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二次经济转型期农业发展走势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述评论文,台湾论文,农业发展论文,走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台湾经济发展历程,近50年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第一次经济转型在60年代中期,实 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体向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转变;第二次经济转型始于80年代初,其目标是 追求工业主导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个过程 至今持续了20年。第二次转型是台湾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这20年间,台湾农业作为国 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在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 了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基本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
对经济转型的考察,主要在研究和分析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规律,以推进社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过去20年,台湾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 变革,这是农业稳定增长的根本原因,本文试图通过结构和策略方面的分析,探讨过去20年 台湾农业发展的轨迹、成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参 考。
一、经济转型期农业发展的轨迹和特征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减少,而农业经济总量大幅度上升,确保了农业的基础地 位。
台湾经济转型过程也是工业化成熟的过程,农业发展与工业、服务业密切相关。在工业化 过程中,农业比重下降是普遍的规律,但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的衰退,而是农业迈向现 代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其突出表现是农业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长。过去20年,台湾三大产业 结构变化较发展中国家要急剧得多。1981年,台湾三大产业结构之比为7.3∶45.5∶47.2,2 000年转变为2.1∶32.3∶65.6(见表1)。这个结构状态接近美国(2∶26∶72)、法国(2∶26∶ 72)、日本(2∶37∶61)(注: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2月 第1版,第212页。)的水平,但达到这样一个结构水平,台湾仅用了20年的时间。农业 比重下降的间接原因是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相对比重下降。而实际上农业发展势头是良 好的。农业总产值从1981年的238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644亿元,增长0.6倍。尽管90年代 台湾基于岛内供求状况,实行农业零增长政策,农业年平均增长率仍达到1.25%(见表1)。值 得指出的是,90年代后期,由于环境问题,传统农业产业外移,农业经济增长趋缓,1996年 之后,增幅逐年减少。
2.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而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升,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障 。
在经济转型期间,随着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比较利益驱动下,大量农业劳动 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城乡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1981-2000年,台湾农户占总户数比重、农 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从21.8%、28.1%、18.8%减少 到12.1%、17.0%和7.8%。20年间,农户减少6万户,农民减少163万人,农业就业人口减少51 .7万人(见表2)。
人口和劳动资源要素的转变,一是为城市工商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支撑,对台湾海岛 型经济和地狭人稠的实际来说是一味强心剂;二是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目前台湾城市化水 平达到83%(注:台湾《农业统计要览》2000年第16页。),这是发展中地区所罕见的;三是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由于农业劳动力 外流,迫使台湾从80年代中期开始,加快农业科技升级、培育核心农民、发展精致农业,带 来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弥补了农业劳力外流的负面影响。表2显示,20年间, 台湾每个农民创造的农业产值从19万元新台币(下同)上升到49.2万元,增长1.6倍。特别是9 0年代,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以2万元的幅度增长。
3.农业生产结构变化不大,而内部行业更替明显,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近20年,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变化不甚明显。1981年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结构为46.2 ∶1.9∶21.1∶30.7,2000年转变为45.3∶0.07∶25.1∶29.5(注:台湾《农业统计要览》2000年第22页。)。除渔业比重增加4个百分点 外,种植业和牧业比重几乎都没有变化,林业从70年代初就以国土保育为发展方向,产值比 重逐年下降。但从发展轨迹分析,20年来林业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渔业比重是稳步上升, 而种植业和牧业比重基于市场导向和产业更替,经历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
