计委员会建设 |
5.2.5 提高外部审计水平 |
5.2.6 加强国家监管 |
5.3 消除舞弊借口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议虚假财务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对康美药业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D]. 董跃.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D]. 仉立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其防范措施研究 ——以金刚玻璃为例[D]. 赵扬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ST昆机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 许瀚文. 三峡大学, 2020(02)
- [5]基于GONE理论的BY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D]. 刘童.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6]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以昆明机床为例[D]. 尧艳. 南昌大学, 2020(01)
- [7]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 ——基于ST抚钢的案例分析[D]. 张文博.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8]澄星股份财务舞弊案例研究[D]. 王莹. 吉林大学, 2020(08)
- [9]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之重大性研究[D]. 汪杜宇.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10]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保千里财务舞弊案例研究[D]. 张爽钰.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内部控制论文; 审计意见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内控体系建设论文; 内部控制缺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