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人才现状分析与竞争力提升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竞争力论文,现状分析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目前会计人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偏低。
中国会计人才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和外部交流较少。尽管现有会计人员较多,但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高级会计人才却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截至2004年底,全国具有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为510万人,占持证会计从业人员的53.36%;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持证会计从业人员为6.8万人,占持证会计从业人员的0.7%。①在2004年的全国持证会计工作人员956万人中,具有大专学历的持证会计从业人员303万人,占31.7%;具有本科学历的持证会计从业人员113万人,占11.82%;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持证会计从业人员3.2万人,占0.33%。②另据统计,1999年具有硕士(含其他专业)以上学位的会计从业人员仅5814人,占高级会计师的20.56%,占中级会计师的0.98%,占全国持证会计从业人员总数的0.05%;其中有会计学硕士以上学位的仅为1856人,占高级会计师的6.56%,占中级会计师的0.31%,占全国持证会计从业人员总数的0.015%。③由此可见,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
2.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独立思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都比较薄弱,不适应新会计审计准则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据对18个省市自治区15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显示,认为目前财经类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一般及很差的单位,占被调查单位的比例分别为65.1%和19.4%;认为目前财经类人才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性的单位,占被调查单位的55.6%;认为目前财经类人才的知识结构一般、单一及很差的单位,占被调查单位的比例分别为近50%、21.5%和11.8%。④
3.年龄老化。
中国会计人才年龄呈现老龄化趋势。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现在的会计人才中较多是六七十年代开始从事会计工作的,这些人员年龄大、有经验,但知识更新速度慢。目前参加工作的年轻会计人员有学历但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如何迅速培养会计人才中的年轻人才,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增强竞争力,是会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4.职业道德观念薄弱。
一些会计人员政治思想觉悟较低,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如有的会计人员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贪污挪用公款;有的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放弃原则,虚报假报决算,偷税漏税,骗取国家投资和财政拨款等,由此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5.新挑战:网络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
第一,科技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影响。未来在高技术的影响下,会计学科将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向多样化、适用化方向发展;高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国际化的投资、贸易、金融、保险和管理模式的形成,由此将带来会计主体及其组织结构的变化;计算机、通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引起会计工作环境、工作设备、工作手段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21世纪的经济是国际一体化的经济,全球化水平将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国际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和标准化;会计市场的开放化;会计职业专家化和中介化,未来会计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出专家化的趋势,会计师事务所中介化的性质会得到进一步的确定和强化。
第三,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会使会计工作不断创新,新的会计学科、内容会不断出现,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保护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会计知识日趋复杂全面,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对相关学科,包括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等有全面了解;会计工作将更加注重能力,会计专业人才需要有应付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等素质。
二、提升中国会计人才竞争力的对策
1.促进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会计教育质量,加快培养会计人才。
以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教育目标,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化,是改善和提高会计人才质量的基本途径。
就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来说,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要,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减少会计专业课比重,加大公共课程比重,重视有关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增加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内容,强化培养会计人员求知、思维、分析、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
就教学方式来说,要适应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即根据实际材料,设计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会计案例,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加深理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
就会计专业设置来说,改革现有会计专业设置,克服会计专业设置过多、面窄的缺点,逐步取消多样化会计专业设置,只设置一个会计专业,培养适应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和其他方面需要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目前,正在试行的专业会计硕士(MPAcc)教育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有益尝试和探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是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一种财经专业学位,目的是为公司、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及公共部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财经管理人才。MPAcc更注重于实践,是一种职业教育,突出会计职业的要求和特点,针对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就考试评估制度来说,改革考试评估制度,适应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导向的考试评估机制,制定合理、公正、科学、有利于培养创造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的考试制度。
2.重视后续教育,做好做实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只靠学校的“一次教育”根本无法应付形势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必须强化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要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技能测试;探索新的会计继续教育方式,如在岗职业培训、网络在线课程教育及采用以个人为主的持续进修等方式。
3.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除了自律之外,更要强化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通过行业自律、行政处罚和法律惩处等各种手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监督,使会计人员形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工作责任心,增强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诚信为主、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4.建立并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和考核制度,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信息网络技术等内容;建立会计人员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规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管理的各个方面,从会计核算到会计监督、会计工作的全部内容,形成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做到考核量化、指标到人、约束有力、奖惩分明。
5.引进富有竞争力的国际会计人才。
引进人才相对于培养人才而言,虽然成本较高,但在短期内易于奏效。而且,通过引进国际会计人才,可以引进相关的教育培训制度、管理工作理念。
6.引进国际会计公司,促进国内竞争环境的改善。
实践证明,跨国会计公司在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要远远高于国内会计公司的劳动生产率。通过积极引进跨国会计公司,不但可以通过雇佣等形式培养国内会计人才,提高国内会计人才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国内竞争环境,使国内会计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7.培养一批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级会计人才。
针对国内高级会计人才极少的状况,必须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尤其是素质比较全面,既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又懂国内法律法规的高级会计人才(包括理论界和实务界)。最近,财政部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开展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的通知》,并启动高级会计人才工程,将在实务界、理论界和教育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领军人物。
注释:
①“实施人才战略,打造领军人才——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答记者问”,2005年10月18日,财政部网站。
②王军:“认真贯彻会计法 推动会计事业发展”,《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
③罗飞:“关于在我国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探讨”,《研究生学报》2003年11月29日。
④张俊瑞、刘东森:“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