从种植业比重变化过程看,1981-85年,种植业保持在46%上下,1986-96年稻米、甘蔗、烟 叶等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生产萎缩,比重下降到40%左右。1997年后,适应市场需求的高 价值的花卉、水果、蔬菜等作物大量上市,其比重再度回升。近20年来,台湾稻米产量从23 7万吨下降到154万吨,减少35%;甘蔗从842万吨下降到289万吨,减少66%;烟草从2.3万吨 下降到1.1万吨,减少52%。同期蔬菜从292万吨上升到326万吨,增加12%;水果从171万吨增 加到245万吨,增长43.2%;花卉从1324万打增加到3689万打,增长178%。从种植业内部结构 分析,1981-2000年,稻米比重从42%下降到21%、甘蔗等特用作物从12%下降到8%、水果从15 %上升至35%、蔬菜从21%上升到25%、花卉从0.7%上升到6%(注:根据台湾《农业统计要览》2000年第23~28页整理。)。这是近年来台湾发展设施农业 、精致农业成功的客观反映。
在畜牧业方面,与种植业相反,经历了从上升到回落的过程。90年代初,台湾养猪业迅猛 发展,一度成为台湾农产品出口的支柱,猪肉出口日本占日本猪肉市场的40%以上,其产业 比重至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值(35.5%)。此后,由于养猪业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和生产受到 限制,或是关闭或是转移到大陆,台湾畜牧业生产一路滑坡,畜产品产值从1996年的1490亿 元新台币减少到2000年的1075亿元,猪肉产量从127万吨减少到92万吨(注:台湾《农业统计要览》2000年第22、33页。),致使畜牧业在农 业产值中的比重回落到80年代初的水平。
从结构和体制上考察,在经济转型期间,台湾农业基本实现了五大转变,一是农业结构从 以“米糖”为主的单一化农业结构向以高价值经济作物为主的多样化结构转变;二是农业耕 作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耕作方式向以机械化、设施化为主的现代化耕作方式转变;三是 农业增长方式从依靠传统技术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依靠现代技术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四是农产品加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工业制造转变;五是农业和工业的 关系从农工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工农比较协调、城乡布局合理的一体化方向 发展。这些转变是伴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体制不断完善、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而实现 的,它为台湾经济现代化、国际化奠定了较牢固的基础。
二、经济转型期农业持续发展的原因分析
台湾8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转型,主要是由内外两个方面因素促成的,内部因素表现为以工 农发展失调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外部因素主要是受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 所暴露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脆弱性,使得台湾的初级加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下降(注:黄安余:《论台湾经济转型及其对劳工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2期。)。因此,经济转型的政策导向是产业升级和自由化、国际化。所谓产业升级,就是依 靠科技进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自由化是减少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强化市场调节机制,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国际化是全面开放 岛内经济,加快与国际接轨,以便大力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
工农业发展失调造成的社会经济二元化结构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症结所在。主要 表现是农业发展滞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农业在工商业快速发展冲击下,持续滑坡, 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在经济转型初期,经济当局就提出“重建台湾农业”,采取一 系列措施,以建设现代农业、平衡工农业关系。现在看来,正是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了转 型期农业的稳定增长。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有以下4点:
1.实施农地重划,推进农业机械化。
台湾于经济转型初期的1982年开始组织实施第二阶段农地改革方案,旨在解决农地分散、 零碎,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成本偏高,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谋求突破土地管理制度僵化所 形成的瓶颈。农地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地重划,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注:毛育刚:《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之演变》,《台湾经济》第208期。)。所 谓 农地重划即通过对农地的“统合、统治、统分”过程,把农户的耕地统一集中平整,化零为 整,完善田间水电路林等配套设施,建成标准化农田,再按价分配给农民,并在统分的时候 ,结合推行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引导小农户转业,扩大经营规模,建设专业农 区,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台湾的农地改革方案实施5年,即1982至1986年,此后,农地重划仍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 重要措施纳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继续推行。到1996年,全省完成农地重划73 2区块,建设标准化农田37.8万公顷,为耕地总面积的44.4%,占水田面积的85.5%(注:刘克辉等著:《台湾农业发展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326页。)。
