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俱澄澈 肝胆皆冰雪——评叶伯泉的《冰雪诗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冰雪论文,表里论文,肝胆论文,叶伯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编审叶伯泉先生呕心沥血的著作——《冰雪诗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是迎着哈尔滨冰雪节十周年的礼花与雪花付梓问世的。它是冰雪文化的一颗硕果,是学术园地中一株冰清玉洁的奇葩。展卷一气读完此书,觉心旷神怡,感慨良多,不吐不快,故略书片言于后,以与广大读者分享“奇文共欣赏”之愉悦。
一、披沙拣金,选目独具慧眼。中国是诗歌的泱泱大国,名作如林,汗牛充拣。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无论谁都难以阅全览尽。于是,人茫茫诗海中遴选精品以飨读者,就形成了诗界的传统。《诗经》即是孔子编定的我国最早的诗歌选本,继之而起的《楚辞》等,皆是选编者按一定标准去粗取精而成的传世名本。而欲选本名世,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选目标准问题。钱钟书先生曾谈到他选宋诗的标准:“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大模大样的依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这个精辟见解应作为当代选诗者的圭臬。叶伯泉遴选冰雪诗时,在遵循这个大原则的前提下,还有自己更具体的标准与独特眼光,他是特别着重作品的意境创造和情蕴寄托,选那些雪意浓烈而在艺术表现和意境创造上富于审美价值、艺术个性、风格特点和手法变化并且精致短小者,还照顾了不同知名度的诗作。这就使他找到了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的契合点,使这部著作具有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形成了高雅的审美情调。展卷诵读,仿佛置身于冰清玉洁的艺术世界,进入一种澄心竭虑、离形去智的审美体验之中。
在这个总体标准的统率下,著者在选目上还注重了时间上的贯通性和空间上的涵盖性。从时间上说,本书选入了上起南朝下至清末这1500年间的130多位诗人的160多首咏雪诗。之所以从南朝选起而未从先秦入手,其理由在于此前的冰雪描绘还处于比德兴喻的非自觉审美阶段,而此后的冰雪吟咏则完全进入了审美的自觉时代了。从这点上亦可见出著者对中国古代冰雪诗美学特征的准确把握与整体观照的独特眼光。从这个角度说,著者正是用审美这根彩线,把1500年历史流程上五彩纷呈的颗颗冰雪珍珠串联起来,连结成一部别开生面的冰雪诗史,熔铸成晶莹剔透的艺术宫殿。
从空间上看,著者选目时视通万里,精鹜入极,心游万仞,以无形的手掌抚模辽阔的中华大地,因此,其所选诗作涵盖的地域相当广阔,东至泰山,西至天山,南至稀见雪粒的广东端州,北至朔风呼啸的黑龙江畔……其中著者特别注重名山胜水,文化古迹的涵盖性。这里有终南山、芙蓉山、黄山、庐山、西山、屏山等山上之雪,亦有西湖、南溪、吴松江、伊苏河、峄山湖、钱塘江等水上之雪。山水与古迹的不同特点,亦赋予了冰雪诗以不同的韵味。
选目时著者还兼顾了赏雪的不同角度及雪的不同落点与态势。这里有松上之雪,松雪相映;有竹下之雪,竹雪互衬;有梅枝上雪,浑然一色,各领风骚;有杏花中雪,红白对照,艳丽无比。赏雪角度也千变万化,有楼头望雪,有枕上听雪,有置身雪中,有足踏积雪,有静坐看雪,有泛舟赏雪,有酒中对雪,有金盆弄冰……雪态也绚烂多姿,有春首残雪,有秋末淡雪,有冬初浓雪,有腊日飞雪;有微雪,有大雪,有积雪,有飞雪;有夜雪,有屋雪,有暮雪;有滋润美艳,如极健壮的处子皮肤的江南粘雪,有如粉、如沙,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朔方飞雪……。由此可见,著者在选目上可谓煞费苦心,踏破铁鞋。也正为此,才获得了丰厚的收获,入琼山而携珠玉,满载而归,在读者面前摆满了山珍海味,读者即可细细咀嚼,大饱口福了。
二、高屋见瓴,赏析尤见功力。钱钟书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否则它就没有尽它的艺术的责任;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宋诗选·序》)可见,诗歌创作者应曲传其心理、心态、心灵,那么,作为诗歌的诠释、赏析者,亦应透过字面去挖掘诗中深隐着的诗人之心理、心态、心灵、去深挖事物的本质及文化意蕴。这才能切中肯綮,提高解诗的文化层次。解冰雪诗当然也应如此,《冰雪诗萃》正是在这点上见其功力的。著者在知其人而解其诗、由其诗而见其的双向探求中,去追踪冰雪诗人与大自然神与物游、谐合相处的精神感应的情感过程,去透视诗中积淀的社会历史内容与诗人的心灵、价格。如:著者从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诗中,透视出其“面对打击而振奋不屈的顽强精神和坚贞品格。”从洪升《雪望》诗中,“听到了作者希望和呼唤一场打破那死寂的动地春雷的心声。”从赵光晓《踏雪》诗中,妙悟出“那种返朴归真、虚静自然的澄澈境界和超尘脱俗、高洁淡雅的人生乐趣。”从吴伟业《临清大雪》诗中,挖掘出“那敢于顶风冒雪而独立高标的崇高人格。”