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虹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 北京 102400
【摘要】 目的 对子宫肌瘤患者分别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剔除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与对比.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1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开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施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住院天数等手术效果进行统计与评价.结果 经手术治疗,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观察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开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可显著减少患者受到的创伤及疼痛,缓解临床症状,相比于传统的开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恢复更快、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开腹手术;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1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00-01
作为临床一项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的发病人群多为30至50岁的育龄妇女,发病率更是高达20%至25%,并且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及不孕等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危害[1].当前,人们生活质量及医疗水平不断上升,子宫肌瘤患者更趋向于保留子宫的完整性.在此种形势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也凭借出血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受到了医护人员及广大患者的青睐,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2].基于此,对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1例子宫肌瘤患者为例,并对部分患者展开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且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1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患者中,年龄段为22至57岁,平均年龄(36.5±4.7)岁;肌瘤直径为4至12cm,平均直径为(5.4±2.1)cm;肌瘤数目具体为:单发34例, 多发16例;其中9例有下腹部手术史.在观察组患者中,年龄段为23至56 岁,平均年龄(36.8±5.3)岁;肌瘤直径为4至14cm,平均(5.2±2.0)cm;肌瘤数目具体为:单发36例,多发15例;其中10例有下腹部手术史.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良性的子宫肌瘤,瘤体主要位于子宫肌壁间或浆膜下,同时排除凝血功能低下、子宫内膜发生恶变,以及存在粘膜下肌瘤或宫颈肌瘤的患者.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 给予对照组传统开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治疗,在手术前,根据患者需要,于下腹部正中行一纵切口或耻骨联合上两指行一横切口,进腹后,对子宫肌瘤的大小、具体位置等情况进行仔细检查,以确定手术的具体操作步骤.随后将缩宫素或垂体后叶素注入肌瘤周边子宫肌层,对肌壁间肌瘤的剔除应该在肌瘤表面血管较少的部位进行,并根据肌瘤的大小选择纵行、弧形或者梭行的切口,切口的深度达到肌瘤包膜处,并沿着包膜表面进行钝性分离,
在基底部血管较多的部位,可以钳夹并切断肌瘤结节根部,完整剔除肌瘤,并用可吸收线缝合瘤腔及浆肌层.在缝合切口的时候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死腔. 术后连续三天应用子宫收缩剂. 观察组患者则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手术前,给予观察组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放置简易举宫器,常规络合碘消毒术野皮肤,铺巾展单,于脐上缘行弧形长约10毫米的切口,10毫米Trocar穿刺顺利,放置腹腔镜探查,随后再做气腹.分别于左下腹及右下腹各行1个5毫米、左下腹再行一个10毫米切口,两侧Trocar穿刺顺利,放置手术器械探查盆腹腔,将10-20U 缩宫素溶于40ml生理盐水中,注入子宫肌瘤假包膜层中,单极电钩切开子宫肌瘤表面浆膜及浅肌层,以子宫肌瘤螺旋锥旋转刺入子宫肌瘤内,也可用齿抓钳夹持肌瘤,向上提起,再用探棒或钝性分离钳在肌瘤表面进行分离处理.分离至肌瘤基底部时,用双极电凝处理后,方可剪断,将肌瘤完整剔除,双极电凝处理子宫创面,止血彻底.再用1-0可吸收线关闭瘤腔,再缝合浆肌层,如创面过深,可分层缝合.最后,利用电动旋切器将剔除的肌瘤粉碎后取出.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展开观察与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构成比采用x2 进行检验,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其中,观察组中有1 例患者因盆腔粘连过重而转为开腹手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观察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此外,在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伤口延期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4/50).在观察组中,有1例出现双肩酸痛的情况,未经特殊处理,患者的症状于3天后自行消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1/51),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结论子宫肌瘤为育龄妇女一项常见的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等.对于有生育要求,希望保留子宫完整性的子宫肌瘤患者而言,子宫肌瘤剔除术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临床以往在治疗此类患者时,一般采取的是开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但是,此种手术治疗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术后恢复也比较慢.而作为一种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是在完全封闭的腹腔内进行的,有效的避免身体其他器官的暴露以及损害,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可以有效的帮助手术医生更好的辨认生理解剖部位,促使术野更加清晰,有利于保宫,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并在手术中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与部位等选择最佳手术类型,以便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尤其是针对肥胖患者,不需要考虑手术切口脂肪发生液化.由于具备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一系列显著优势,因而腹腔镜手术被广泛应用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中[3].其中,腹腔镜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肌瘤生长迅速;子宫增大到如怀孕12周的状态,且肌瘤的直径在5至10cm 之间等.另外.对此项手术的禁忌症展开分析,主要包括粘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增大到犹如怀孕16周的状态;子宫肌瘤直径超过10cm,肌瘤数目超过3个,且属于宫颈肌瘤及阔韧带肌瘤等.除了要满足上述条件外,医护人员还需对患者的肌瘤位置进行仔细分析,并确保熟练开展各项手术操作.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此外,在开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还应当严格注意以下问题:其一,在手术前需开展B超检查,对肌瘤的数量、大小及位置等进行全面了解,以确保肌瘤的全部、彻底清除;为确保手术的顺利、安全进行,也为将子宫肌瘤的复发率降至最低,必要时可在术中协同B 超进行定位[4];其二,为将术中出血量尽可能减少,选择的肌瘤直径应控制在10cm 以内,同时科学合理应用子宫收缩剂;在将子宫肌层切开时还应注意解剖的层次应当直接达到肌瘤组织,并用双极电凝将肌瘤基底进行止血后,再将其切断.在本研究中,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观察组与行开腹式手术的对照组患者,其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不大,但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李龙[5]等人的研究报道相吻合. 综上所述,通过对子宫肌瘤患者展开腹腔镜下剔除手术,可显著减少患者受到的创伤及疼痛,缓解术前临床症状,相比于传统的开腹式手术治疗,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张建红,杨宝珍,胡玉玲,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2013,19(06):3066-3068. [2] 蒋丽,白华,韦妙成,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微创医学,2011,6(03):218-220. [3] 杨琳娜,徐琳,敬晓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14(07):549. [4] 邹明英.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12(01):21-23. [5] 李龙,王月玲.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2,19(04):363-364.
论文作者:肖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1
标签:肌瘤论文; 患者论文; 子宫肌瘤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腹腔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