农地重划对台湾农业的专业化、机械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像台湾这样一个山多平地少, 小农耕种、田块细碎的地区,没有农地重划和整治,就不可能实行机械化操作。因此,台湾 把农地重划与专业化、机械化同步推进,很好地解决了机械化与田块分散的矛盾,大大加快 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早在1970年台湾就制定实施“加速推行农业机械化方案”,用4年时间 拨款15-20亿元资助农机推广,1980年,台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2.6万台(注:刘克辉等著:《台湾农业发展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88页。),主要是中耕、 脱粒、植保等小型机械。至农地重划末期的1986年,台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7.5万台,机械 耕地达97.9%、机插(秧)98%、机收(割)97.2%、稻谷干燥66.6%、玉米脱粒90%(注:《台湾农业年报》1991年第322页。)。农业生产 的全过程全面实现了机械化。
传统农业落后的基本特征是手工劳动和由此产生的在狭小空间里进行的自给性生产,从传 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用机械替代手工劳动,用现代物质投入取代传统 的物质投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台湾的农业机械化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 耕地不用牛、插秧不弯腰问题,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缓解了农村劳力 外流的矛盾,降低了劳动成本,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资料表明,1981-2 000年,台湾每公顷耕地生产的稻米从4.9吨增加到5.6吨,蔬菜从13吨增加到18.4吨,甘蔗 从 74吨增加到88吨(注:台湾《农业生产统计提要》,1999年。),这与机械化程度提升无不相关。
2.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是经济转型的推动力,是再建台湾农业的源头。80年代后期,台湾在加速经济转 型升级的同时,制定和实施了“农业升级计划”。所谓农业升级,是指通过发展农业科技, 培养核心农民,建设精致农业,改善农产品运销等措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改善农产品品 质,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就其内涵而言,农业升级实质上是科技升级。没有科技 升级,其他一些措施都难以落实。近20年来,台湾科技升级的核心是利用高新技术改良农业 品种,利用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精致农业;利用微电子技术,改善农产品运销和 管 理。1985年,台湾制定并实施了组织培养、融合瘤、基因转殖研究合作计划,开展基因工程 和细胞工程研究;1986年,在台湾公布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年长期计划》(1986-1995)中, 农业生物技术包括水稻光合作用、细胞组织培养、微生物技术等被摆在重要位置上;同年颁 布的《加强农业建设纲要》(1986-2000年),进一步强调了通过技术创新强化产业技术开发 ,推进农业升级。其主要项目是动物生物制剂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特种农业机械技 术,渔业声纳技术、遥感技术等。
90年代初,台湾在继续推行经济国际化、自由化政策大框架内,加紧技术升级和经济转型 。期间先后制定和实施两个重要的农业政策性文件。一个是《农业综合调整方案》(1991-19 97年),一个是《农业政策白皮书》。前者是配合“六年建设计划”而制定的农业发展纲要 。它以追求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依靠科技改善农业品质,促进农业升级,着 重研究开发十大农业科技项目,其中包括品种品质改良、产期调节、加工处理、农业资讯系 统、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新技术项目;后者提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4大方向,首要一个 方向是“发展科技导向的农业”,提出包括农业产业技术开发和生物技术开发两个层次的14 个 重点农业高新技术领域。
农业科技进步,尤其是90年代大力发展的农业高新技术为台湾集约型的精致农业、设施农 业、工厂化农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种苗、蔬菜、花卉、热带水果 、珍稀菇类、特种水产、土鸡、地区性特产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 的优化,同时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台湾科技年鉴资料,预计 2000年,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861亿元(注:《农村经济研究参考》1997:10第60页。)。2000年,台湾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 业产值为1.6万美元,接近日本1.67万美元(1996年)和意大利1.78万美元,是韩国0.53万美 元的3倍(注:台湾《农业统计要览》2000年,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204~205页。)。
3.改善农产品运销,强化资讯管理,开拓农产品市场空间。