这种深层次的探求,无疑提高了《冰雪诗萃》一书的理论含量与文化品位。而从这种解析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到著者与古代诗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主客一体的人格追求吗?著者的这种“肝胆皆冰雪”的人格追求,也体现在他为此书写的《后记》中:“让一切都象冰雪那样既丰富多彩,又表里无瑕,既方圆随安,又姿质不改,既恬淡宁静,又决不欺世盗名。”更应指出的是,著者的这种人格追求还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事上,以我与伯泉先生的多年交往中,我深深感受到,他是言行如一,表里俱澄澈的。由此可见,解诗者若无高远的人格理想,若不倾注其全部心血与热诚,不与古诗人心心相印,人格交融,那就不能彻悟、彻解其诗,探索不到诗的真谛。伯泉先生此书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其艺术悟性与追求精神,着实令人感佩。
为了提高此书的理论层次与审美价值,著者充分发挥了他作为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者的优势,注重从审美体验、意境创造的高层次上去解析冰雪诗。在宏观上,著者以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体验美学的鲜明特征来烛照冰雪诗,以期更准确地理解冰雪诗人在自然人格化与人格自然化中所追求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审美境界,更深切体会诗人们在冰雪吟咏中所产生的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审美愉悦。在微观上,著者力求从具体诗作出发,实事求是地、个性化地解析每首诗的不同美学风格:或险峻,或奇特,或秀丽,或幽深,或淡雅,或质实,或空灵,或朦胧,或旷远,或静谧,或热烈,或恬淡;有的是图画美,有的是音乐美,有的是动态美,有的是静态美,有的是色彩美,有的是品格美……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意境创造和艺术手法上,著者也能具体作品具体分析,揭示每首诗的不同个性,或借景抒怀,或融情入景,或触景生情,或缘情着景,或以我观物,或以物观物,千变万化,不一而足。这样便将160余首咏雪诗的千恣百态,各各生辉的美质,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岑参、杜甫、陈羽、苏轼、李子正、施润章、蒲松龄、查慎行、袁枚等人的诗作,著者用力尤多,可视为代表之作。
为了增强此书的理论厚度和学术价值,著者注意了引证的密度和层次。如赏析骆绮兰《对雪》诗时,征引了袁枚《随园诗话》的资料。分析查慎行的诗时,连续征引了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查为仁《莲坡诗话》和赵翼《瓯北诗话》等三条评论,皆是启人妙悟的精到之见。这看似容易实艰辛,其中富有学术眼光和翻检苦功。这种征引不仅可以使赏析绵上添花,帮助一般读者理解诗的内蕴,而且还可以为莘莘学子甚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学术信息,从而提高此书的学术价值。
赏析中著者还能以其独到的文化史眼光,发现某些诗的宝贵文化价值。如以梁佩兰的诗中,著者发现了其在气象史上的资料价值。从宋小濂《日暮江行》诗中所描绘的清末黑龙江畔苦寂衰败的雪景图中,发现了其在与今日里龙江兴旺繁荣画图的对比中所具有的“一样冰雪两重天”的文化史价值。这种发现无疑提高了此书的文化品位。
三、简炼天成,妙语诗意盎然。作为一部赏析专著,此书的语言也颇为独到,不同凡响。简言之,既凝炼简洁,以少胜多,富有理论的概括务,又典丽精工,整饬优美,文采斐然,妙语如珠,富于艺术魅力。真宛如一首首诗情浓郁的散文诗,展卷阅览这样的赏析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兹引两段以证之:在赏析陈师道“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诗句时,著者写道:“‘明’、‘进’二字,更是格外鲜活有韵,令人如见雪光点点,如闻风声凄凄,如感寒意切切。”排比句式严整有致,朗朗上口;叠字运用,声韵铿锵,浑然天成,在分析陈亮《品令·咏雪梅》时,著者又写道:“梅花正浓,暗香浮动;琼枝玉树,松蝶潜踪;雪花迷朦,竞难以分辨哪是雪花,哪是梅花;深沉庭院,竹丛环绕,暮色与雪光相映,梅花与雪花争媚,一派清丽的景象,幽静的氛围,朦胧的意境。”这段文字,骈散交错有致,声调高下皆宜,现美景于目前,绘图画于纸上,典雅而无雕琢之痕,自然而无俚俗之弊,似信手拈来又莫不恰到好处,散发出诱人的散文诗般的美感。这样的例子俯搭皆是,不胜枚举。这对于赏析同一冰雪题材的诗作来说,绝不是等闲可以达到的,于此可见著者高超的驾御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技巧。
当然,作为一部专著,也不可能尽如人意,有些篇章如瘐信,李颀的诗,原文较长,而赏析文字则过简,有意犹未尽之感。希望再版时能突破字数的限制,尽兴挥毫,补此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