农产品运销是生产者与消费者连结的中间环节,其内涵包括市场、价格、运销组织、运销 制度以及运销法规等。经济转型过程也是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 产品是自由竞争市场的商品,价格是决定市场供需的依据,生产者(农民)是价格的接受者, 而不是决定者。因此,市场经济愈是发达,农产品运销愈要紧紧跟上,方能保持生产与市场 的 衔接。
1968年台湾成立“农产运销协会”,1969年首次把提高农产品运销效率作为农业政策的长 期目标。1973年开始办理鲜活产品共同运销。应该说,农产运销问题早为台湾当局所重视, 也制定了一些市场管理办法,但主要是局部的、地方性的、技术层面的管理条例。1981年为 适应经济自由化、国际化需要,台湾制定和实施了“农产品市场交易法”,首次把农产品运 销纳入“中央”法律管理范畴,此后公布实施的“农业升级计划”(1985-88年)、“改善农 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5-1991年)、“农业综合调整方案”(1991-1997年),以及 “ 农业政策白皮书”(1995年)等政策性文件,都把调适农产品运销作为重要内容。从这些文 件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台湾农产品运销体制的不断完善是与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互为依 托、相辅相成的,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转型期间,台湾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的重点是:(1)改善市场结构,维护农民利益; (2)保持市场价格稳定,推动农村商品经济;(3)健全产销制度,提高运销效率。为适应经济 转型的需要,运销工作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改善。一是发展农产品市场;二是完善运销制度 ;三是安定农产品价格;四是改进运销技术;五是健全运销法规。其中最有成效、作用最大 的是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制度,加强共同运销和建立农业电子商务运销体系。在市场建设方 面,到90年代中期,台湾岛内共建立果蔬批发市场70个,肉品专业批发市场24个,组织农业 合作社252个,合作农场211个(注:严正《台湾的农业合作社和产销班》,《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第3期。)。这些合作社、合作农场大多数参与组织农产品的共同运 销,促进了农村商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通过共同运销和批发市场运作的农产品居主导地位 ,为农业生产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保证。
台湾农业电子商务运销体系是应对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趋势的需要而加紧建设的。其目的是 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这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岛内外行情报导系统和价量资 料库,连结相关的农产品运销电子化组织和商务网站,构成运销资讯网络及其决策机构,实 现运销全球资讯网络化;二是协调优化农产品批发交易与直销二大通道组织,实现产销组织 管理电子化;三是构建农产品物流运筹中心,建立定单通道,转运配送、仓储保管、生鲜加 工等物流系统,整合上下游的产销关系;四是建立花卉、蔬菜、水果、家禽、肉品、渔产等 六大产业全球资讯网和五个示范系统,推动农业主导产业产销电子化。由此可见,农业商务 运销体系是上接市场,下连生产的中介和桥梁,其功能涵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 不仅对农产品运销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也有积极的意义。
近20年来,台湾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是以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发展,提高运销效率为 目标发展起来的。一手抓市场,一手抓政策。通过政策干预,完善市场机制,引导市场发展 ,借助市场价格规律,协调产销关系,推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从而为农业 生产发展和结构优化开辟了道路,成为促进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走势
进入21世纪,在政权更替情况下,台湾农业发展趋势如何?深为人们所关注。2000年12月, 台湾“农委会”提出了“21世纪农业建设计划”,期待在新世纪之初,力争农业“浴火重生 ”,从容面对入世挑战。从“计划”的思路和内容看,未来农业发展的目标仍将沿袭“农业 政策白皮书”所确立的“发展精致农业,建设富丽农村,增进农民福利”三大目标,致力于 发展科技导向的农业,即通过高科技产销技术之研发,发展高品质、高效益、环保型,在国 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保护生态、美化农村、增加农民收入。“计划”突出三 个方面:一是摒弃过去以提升生产能力为优先的思维,进而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从追求数量 经济向追求知识经济、提高竞争力的方向转移;二是推动农业朝优质化、精致化、“小而美 ”的方面发展,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将农业科技产业文化和农业技艺知识市场化有机结合 起来。三是大幅度提升农业收入和农民的地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体而言,台湾农业 21世纪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网络化将成为农业经营的主流
根据台湾“农委会”主委的报告,今后台湾农业施政目标将从以往以提升生产力为主转变 为提升竞争力为主,将农业生产由初级产业提升至二级、三级产业,使农业实现产加销一体 化及网络化,使农民不仅能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利益,而且从加工、销售、市场等方面获得产 品升值的好处。生产方面将着重发展特色农业、鲜活产品、加工产品。运销的自动化水平将 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二)观光休闲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模式
为了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台湾“农委会”已在全岛划出涉及宜兰、花莲、新竹、南投及 高 雄等5个县的10个休闲农业区,面积达5500多公顷。为鼓励农民建设休闲农场,“农委会” 特发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对休闲农场设施的种类、用地变更及面积限制等问题加以 规范;同时颁布了“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要求由县(市)具体办理,并会同有 关单位帮助农民具体解决土地、水资源保护及环境评估等问题。同时鼓励旅游业者积极参与 观光休闲农业建设,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三)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将受到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台湾生物多样性维护工作归属于野生生物保护范畴,且工作重点放在个别保护 区的基本资料调查和几种濒危物种的保育方面。为适应加入WTO形势变化的需要,本世纪台 湾 将加速设立各类自然保护(留(区,加大对本土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维持各类生 态系统的平衡,使台湾农业环境有较明显的改善。在已经制定的“台湾生物多样性报告”( 草案)中,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放到农业环境中予以考量,反映了台湾可持续农业和环保概念 的新发展。
在森林永续经营和山坡地水土保护方面,长期以来,台湾虽然把林业经济增长定位为“零 ”增长,但仍然未能遏制林木资源的破坏,使山坡地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未来将从以往被动 地突出生态效益目标转变为主动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目标,以多目标、多功能为 经营理念,建立以生态系统为规划单元的林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森林资源,持续推动全民 造林运动,加强辅导民营林业,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使森林资源既得以有效保护,又能满 足生产和民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从而达到森林永续利用的目的。这是20多年来林业经营 政策的一个重大转变。
在山坡地水土保持方面,将加强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如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减少泥石 流灾害发生;划定特定水土优质区,落实水土保持法的监督管理制度;应用卫星遥测技术, 加强山坡地违规使用的查报取缔;注重环境生态保护及绿化、美化工作,以有效保育水土资 源。
(四)农村建设步伐将加快,城乡差别有望进一步缩小
台湾建设富丽农村目标是90年代初提出来的,但进展不大。今后将从农村现代化整体规划 着 手,推动具有前瞻性的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增加农渔会在促进社区发展上的功能,使农民 组织不仅在生产上,而且在农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是推动“乡村新风貌运动” ,结合生态景观、产业发展与社区文化,构建人文、产业、休闲及生态兼备的新农村。台湾 有关方面还拟制定《农村建设法》,强化农村建设的法制基础,以加速缩小城乡差距。
(五)调整政策和法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台湾于2000年1月26日公布了《农业发展条例》修正案及相关法案修正重点,其主要内容是 :(1)把农地政策由“管人又管地”调整为“管地不管人”。(2)把“农地农有、农地农用” 调整为“放宽农地农有,落实农地农用”,即在有效管理制度下,放宽购买农地所有权人的 资格限制。(3)对农业用地与耕地的定义进行新的界定。农业用地涵盖非都市土地或都市土 地农业区;耕地仅指种植地,即现有的87万公顷。(4)明确农地总量管理制及变更使用规定 。(5)放宽耕地分割限制,对继承而分割的农地,不设下限;因买卖而分割的农地,则不得 小于0.25公顷。(6)鼓励农业团体及农业企业承受耕地,以加速农业科技化。(7)限制私人取 得农地面积的最高限额,一般不超过20公顷。(8)减免农业用地税赋,以奖励农地农用。对 农业用地不征土地增值税、免征赠与税或遗产税。(9)有条件地允许农民兴建自用农宅,所 建农宅满5年后方可转让。此外,《农业发展条例》修正案对增进农民福利,加强农村建设 等方面也制定了一些新的规定,如设置受进口损害救助基金和农业生产天然灾害救助基金, 扩增农业发展基金,加强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对转变农民传统土地观 念,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将发挥重要作用。
(六)外向型农业将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两岸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
一是对祖国大陆的农业投资将进一步扩大。今年底,两岸即将加入WTO,这对台湾现有的大 陆 政策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未来台湾当局将不得不以WTO规则来规范两岸经贸行为,经济 规律和市场法则将成为影响两岸经贸走向的主导因素。因此,未来两岸农业合作将会在WTO 框架下,朝着互惠、互利、互动的方向,稳定地发展。
二是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台湾未来国际合作的重点,一方面是利用台湾技术上的优势,强 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技术输出,发展垂直分工;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 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尤其是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将是台湾对外农业合作的重 要内容。2001年的主要对外合作项目有:农业生物技术、精致农业、畜禽育种加工、动植物 防疫检疫技术及农业政策研究等。这些项目旨在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研究与人员交流方式 ,提高台湾农业科技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从根本上提高台湾农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